收藏故事(十四)——周志高先生书法收藏故事

铸墨堂主

<p class="ql-block">墨香永驻,风骨长存——痛悼周志高先生</p><p class="ql-block"> 张 忠</p><p class="ql-block"> 今日上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一纸讣告,如重锤敲击在书法界同道的心头:著名书法家周志高先生,于昨夜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全国书法界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众人以各自的方式,送别这位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 周志高先生的书法,是艺术殿堂里一座巍峨的丰碑。其作品主观色彩浓烈,人文气息深邃,优雅中透着潇洒,灵动里藏着俊朗,大气磅礴间顾盼生情,气韵贯通如行云流水。尤以草书为最,那笔触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落笔瞬间,风骨与神采尽显,仿佛能穿透纸张,直击观者心灵。它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理上的强烈冲击,既彰显着先生深刻的书法个性,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具有民族意识的“大书法”,尽显大家风范。</p><p class="ql-block"> 上海书法家王壮弘先生曾如此评价周志高先生的正行草书:“底基是颜鲁公,加以释智永的温雅,王羲之父子的劲健,宋人的新意,以及汉代草隶糅合而成。”在行款与布局上,又时时透露出明、清诸大家的情趣与信息。故而,先生的书法苍奔酣厚、矫健流动,结字章法时常推陈出新。整篇作品,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气势浩荡;又似急流险滩,汹涌曲折,一往无前,令人观之畅心开怀。</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饶宗颐称周志高先生为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家,在中国书坛占据特殊地位。先生见证了中国书坛的风云变幻,作为书法家与书法活动家,一路走来,人书俱老。然而,其书法却历久弥新,于广涉博取中,构建起独属于自我的书法风格,成为书法史上熠熠生辉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我与周先生的缘分,始于1995年。彼时,我在民勤糖厂工作,痴迷于先生的书法,渴望收藏其墨宝与作品集。初次去信,石沉大海;次年再寄,终于等来回音。1996年6月17日,先生用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信笺,给我回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告知首次信件未收到,深表歉意,并附上润格。当时,先生四尺条幅、横幅润格千元,四尺对联、中堂两千元。虽同道相求可对折优惠,但一幅对联仍需千元,而我月工资不过两百余元。为求这幅墨宝,我节衣缩食,用四个月工资购得一副四尺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p><p class="ql-block"> 那时信息闭塞,电话尚未普及,我在民勤糖厂总机室上班,收到作品后,利用“职务之便”,与先生通过几次电话交流。当时先生热情洋溢,邀我有机会到上海旅游。这份情谊,如墨香般萦绕心头,温暖而珍贵。</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弄人。收到作品后不久,民勤糖厂破产,我便下岗了。为生计所迫,我调入泉山粮管所。2007年春,再次下岗,百无聊赖之际,沉迷于QQ聊天,并在QQ空间展示若干书画收藏品。一次,与一河南籍QQ好友聊天,他声称在部队服役,欲转干,想给部队领导送礼,看中了我收藏的周志高先生对联与当地画家赵光文先生的骏马中堂。虽心有不舍,但最终经不住他苦苦相求,这幅作品以一万元的价格易主。</p><p class="ql-block"> 如今,周先生已跨鹤西去,化作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离去,是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艺术与精神,却如墨香般,永远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中。遥望星空,我默默悼念,愿先生一路走好,墨香永驻,风骨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