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风雨:闻人诠传(中)

一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三章 台谏风骨:监察生涯与直臣本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一节 初入御史台与南城治绩</b></p><p class="ql-block"> 嘉靖庚寅年(1530)十一月,闻人诠被授予山西道御史一职,奉命巡视南城。南城是京城繁华之地,事务“独冗剧”,管理难度极大。但闻人诠凭借多年的地方治理经验,“决断如流,才声茂著”,很快就理清了繁杂的事务,赢得了朝廷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嘉靖辛卯年(1531)四月,闻人诠被“钦命实授”御史一职。从候选到实授,部院两次上疏都将他列为第一,可见其才干已获广泛认可。此时的他“丰采动朝著”,即使是当朝重臣如罗峰张公、诚斋汪公,都对他“敬惮之”,这种敬畏源于他刚正不阿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在御史任上,闻人诠迎来了家族的荣耀。遇朝廷四郊覃恩(大规模恩典),他的父亲贞菴公被追赠为与他相同的官职,母亲王氏被封为太孺人,妻子施氏被封为孺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家族的褒奖,让他更加坚定了“忠孝两全”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巡视南城期间,闻人诠注重整顿吏治,打击贪腐。他深入了解官属表现,“官属贤不肖,罔不钩深测远,尽得其情”,对清廉勤政者予以表彰,对贪赃枉法者坚决弹劾。他的公正执法让南城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众莫不爱且畏焉”,也为他赢得了“铁面御史”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二节 巡视边关与防务建设</b></p><p class="ql-block"> 嘉靖辛卯年(1531)六月,闻人诠奉敕巡视山海等关。山海关是大明北疆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但当时边备废弛,将领贪腐成风,“守御无方”。闻人诠到任后,立即展开全面整顿。</p><p class="ql-block"> 他首先将矛头指向失职将领,“首劾参将袁继勋等守御无方”,朝廷迅速处理了这些将领,使“边境肃然”。总兵杨镇“贪暴不法,每以贿结获免”,是边关的一大毒瘤。闻人诠接到举报后,顶住压力,拒绝其贿赂,暗中搜集确凿证据后上奏弹劾,最终“奏革(杨镇职务),並戮其二子”。这一果断举措让“军民莫不称快”,边关风气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 整顿将领的同时,闻人诠更加重视边防设施的修缮。他深知,坚固的城堡是抵御外敌的基础。他“缮修沿边城堡四万余丈”,为了不增加朝廷负担,他“权宜处措,不烦公帑”,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发动军民协作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工程完成后,他绘图上奏朝廷,皇帝“嘉悦,钦赏”。这些城堡“逮今完厚不圯,永久依赖焉”,成为守护边疆的坚实屏障。</p><p class="ql-block"> 在边关任职逾年期间,闻人诠还“修陈选将报功等疏,皆安边要策,著为成式”。他提出的选将标准强调“忠勇兼备”,报功制度注重“实绩核查”,这些建议被朝廷采纳,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规范。他还深入研究边地民情,提出“清军伍以实关营;禁抚赏以杜窥伺;正马额以绝科害;广仁恩以疏滞狱”等具体措施,全面加强边关治理。</p><p class="ql-block"> 闻人诠在边关的作为,展现了他既敢于执法、又善于建设的治政能力。他不仅清除了害群之马,更建立了长效机制,为边疆稳定奠定了基础。当地军民感念其功绩,称他为“边关长城”,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公正与威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三节 巡按顺天与直面权贵</b></p><p class="ql-block"> 离开边关后,闻人诠奉命巡按顺天。顺天作为畿辅之地,“豪贵丛集,法纪玩愒”,权贵们仗势欺人,视法度为无物。面对这种复杂局面,闻人诠毫不畏惧,宣言:“法行自近,为圣天子奉宣德意,何强御之足畏哉?”</p><p class="ql-block"> 他坚持“信赏必罚,毫发无少贷”,对违法乱纪的权贵一视同仁。有位皇亲国戚纵容家奴强占民田,百姓敢怒不敢言。闻人诠查实后,不顾说情,坚决将家奴依法惩处,并勒令归还民田。这一事件震动了顺天官场,“竟以莫敢抗挠者”,权贵们不得不收敛气焰。</p><p class="ql-block"> 闻人诠巡按顺天期间,始终坚持“御下以礼,不厉声色”,但对“官属贤不肖,狱讼曲直,罔不钩深测远,尽得其情”。他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吏表现,对清廉勤政者予以提拔,对贪赃枉法者坚决弹劾。他处理的案件中,有一起冤案尤为典型:某县县令因得罪权贵被诬陷下狱,闻人诠调阅卷宗后发现疑点,亲自重审,最终为县令洗清冤屈,惩治了诬告者。</p><p class="ql-block"> 燕京士论评价他:“巡按畿辅,前后莫与京也。”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敢于直面权贵、维护公平正义的赞誉。在顺天的经历,进一步磨砺了闻人诠的直臣风骨,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天下治平”,必须有“不畏强御”的勇气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四节 廷杖之难与初心不改</b></p><p class="ql-block"> 直臣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闻人诠因“论救都御史王公应鹏” 而“忤旨”,被“械系回京”。尽管遭遇皇帝斥责和牢狱之灾,他仍坚持己见,认为“臣言虽直,然为朝廷计也”。最终,皇帝“荷蒙恩宥,廷杖复职”。</p><p class="ql-block"> 廷杖的伤痛让闻人诠卧床数月,但他的意志却更加坚定。母亲王氏听闻此事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安慰道:“圣德好生,天必祚吾儿无恙也。”家人的支持成为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康复后,闻人诠更加认识到,作为御史,“以执法为事,贵先去恶”,即使面临风险,也不能放弃原则。</p><p class="ql-block"> 这次事件让朝廷上下看到了闻人诠的忠直品格。部院因他“学行政事俱优”,改任他为南直隶提学御史。这一任命虽然远离了权力中心,却让他得以将精力投入到文教事业中,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篇章。闻人诠坦然接受任命,他认为“提学以教化为本,要在养贤”,与巡按执法同样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第四章 文教革新:提学南畿与文脉传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一节 整饬士风与校刻经典</b></p><p class="ql-block"> 嘉靖癸巳年(1533)七月,闻人诠抵达南都(南京)任南直隶提学御史。此时恰逢大比之年,他“昼夜巡历,多方莫或少怠”,心中始终牵挂着士风建设。他深知“文体不正,则士习不臧,则学术不端,是岂国家养贤图治之意哉?”因此将“崇雅黜浮,期以敦尚士节”作为治教的核心目标。</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士人中存在“尚奇靡,多博猎庄老,荒于本业”的风气,闻人诠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他在校阅考卷时“无泥成案,皆取是独见”,注重选拔那些“敦崇典雅”、品德高尚的学子。起初,有一些习惯了浮靡文风的学子“洶洶”不满,但当闻人诠选拔的学子在后续考试中“同升汇征”,展现出真才实学时,“众议大服”。</p><p class="ql-block"> 闻人诠深知,要从根本上改变士风,必须重视经典教育。他认为“五经四书,士学之宗也”,于是下令郡县校刻《五经》《三礼》等儒家经典,“颁给诸生,俾知诵习”。为了保证刻本质量,他亲自参与校勘,纠正了以往版本中的诸多谬误。这些经典的广泛传播,如春风化雨般改变了吴南地区的学术风气,“吴南文学翕然丕变”,“迄今名士,鲜有不出翁门者”。</p><p class="ql-block"> 在整饬士风的过程中,闻人诠还注重因材施教。他了解到不同学子的特长和不足,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于擅长经义的学子,鼓励他们深入钻研;对于长于诗文的学子,引导他们“崇雅黜浮”;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资助,让他们能够安心求学。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让许多学子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二节 纂修方志与表彰先贤</b></p><p class="ql-block"> 在繁忙的提学工作之余,闻人诠还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便是纂修《南畿志》。他认为方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更是“表尚先贤礼贤节孝”的重要载体,能够“崇正黜浮”,引导社会风气。</p><p class="ql-block"> 为了编纂好《南畿志》,闻人诠广泛搜集资料,“博采旧闻,参以新事”。他亲自走访南畿各地,考察历史遗迹,采访乡老,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在编纂过程中,他坚持“详今略古,详实略虚”的原则,注重记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对于先贤事迹,他“考其言行,核其事实”,确保准确无误;对于地方利弊,他“直书不讳”,希望能为后世治理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南畿志》不仅记载了南畿地区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内容,更重点收录了历代先贤的“礼贤节孝”事迹。闻人诠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先贤,“使后人见贤思齐”,传承优秀的道德传统。他在志中写道:“先贤之德,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虽历久而不衰。后人当敬仰之,效仿之,以承其志,以继其业。”</p><p class="ql-block"> 除了纂修方志,闻人诠还积极推动地方先贤祠的修缮和祭祀活动。他认为“祭祀先贤,不仅是表达敬意,更是传承文脉的重要方式”。在他的倡导下,南畿各地修缮了多处先贤祠,恢复了祭祀制度,让学子和百姓能够“亲其贤,慕其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第三节 孝亲侍母与孝感天应</b></p><p class="ql-block"> 明代制度规定御史不得携眷属,但闻人诠因“纯孝性成”,多次请求朝廷允许他奉母任职,朝廷“怜其情恳,特旨奉母以行”。在南都任提学御史期间,他将失明的母亲王氏接到南京公署侍奉,“孝养无方”。</p><p class="ql-block"> 为了治愈母亲的眼疾,闻人诠“遍求天下方术,罄捐俸积”。他听说某地有位名医擅长治疗眼疾,便亲自前往聘请,往返数千里,不辞辛劳。虽然最终未能治愈母亲的眼疾,但他的孝心却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嘉靖甲午年(1534)冬,王氏病重,闻人诠“即具疏将养,旨未下而疾益笃”。他“躬奉药饵,衣不解带者数月”,悉心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为母亲擦洗、喂药,从无半句怨言。母亲去世后,闻人诠“哀毁骨立,绝而复苏”,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扶柩东归途中,舟船在嘉禾意外失火,火势迅猛,众人都以为无法保全灵柩。闻人诠“伏柩恸哭,欲与俱焚,曰:‘天乎!故至此极也!’”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火遂延别舟,柩获安”。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纯孝动天”,“讵不信乎?”这段“孝感天应” 的故事,后来被载入地方史册,成为流传千古的孝亲典范。<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未完续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