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d4j6g8" target="_blank">“跑马”与“拍马”游记——织金溶洞【5】</a></p> <p class="ql-block">7.20号在六盘水拍了“六马”,我们就在六盘水城,毕节城,六枝城,织金城、习水城等地避暑漫游。有些城市去过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而织金城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它没有六盘水城、毕节城、六枝城凉爽,中午的太阳挺猛,但整个城市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织金城不大,闲逛一两天就足够了,我们却在这儿逗留了4天。除了花大半天时间去看织金溶洞外,其他时间都在织金古城和平远古镇中游荡。</p> <h1><b><font color="#ed2308">财神庙——织金古城</font></b></h1> <p class="ql-block">织金县城分为新城与古城区:新城现代而规整,与各地无异;而古城却别有韵味,自成一格。四周青山环抱,层峦叠翠,一条贯城河悠然穿城而过,数座古桥牵连起两岸生活。河畔粉店与烙锅店林立,世代织金人就在这流水声与美食香气中,生生不息。</p> 织金古城素有“八大景”、“八小景”之称,但我们却尤其沉迷于它的步行街与贯城河岸——来回漫步,仿佛总也走不腻。<br> 步行街是古城中最热闹的核心。路面以黑色石板铺就,光洁如镜,两侧是仿清式古建筑,飞檐黛瓦,灯影璀璨。尤其入夜之后,灯火通明,人声熙攘,繁华却不失古意。以步行街为轴,无数小街巷纵横延伸,商铺鳞次栉比,更可见一些干栏式吊脚楼隐于其间。门楼虽显岁月斑驳,花窗雕刻却依旧精美,娓娓道来时光的故事。 南门口的财神庙,可算是织金古城的标志。据碑文记载,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州民捐资重建。其建筑形制极为独特——38脊、四重檐悬山顶结构,更有“远看无路近有门”的视觉奇观,被誉为国内罕见的古建筑瑰宝。虽名曰“庙”,它却不属佛道任何一教,而是源于民间信仰,主要供奉的是财神赵公明。<br> 登庙远眺,窄街拥挤、人流如织,小店琳琅,桥下流水潺潺,整座小城灵动而湿润,叫人心胸为之一畅。 <h1><font color="#ed2308"><b>滚米团——织金美食</b></font></h1> 在织金的日子,除了吹凉风,就是逛吃逛吃了。说起织金的美食,不必说香喷喷的烙锅、热腾腾的汤锅,也不必道鲜美十足的羊肉粉、牛肉米线,单是农贸市场里的滚米团,就足够让人驻足惊叹。初见时不解何物:“这么大一个?”<br>一口咬下,外皮是滚了糯米的巨型汤圆,再尝才识内馅玄机——或咸或甜,有肉有素,夹杂着菜香与果味,复杂又扎实的滋味在口中层层荡开,教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p class="ql-block">其实要论织金的名菜应该是“宫保鸡丁”,但餐馆里卖的并不多。说起宫保鸡丁,那就得说说织金名人——丁宝桢。</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丁宝桢——织金名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宝桢(1820年-1886年),织金牛场镇人。晚清名臣,盐业改革者。</p><p class="ql-block">丁宝桢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进士,官至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他因在西南边陲抵御外敌有功,被朝廷授予太子少保衔。按清朝的习惯称呼,太子少保也称作"宫保",所以时人皆称他为了宫保。当有客人来访,宫保必用自己改良的爆炒鸡丁作为压轴菜款待宾客,渐渐这道菜就被称之为“宫保鸡丁”。</p> 这道鸡肉与花生米组合的“宫保鸡丁”,鸡肉鲜嫩、花生酥脆,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早已经是川菜一绝,众多川菜馆的必备菜目了。这也许与丁保桢在四川任总督十年间,忠君爱国清廉善政,后又因积劳成疾而逝于四川总督任上有关吧,这道菜的灵魂就这么留在了四川。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南风情”——平远古镇</b></h1> 在织金小住的时光里,每天清晨,我们从古城踱步而出,去贯城河边的梁氏老字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或牛肉米粉,十元出头,虽然与家乡小城相比,好像贵一丢丢,但是牛羊肉却实在得多。<div>吃完就顺着河边,缓缓步行约两公里,便抵达了那座融江南风韵与黔地山水于一身的“平远古镇”——它得名于织金的古称,却以一派水墨江南的意境,令人瞬间忘却身在贵州。</div> 入口处,一座巍峨石牌坊静静矗立,“平远古镇”四字笔力千钧,如一位沉默的守门人,轻轻推开历史的门扉。 穿过牌坊,满目苍翠扑面而来,夏日的风带着荷香穿街过巷,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流过,河面上架起一座又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桥,将两岸的熙攘与幽静悄然连接。 这里虽名“古镇”,实则是依历史脉络巧妙重建的江南风情小镇。青山绿水间,众多古色古香而又颇具规模的建筑依山就势而筑,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仿佛本就是生长于此的风景——自然是平远古镇出色的根本,行走其间,恍若置身烟雨江南,唯有远处喀斯特山貌,提醒你此地属黔。 白天的古镇,游客不多,晨练的离开就更清静了。老公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地练习他的萨克斯,我则在湖边、池塘边,柳树下、长廊中练习构图,追逐光影。一阵凉风吹来,荷叶摇曳,荷香扑鼻,满满的惬意。 镇中尤令我流连的是丁宝桢纪念馆。这座青砖四合院不仅述说一代名臣治水兴农、创制宫保鸡丁的往事,更将园林美学融入陈列之中。后院古桂树下设有茶座,静坐品茗时,但见竹影摇曳、泉声细碎,仿佛历史也在此刻温柔回响。 孔庙广场则是另一处人文胜景。汉白玉孔子雕像巍然屹立,“圣贤先师”四字庄严遒劲。泮池中睡莲静放,其后灰白色照壁与三进院落素雅古朴。大成殿内,时有琴声流淌,与窗外蝉鸣相和,清雅至极,如闻先贤余韵。据介绍,这座文庙乃依据史料易地重建,部分石材仍来自老文庙遗存,沧桑与新生于此处交融。 待日影西斜,可登高至牛鼻子山,俯瞰全镇:亭台错落、桥水相映,远望现代楼宇与田园风光交织,顿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而一到傍晚,古镇便换了一番性情。灯火初上,人语渐沸,喧闹中洋溢着生活气息。不仅是游客,更多是本地居民饭后散步、锻炼、闲谈的身影,让这座“古镇”在历史风情之外,更添一层温暖的市井温度。 平远古镇幅员广阔,布局精巧,据称有1河1祠1店、2寺2院2轩、3湖3庙3榭、4潭5门6台、9广场11亭36桥……一两日之间难以尽览。它既承袭着古平远府的历史根脉,又以重建之姿融入了江南的灵秀风韵,真的值得慢慢品味。<br> 照片拍于2025.7.28-31日,文字整理8月18-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