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个清晨,中阳县中兴广场的晨光里,总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准时舒展拳脚。他打太极时招式行云流水,刚柔并济中透着军人的沉稳,也藏着党员的赤诚——他就是中阳县太极拳协会成员、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刘前青。从烽火军营到乡土田间,从笔墨耕耘到太极广场,这位老党员始终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太极拳协会的日常里续写着共产党员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太极场上的“领路人”:以拳健身,更以心聚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73岁那年,刘前青加入中阳县太极拳协会,从此成了中兴广场晨光中最执着的身影。对他而言,太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服务群众的新“战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了更要锻炼好,才能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党员,他不满足于自己练拳,更主动当起了协会里的“义务教练”。看到身边老人因动作生疏不敢加入,他就耐心拆解招式,手把手教大家调整呼吸、舒展筋骨;遇到有人因急躁练不好而退缩,他就结合自己在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经历,鼓励大家“练太极和干事业一样,贵在坚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协会里的老人们都说:“跟着老刘练太极,不光身体硬朗了,心里也亮堂。”他用太极的“柔”化解了邻里间的隔阂,用党员的“诚”凝聚起一群老人的精气神,让小小的广场成了传递正能量的阵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拳风里的初心:从军营到广场,本色不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前青的太极招式里,藏着他走过的岁月。1969年,他穿上军装投身《816地下核工程》建设,在重庆涪陵的深山里,用钢钎大锤凿出国家盾牌,更锤炼出“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1971年入党时,他对着党旗宣誓“用一生为党和人民贡献一切”,这誓言成了他一辈子的行动指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脱下军装后,他扎根乡村当支书,带领村民通电引水、修公路搞建设,用实干改变家乡面貌。如今在太极场,这份初心依然鲜活:他每天最早到场清扫场地,冬天提前半小时到广场铲雪,生怕有人滑倒;看到协会器材老化,他自掏腰包添置;疫情期间,他还通过视频教大家简化太极,叮嘱“特殊时期更要保重身体,不给社会添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军营的钢钎到广场的太极剑,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以拳载道:老党员的“精神太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刘前青看来,太极的“刚柔并济”与党员的“担当奉献”一脉相承。他不仅用拳脚带动大家健身,更用行动传递党员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会在练拳间隙给大家讲军营故事,说“当年挖山洞靠的是信念,现在练太极靠的是坚持,做人做事都一样”;他把自己写的散文集《辉园乡思》里的乡土故事讲给大家听,说“家乡的变化是党和人民一起干出来的,咱们现在的好日子得珍惜”;作为县关工委五老成员,他还带着协会的老人们一起参与红色教育活动,说“咱们老党员退休不退志,练好了身体,还能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75岁的刘前青,依然每天在广场上舒展拳脚。他的太极,早已超越了强身健体的意义,成了一位老党员践行初心、传递正能量的“精神载体”。正如他常说的:“太极讲究‘气沉丹田’,党员讲究‘扎根群众’,只要心里装着人民,咱的‘精气神’就永远不会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岁月深处,这位老党员用一招一式的太极,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那份赤诚,如同广场上的晨光,温暖而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