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感官的牢笼与宇宙的边界之间</p><p class="ql-block"> 樵者问渔者:“人为何能灵于万物?”渔者以耳目口鼻之“用”与声色气味之“体”作答,揭示万物与感知者之间微妙互动——“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感官诚然如钥匙打开认知世界的门户,却也如囚牢,将我们紧锁在声色气味筑成的藩篱之内。人类智慧与万物相通的起点,竟也成了我们认知无形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文中圣人的形象,是突破感官桎梏的理想化身。他们能“以一心观万心”,“以心代天意”,达到“至人”之境。这境界令人神往:心魂能弥合时空,通彻万物之情,甚至参与宇宙造化。然而渔者随后一叹,如冷水浇头:圣人亦“非世世而效圣”,他们终究无法认知“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这“至人”之圣,原来仍困顿于感官的牢笼中,不得其门而出。这一矛盾正是人类认知最深刻的困境:我们以有限之身,却偏偏怀揣着无限之思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文章对“妄知妄言”的批判,实为对认知边界最清醒的敬重。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则强行言说不过是妄语。渔者拒斥“妄人”的姿态,警醒着我们:承认未知,比以虚妄填补未知更为勇敢与智慧。这并非消极的退却,而是对浩瀚宇宙保持谦卑与审慎的清醒姿态。</p><p class="ql-block"> 今时今日,我们陷身于信息的洪流,在算法精心编织的茧房里,似乎比古人更易迷失于“万物之色声气味”的碎片幻象中。邵雍千年前的箴言穿越时空而鸣响:感官带来的表象世界固然珍贵,但心灵若囿于其间,则永无望触及事物本质。圣人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的偶像,它实是警策我们,在纷繁的信息中保持一份清明与审慎,在感官所及的边界处自觉止步,在“不可得知”的领域前保持静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知“知”,亦知“止”——在感官的牢笼与宇宙的边界之间,人类智慧所绽放的尊严之花,恰是在敬畏未知的谦逊土壤中生长出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