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的第一堂社会课

那个字31812166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那个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3181216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来自我的相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9月23日,我们汉沽一行二百多人走进了黑龙江密山县兴凯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是刚出校门的学生,抱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设祖国边疆的信念初衷投身革命大熔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一心为革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以为我们即将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一片广袤的天地,我们将驾驶拖拉机奔驰在田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进入的地方前身是一个劳改农场,专门关押犯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凯湖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四面环水,只有一条湖岗通向外边,里边则是一片隆起的高地,这片高地土地肥沃,物产丰美,湖对面则是那时候的苏联老大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和苏联老大哥交好,俗称背靠沙发,解放初期的北京,就在这里建成了北京公安五处的劳教基地,湖岗设卡子,犯人无路可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后来苏联修正主义人士掌权,和我们已经不是朋友,再在这里关押犯人显然已经不合适,就把重要犯人都转移了,留在这里的是一些转业军人和一些劳教期满就业人员,还有就是他们投奔这里的亲属朋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刑满就业人员的亲属呢?因为兴凯湖是个鱼米之乡,生活环境很好,许多就业人员家乡并不富足,他们觉得这里的生活环境好,刑满释放以后都不愿离开了,还招来了他们的三姑八姨来这里落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以后,阶级阵线又明确了,凡留守的劳教干部和他们的家属亲朋都是革命派,或者称为左派,凡是就业人员和他们的亲属都是黑五类和可教育好子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些知青加入他们,又有了不同于他们的派别。那时候的我们都已经从派系的纷争里分别出来了,不讲什么左派右派了,对那些派系斗争也不感兴趣。重新进入这样一个环境,很不适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刚到兴凯湖的时候,上级给我们分成几个连队,每个连队派来五个领导,即:指导员、付指导员、连长、付连长、司务长。这些人肯定都是革命派,他们都是老八路、志愿军、复转军人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刚开始我们是农业连队,平时都是干农活,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些连级干部都是不参加劳动的,我们劳动,带着、指导我们干活的都是黑五类。你说,我们是革命青年,他们是黑五类,他们指导、带着我们干活,你说怎么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开会的时候,指导员还总是强调告诫我们,和他们划清界限,提高警惕,不给他们可趁之机之类。还经常说:你们干活不如他们,他们都有经验,比你们更熟练,为了表现改造的决心,也更卖力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那时候其实还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领导的告诫往往还是我们的动力,为了表现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我们只有拼命干活,不能输给他们。特别是割稻子、割大豆、劈玉米的时候,都是拿出最大的干劲,决不能被黑五类把我们落下。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确实经历了最艰难的磨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有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刚到东北,对东北那种地炉子很不适应。其实那时候我们的家乡汉沽也都是烧炉灶,集体供暖还不普遍,我们在家里也都会烧火做饭,可对那种地炉子,我们真的驾驭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那里已经进入供暖期,天气也是很冷了,我们的宿舍都是那种南北通铺的大房子,不会烧火,每天挨冻,冻得我们很难受,我们就向领导反应说我们的炉灶不好烧,领导就给我们找了一个修炉灶的师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应该是星期日,吃过早饭那个师傅就来了,我们知道他是来给我们修炉灶的,都很热情,都和他打招呼,都主动给他打下手,他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很快,他把我们的炉灶生起来了,火烧得很旺,屋里也马上暖和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我们的宿舍还从来没有那么暖和,大家都很高兴,都主动和那个师傅聊天,说许多感激的话。那个师傅也很喜欢说话,我们聊的非常融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这时,连长来了,可能是来检查他的工作情况吧,进屋看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突然对他说:“你告诉她们你是就业的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顿时,一鸟入林,百鸟压音,如同一盆冷水浇到了火苗上,大家都忽然冷了下来,我们的热聊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师傅赶紧说:“炉灶已经修好了,没什么大问题,我该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收拾好工具离开了,我们都愣着,连一句“谢谢”都没有说,更别说送别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走了,因为屋里空气很尴尬,连长寒暄几句也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俩都走了,我们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同时笑了起来。但每个人的笑点是不是一样呢?我们没有交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时代的红与黑,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堂大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分享,天天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