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回老家,听到最多的,便是新场石印山被拆除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早在几年前,就听闻石印山因地质变动,原本就有的石缝竟有逐渐扩大的迹象。政府还立了警示牌,当时街坊们曾聚在一起议论,大多觉得应当以加固保护为妥。谁也未曾想到,再次听闻它的消息,竟是它的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 新南镇旧称 “石印”,这名字正是因这座山而来。石印山坐落在湄潭县新南镇新场街后,是个由几墩巨石相依而成的石山。从远处望去,整座山宛如一方大印 —— 下方的山包恰似印台,顶端的岩石则像极了印把。山高约四五十米,单是那 “印把” 便有十米上下。它无疑是新场最鲜明的地标,凡是来过这里的人,无不被这份天然奇景所吸引。这般形态独特的自然景观本就少见,加之紧邻集镇、居高临下的气势,更添几分雄伟。云雾缭绕时,山影在缥缈间时隐时现,恍若悬于半空的蓬莱仙境。</p> <p class="ql-block"> 石印山真正的神奇,并非在于它高大的外形,而是那些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为这片土地渲染出厚重的文化底色。</p><p class="ql-block"> 传说之一,关乎武当道人张三丰的慈悲。很久很久以前,张三丰云游至新南镇,见当地百姓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心中满是怜悯。这位身怀绝技又心怀苍生的仙人,决意施法术帮百姓脱困。他取出一枚有超凡之力的印章,只要盖上它,百姓的赋税便能赦免。因需免税的百姓太多,张三丰便将印章放在一座山上,让百姓自行前往盖章。奇妙的是,印章一放到山上,便与山融为一体,化作了如今的石印山。那形似 “印把子” 与 “印台” 的模样,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当年张三丰的慈悲之举。从那以后,百姓们纷纷来到石印山盖章,摆脱了沉重的赋税负担,生活渐渐安稳。他们对张三丰的感激难以言表,便将这个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传说之二,则牵扯着夜郎古国的往事。相传,在汉朝的时候,夜郎王居住在贵州的大山里,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一次,汉朝使者到访夜郎国,夜郎王竟与使者争论起夜郎和汉朝哪个更大。这话传开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不过,夜郎王虽见识有限,却并不自大。他朝拜汉朝天子后,汉皇赐了他一颗 “夜郎侯印”。回来后,夜郎王大肆庆祝,还时常把这枚金印系在腰间。一天,他想新酿美酒送给汉朝皇帝品尝,便下令收集高粱、小米和野生药材。美酒酿出后,香气扑鼻,夜郎王忍不住先饮了一壶,没想到这一饮竟让他醉了七天。醒来后,他发现腰间的金印不见了,顿时慌了神,急忙派人四处寻找,却始终一无所获。后来,人们发现那枚金印已变成一方巨大的石印,屹立在一个小山顶上。夜郎王立刻率领群臣前来叩拜,将此山封为 “石印山”,全体臣民称颂道:“如今四海为家,有山为证,有印为凭,我夜郎永属于中华!”</p><p class="ql-block"> 夜郎国的遗址至今尚无定论,而 “夜郎侯印” 化为石印山屹立在湄潭县境内,这是否能证明湄潭也曾是夜郎国的领地呢?</p> <p class="ql-block"> 石印山不仅是当地百姓精神寄托的象征,更是新南镇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它与旁边的狮子山、柏香林一同成了新南街道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这里,人们既能欣赏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又能感受历史文化的浸润。而石印山的传说,也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也深深被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所打动。</p><p class="ql-block"> 选一个晴朗的日子,约上几位好友爬上石印山顶,新场集镇的全貌便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那一刻的视野、眼前的美景、心中的畅快,真应了那句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大家可以尽情抒怀,苍天在上,石印在下,将平日里的愁绪一吐为快。带几瓶啤酒和些许小吃,铺上毡布,边吃边聊,更有一番别样情趣。还记得读初中时,我们曾在这山顶晨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 <p class="ql-block"> 从石印山下来,再去狮子山逛逛,又是另一番情趣。在被称为 “爱情之地” 的柏香林里走走看看,坐坐歇歇,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远去的青葱岁月。山风吹过,柏香混合着松针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体味这人间烟火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人们在石印山的山脚建了一座寺庙。寺庙建成后,信徒们纷至沓来,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和六月十九香会,周边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和睦、五谷丰登。他们坚信,这座石印山一定有着庇佑他们的神奇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今往后,新南再无 “石印山”。一座雄伟而奇特的山。人们为失去它而惋惜!千百年来,人与山,山与人,和谐共生。它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又留下了多少人的童年往事,谁能说清?俱往矣!唯愿我们能将这份情感珍藏,让它的美丽传说与文化永留人间。不负天之祥瑞,民之殷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文中部分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 2025 年 8 月 14 日动笔,8 月 18日完初稿,8月19日修改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