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2002年4月到的荷兰,这次到荷兰重点考察“性与健康”问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荷兰号称“欧洲贸易门户”,不仅是欧洲贸易门户,还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荷兰有12个省,国土面积有41万多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中国的四川省,因为四川省辖区面积有48万多平方公里,但四川有8000多万人,而荷兰本土人口却只有大约1700多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何说本土人口?因为荷兰还有6个海外领地,这六个海外领地全部在加勒比海,由北南两组小岛组成,人口还有30多万。</p> <p class="ql-block">说起加勒比海,就令我想起臭名昭著的海盗,而二战前的荷兰,正是靠着“海上马车夫”的发展而发迹。</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荷兰,仍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p><p class="ql-block">请大家记住,我到荷兰的时间是2002年,这个期间,荷兰发生了两件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是荷兰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市长,为四对相同性别的情侣主持了全球首例法律承认的同性婚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是荷兰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图片上的两人,丈夫名叫让,妻子名叫埃尔斯,他们两人从幼儿园时就认识,经历了近50年的婚姻,丈夫因背部疼痛的折磨,妻子因不可治愈的阿尔茨海默病,两人选择了一起安乐死。</p><p class="ql-block">荷兰每年约有3000多人通过合法程序结束生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然,即或有安乐死,也不是你想死就能死的,想死必须履行合法手续,经过评估和批准才能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想死的人申请死亡时,必须头脑清醒,必须病情不可治愈,必须深感痛苦,必须不想活了....,经医生、医学专家和律师评估小组审核通过,才可享受安乐死。</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两件事对我来说都深感困惑,因为我视同性恋为“洪水猛兽”,同性恋怎能结婚?还合法化?市长还亲自主持婚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于安乐死,当年我未满50岁,感觉死亡距我很远,死亡都是恐惧的,哪来的安乐?</p> <p class="ql-block">我虽然也像其他人一样戴着有色眼镜,但有色眼镜里闪烁的是一双充满困惑的眼睛,带着困惑,我与阿姆斯特丹官员座谈,考察阿姆斯特丹的医院和“红灯区”,还与荷兰各方面人士交流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公务座谈的事就不说了,既然是考察“性与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到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红房子”。</p><p class="ql-block">“红房子”是什么?就是人们平日说的“红灯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性工作者喜欢红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灯光打在皮肤上,会更有迷离与催情效果。</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霓虹灯招牌上的粉红大象异常醒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荷兰的“红房子”是世界著名的“性自由之都”,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德瓦伦地区。</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是阿姆斯特丹城中最开放,也是最神秘的地带。</p><p class="ql-block">说他开放,是因为这里有各种你想象不到的大尺度;说他神秘,是因为这里很多地方都不可以拍照。只有你亲自来到这里,才能了解真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翻译告诉我们,性工作者开始的时候,主要接待航海几个月无法解决生理需求的水手们,而现在则以接待游客为主。</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红房子”的时候是白天,白天的“红房子”环境显得很安静,与别处的街道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翻译说,要真正了解“红房子”,只能待晚上再过来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什么?看橱窗里的女郎。</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沿街的橱窗,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个狭窄的橱窗就会亮起暧昧的粉红色灯光,一些身材火辣,衣着“简朴”的女郎或站或坐或躺在橱窗里,而橱窗里面,就是她们的“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工作室”橱窗里面都有窗帘,窗帘拉开着,说明还没有业务,窗帘拉上了,就表示里面的性工作者正在“为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其实橱窗里的设施很简单,一般只有一张小床,一把椅子和一个浴缸,橱窗的门可向外打开,门檐上则是标志性的小红灯泡,这些小红灯泡,正应了红灯区之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当电灯还未发明的时代,“红灯”则是点亮的蜡烛。</p> <p class="ql-block">翻译说,这里大约有400多个橱窗,有1000多个女性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我满脑子装的,都是女性工作者凄苦遭遇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翻译说,性,在荷兰是光明正大的产业,但这些性工作者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政府对她们的管理很严,也对她们给与很高的各种保障。</p> <p class="ql-block">首先,从业者必须年满21岁。当她决定要从事这一行后,就得去荷兰国家商务部填表注册为“独立工作者”,然后再去注册一个营业范围为“个人服务”的公司,之后再去寻找一个橱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得我在“亲历日本”这一章里讲过,我曾经在日本东京的“红灯区”住过几天,知道“红灯区”为色情服务办的营业执照是“民宿”,但日本“民宿”性工作者只服务本国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荷兰的性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则是所有游客,游客来自世界各地,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亦或是黄种人,只要你有性的需求,只要你给钱,荷兰性工作者就愿意为你服务,来者不拒。</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见的那些橱窗,不是性工作者的,是她们租的,她们与橱窗业主的关系,纯粹是租客与出租方的关系。就像我们有多余的房子出租给需要的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红灯区里的橱窗有大有小,价格也不一样,从业者租到橱窗后,就可以出来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次,荷兰政府会对性工作者提供医疗卫生帮助,会对她们定期进行体检,体检地方既可以是任何一家普通医院,也可以是“红房子”区的专门诊所,关键是,无论你在哪里体检,都不会因你是性工作者被歧视。</p> <p class="ql-block">再次,因性工作者的工作是合法的,所以,她们也像所有人那样需要交税。荷兰法律规定,提供性服务者每完成一笔“交易”,需缴纳19%的营业税,不仅要交营业税,还要按你个人的实际收入缴纳所得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都瞪大了眼睛,翻译笑笑,说你们别看这个地方面积不大,但这里每年能创造一亿多欧元的“产值”,还不算由此衍生的收益,比如旅游业。</p> <p class="ql-block">翻译又说,既然性工作者都是持证上岗,依法纳税的,当然也就享有荷兰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比如失业保险和退休金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仅如此,性工作者们还有自己的工会组织,能随时维护自己的权益,能为自己的利益发声。</p> <p class="ql-block">虽然翻译讲得很清楚了,但仍然有人对性工作者的婚姻家庭感到担忧,问,这些性工作者会被家人歧视吗?她们以后还能结婚吗?还能生孩子吗?老了怎么办?</p><p class="ql-block">翻译说,就因为荷兰性工作者的工作是合法的,她们的性服务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以绝大多数性工作者的婚姻和恋爱关系都很稳定。</p><p class="ql-block">翻译说完再补充一句,迄今为止,她们的家人,还有社会,都没有发生过因她们的职业而被歧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还有人好奇,问从事性工作者的都是些什么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翻译回答,什么人都有,黑人,白人,亚洲人,胖的瘦的,选择非常全面,可以满足各种口味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翻译又笑着加一句,还有年龄最长的,都要满70岁了,她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是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这里还能找到奶奶级别的性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我担忧的问题则是,性在荷兰虽然合法,但社会会不会因为合法而乱性?</p><p class="ql-block">翻译说,正因为荷兰的性是合法的,所以,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发生性行为。也正因为荷兰性教育的成功,所以,少女未婚先孕的比例是欧洲最低的,其他犯罪率也是最低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所以,开放的荷兰绝不是随意开放,准确点说,这是一个“共同制定开放规则并严格遵守”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翻译这话,不得不令我们哑然。</p><p class="ql-block">这时,考察团有一个男性讪讪的问,让她们服务一次需要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家一听都笑起来,翻译说,最低价格大概是每次30至50欧元左右吧。</p> <p class="ql-block">翻译说完顿顿,又说,要知道即使按欧洲物价,这个价格也不算贵,当然,也不是每个人每次都只收30至50欧元,这要看橱窗里人的情况,还要看两人协商情况,收费都是不一样的,不过,她们的收费价都写在窗口右上方。可以作为参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翻译看看大家,故意调侃说,你们有人想去,晚上可以再来,敲开橱窗询价,如果觉得合适,就可以直接进店体验。</p> <p class="ql-block">考察团的人哪敢进去体验?不说舍不得那几十欧元,这么体验一下,回去后如何向老婆和组织交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家哄笑一阵就赶紧离开。</p> <p class="ql-block">在“红房子”时不能拍照,我只能在“红房子”对岸拍了一张照片,对岸的房子就是阿姆斯特丹有名的红灯区,那些长长的落地橱窗,令我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在“红房子”区域的时候,时不时会嗅到空气中飘来的一种奇特味道,翻译说,这些味是大麻味,吸食大麻,在荷兰也是合法的。</p> <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参观了阿姆斯特丹扎达姆风车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家都知道,荷兰是称为“风车之国”的,荷兰风车世界知名,因为荷兰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空一年四季都吹着风,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条件。</p> <p class="ql-block">荷兰风车对荷兰的经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世界商业中,荷兰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往有风车的地点加工,开始时仅用于磨粉之类。随着荷兰人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给风车配上活动的顶篷,把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这种风车,就被称为荷兰式风车。</p> <p class="ql-block">扎达姆风车村,是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北15公里处的地方,这里不仅有风车,还有童话般的房子,古老的造船厂,制作木鞋的工厂,诱人的奶酪和乳制品作坊,还有绚丽的郁金香,迷人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庄虽然不大,却集中了荷兰的所有特色。每年到这里观光旅游的人成千上万。</p> <p class="ql-block">我在风车村的留影。</p><p class="ql-block">250年前,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矗立着800多座风车。它们承担着各种工业任务。现在保留下来的风车不多,这三座风车,则是向游人开放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风车村,就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这些美丽的风车。</p> <p class="ql-block">在风车村,我们参观了木鞋制作。</p><p class="ql-block">木鞋虽是用木头制作的,制作木鞋却不是木匠的活儿,而是鞋匠的活儿,确切地说,更像是雕刻匠的活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制作木鞋不像制作其他木器那样,可以卯榫、粘接、钉钉、拼装,一只木鞋是在一块完整的木头上镂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我在木鞋展示室里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有些困惑,木鞋虽然好看,但穿起来肯定硌脚,生产这么多木鞋有什么用?</p> <p class="ql-block">翻译说,当年的荷兰人很穷,没鞋穿,但冬天赤脚又很冷,没办法,荷兰人就发明了木鞋,在木鞋里垫上保暖的草就能抵御冬天的严寒,所以,木鞋就成为荷兰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翻译想想又说,在荷兰,婴儿出生前,父母要为小宝宝准备一双小木鞋;荷兰人结婚时,丈夫要送上一双刻有妻子名字的木鞋,并亲自为她穿上;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翻译话锋一转,如今荷兰木鞋倒是观光客喜爱不已的纪念品,因为木鞋造型很可爱,样子像一艘小船,放在家里可做装饰品。这些年来,木鞋每年为荷兰创汇已逾亿万美金,也已成为馈赠各国元首、政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木鞋制造厂出来,见草地上摆放着一只硕大的木鞋雕塑,一群孩子正在木鞋里玩,我与孩子们拍了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到荷兰必得乘船游览阿姆斯特丹运河,游运河就能近距离观看荷兰的街景,房屋和其他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姆斯特丹运河不是一条河,而是三条河,它是由绅士运河,王子运河和皇帝运河构成的水网,这水网将阿姆斯特丹各个城市街道和乡村连接起来,所以,阿姆斯特丹就像威尼斯一样,是一座水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坐着游览船,欣赏船外徐徐而过的街景,还有在河岸边或坐或站或正在行走的人。</p> <p class="ql-block">翻译指着岸上一处楼房,说那就是当年安妮·弗兰克与家人藏身的密室,现在的密室已经成为安妮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随即翻译向我们简要讲述了“安妮日记”发生的凄苦故事。</p><p class="ql-block">写日记的人名叫安妮,当年安妮只是个13岁的犹太小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残害,安妮与家人躲进那栋秘密小屋,开始了藏匿而恐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安妮在密室生活了两年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人打断翻译的话,两年多的时间,纳粹党怎么就没发现屋里躲着人?</p> <p class="ql-block">翻译回答,那间小屋门外有一个陈旧的书柜,书柜是可以转动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书柜后面还有一间小屋,所以,纳粹党就没有发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又有人问,后来怎么就发现了呢?</p> <p class="ql-block">翻译说,两年后,因有人告密,纳粹党才将他们全家送进了集中营。</p><p class="ql-block">翻译继续讲,安妮一家藏匿在秘密小屋里,他们白天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只有晚上才能隔着窗帘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失去了自由,只能像所有犹太人那样,过着既凄苦又恐惧的逃亡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妮将每天的生活写成日记,写了两年多,直到1944年8月1日全家都被纳粹党抓获而中断。</p> <p class="ql-block">“安妮日记”既是当时纳粹党屠杀犹太人有力的历史见证,也是德军占领下人民苦难生活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安妮日记”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各地被阅读的最多的书籍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听着翻译的讲述,看着岸上安妮藏匿了两年多的那栋小屋,我对纳粹党当年屠杀犹太人的事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后来,我们参观了阿姆斯特丹的钻石加工厂,考察团不少人都买了钻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在荷兰的时间不长,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荷兰雄伟的风车,也不是漂亮的木鞋,更不是绚烂的郁金香,而是那些合法从事性服务的女人,能安乐死的老人,还有能相伴终生的同性恋人,以及已经死去,但留下一本日记的安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