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立秋刚过,暑气灼人。我们一行乘坐动车,开启了温州之旅。<br> 列车缓缓启动,车窗掠过葱绿的田野和连绵的山峦。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沿,拥有秀美的山光水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期待。</h3> <h3> 一、中国的耶路撒冷<br> 走出动车站,温州上空有东海的咸湿味和街市的烟火气,阳光下氤氲着教堂尖顶的和煦光泽,这是温州独有的味道。<br> 2024年底,温州常住人口985万,有1900多座教堂,密度为全国之最,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行走间,随意一瞥,教堂的尖顶便扑入你的视野。从闹市区的哥特式建筑,到渔村朴素的小礼堂,基督文化已经融入温州百姓的寻常生活,无论清晨从窗棂飘出的赞美诗,还是人们平静地走向教堂礼拜……基督文化已然沉淀为世代相传的生活元素。</h3> <h3> 温州临海,容易接纳外来西方文化,基督教的传播就有了滋生的土壤。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列为通商口岸,英国人接管中国海关,许多西方传教士随之进入温州,基督文化正式拉开了温州帷幕。</h3> <h3> 英国人苏慧廉是一位了不起的传教士,创编了瓯音拼音文字,用温州话翻译圣经;1897年,他创办温州最早的西式中学“艺文学堂”,引入科学、英语课程;同年,又创办温州定理医院,(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苏慧廉还利用甲申赔款,建造温州最早的职业护士学校、护工学校。<br> 温州历史上有不少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如增爵小学、增爵中学、保禄书院、“董若望医院”(温州第三人民医院)。温州仅是一个缩影,旧中国有过多少著名的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基督教的力量令人惊叹。</h3> <h3> 说来奇怪,邻近的福州、莆田、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但难以与佛教和妈祖相抗衡。温州却不然,基督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涉及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经商意识……我想,温州人的精神支撑、经商智慧,应该与基督文化的世代浸润有着密切的联系。</h3> <h3> 二、温州人的家乡情怀<br> 有人说,温州人的“聪明活络”体现在经商的细小环节中。他们有一种“以小做大”的本事,一条拉链、一个纽扣、一双鞋子,都能打造出一笔大生意、一个大市场。这是温州人在市场厮杀中练就的商战敏锐。</h3> <h3> 温州人在商业精明与热忱之间自由行走,“抱团”二字,在他们身上有生动的诠释。温州商会遍布全球,无论本土街巷还是异国他乡,一句熟悉的温州方言,心中就有“抱团取暖”的底气。这种传统特质强化了温州人对家乡的归属感。在中国北方地域,这是绝难想象的。</h3> <h3> 在旅程中,温州朋友告诉我,温州人有强烈的家乡情怀,在参与家乡交通建设上尤为突出。如国内首个民间集资建造的永强机场,1987年总投资1.32亿元,向社会征集资金达6000多万元之多;金温铁路是温州籍学者南怀瑾筹资,香港、地方和铁道部三方合资建设;2012年,中国第一公路大桥——温州大桥的建设得到民间资金大力支持;温州市域铁路S1线向民间募资建设,仅3个小时就募得民间资金2700万元……</h3> <h3> 一些交通工程竣工使用后,一旦收回成本,就停止收取过路过桥费。这是何等的凝聚力,何等的格局!<br> 在温州文化中,“光宗耀祖”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包括为家乡增光添彩。这种“反哺”意识是故土情怀的生动体现。温州能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城崛起为“中国民营经济之都”,离不开这些可贵的精神!</h3> <h3> 三、鹿西岛——大黄鱼之乡<br> 我们乘坐的滚装轮船卷着白色的浪花,向鹿西岛驶去。来到东臼村,好像走进一个被时光包裹的小渔村。这里是大黄鱼之乡,又叫黄鱼岛,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大黄鱼在这片纯净的海域中自由生长,保留了最原始的鲜美滋味。</h3> <h3> 晚餐时,老板娘端上一盘诱人的大黄鱼,金黄的鱼身,鲜嫩的鱼肉,这是岛上“浙江东一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的馈赠,凡是岛上民宿接待游客,这家公司都会给每一桌赠送一条大黄鱼,让游客品尝真正优质的大黄鱼。</h3> <h3> 入住的“鹭栖民宿”有一观景平台。夜幕降临,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月亮在云层里穿行,海风带着微咸的湿意,隐约听见海浪拍击火山岩的声音。小院有一莲池,池面几株睡莲开着粉色的花儿,偶尔传来的几声蛙鸣,格外宁静。</h3> <h3> 鹿栖村紧挨着滚装货轮码头,走在街道上,迎面海风咸咸的,吹得皮肤有些粘糊。沿街的民宿比比皆是,商店的招牌和阳台尽是木质。三三两两的老人蹲在自家门口,清洗小杂鱼。小杂鱼很便宜,一斤只要3元。老人买来分类清洗,晒成小鱼干出售给游客,一斤四十元,是辛苦钱。<br> 听“曼步民宿”老板娘说,鹿西岛并不富裕,岛上白龙屿有一家“浙江东一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再无其他企业。鹿西乡政府囊中羞涩,自然无法给岛民任何生活福利。</h3> <h3> 四、江心屿印象<br> 瓯江流至温州,江面宽阔。轮渡半小时一班,靠舷窗坐着,江心屿东塔与西塔遥相呼应。东塔建于唐朝(869年),西塔建于北宋(969年),每层有小佛龛,内置造型精致的石雕佛像。<br> 东塔相当怪异,没有塔尖和飞檐,空剩光秃秃的塔身,塔顶上竟生长一棵百年老榕树,极为惹眼。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增温州为通商口岸,在东塔山麓兴建领事馆。英国人不满东塔的群鸟聒噪烦人,强烈要求温州府拆除塔尖和塔檐。官府不敢忤洋人之意,无奈照办,也是一段不堪的历史。</h3> <h3> 东塔山麓下,青砖红瓦的“英国领事馆”掩映在浓荫里。这座一百多年前的三层楼房,简约而不简单。但凡有了钱,就要追求生活品质,古今中外,概莫例外。西方人条件优渥,便寻觅优美的自然环境居住,中国一些名山,如庐山、武当山、北京妙峰山,都有老外居住的西式建筑。</h3> <h3> 江心屿的古迹首推江心寺。金黄的寺庙在阳光下泛着尊贵的皇家色泽。寺院大门有南宋状元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不禁在此驻足,揣摩吟读:<br>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br>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h3> <h3> 江心寺与南宋高宗赵构密切相关。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南下追击,赵构一路南逃,年底抵达温州,在江心屿避难近一个月。这段不堪历史为江心屿增添了特殊的文化背景。<br> 如今,寺内供奉观音菩萨,“高宗道场”香烟袅袅,黄墙映着绿树,高宗赵构亲笔“清辉”二字仍镶嵌墙上,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处成为游人静心观瞻的景点了。</h3> <h3> 宋文信国公祠建于成化十八年(1482),为纪念文天祥就义200周年而建。1276年,蒙古铁骑围攻临安,南宋岌岌可危。文天祥奉旨赴元军大营谈判议和,因怒斥元军主帅被拘留,押解途中逃脱,辗转抵达温州,在中川寺之墙(江心寺)题写《北归宿中川寺》一诗,悲壮之情跃然墙上。</h3> <h3> 1278年,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囚禁数年,从容就义;1279年,宋军败于崖山之战,左丞相陆秀夫驱妻儿投海,抱幼帝蹈海殉国。南宋两位丞相都在温州留下足迹,又毅然赴死,这座城市便平添一份沉重的历史底色!</h3> <h3> 江心屿是被历史浸泡过的。千百年来,多少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传世诗篇。自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开篇,文天祥挥毫写下“云气浮江白,霞光映水红”的诗句。有明万历年间建的浩然楼、始建北宋的澄鲜阁、谢灵运观赏江景的谢公亭。</h3> <h3> 登船离开江心屿时,一阵江风掠过,吹得一江波光摇晃。回望江心屿,宛如被瓯江托着一颗明珠,便觉其妙在三分:一分是厚重的历史,一分是文人的高雅,再一分是江南的婉约。</h3> <h3> 离开温州时,潘哥特别介绍了独具特色的温州馄饨:一是个头“大”;其次皮薄如透明蝉翼,能清晰看到粉嫩的肉馅;三是馅料讲究,新鲜瘦肉细剁成肉糜,紧实弹牙;最妙的是那碗汤底和配料:细薄的蛋丝、新鲜的肉末和虾米、紫菜和翠绿的葱花……<br> 一碗溢满香气的温州馄饨,那皮的滑,馅的嫩,汤的鲜美,每吃一口都是味蕾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h3> <h3> 潘哥觉得很遗憾,这次时间太紧了,下回一定让我们品尝温州馄饨。<br> 我想,一碗香气四溢的温州馄饨,是从一个小角度体现了温州人对生活细节的执着。这种生活的精致不刻意于铺张的奢华,只在于那朴实而用心的街巷烟火里。</h3> <h3> 短暂的温州之旅,感受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位温州朋友都洋溢真诚的微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br> 瓯江真好!温州真好!</h3> <h3> (部分照片取自网络) <br> 2025.8.1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