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仙人指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2875909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品来源:自拍编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帖金彩绘,翠顶株楹的仿清牌楼,高大雄伟,上面的彩画叫做旋子彩画,上书"津门故里"四字,它肯定地指出了古文化街附近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聚落,当时统治北方的金人在这里建立天津城市最早的监置--直沽寨。今日的天津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逐渐开发拓展形成的,六、七百年间始终是天津城市商业繁华地段,对天津地区的开发起过难以估量的作用,称作津门故里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往前走,边走边看,每间店铺上都有彩画,每幅彩画都有一个故事。来到了宫前广场。著名的天后宫就坐落在这里了,在进入天后宫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对面的戏楼,这座戏楼是天津最早的露天舞台,也是天津最早的群众自娱自乐场所。戏楼是木结构楼台式建筑,坐东朝西,东通海河,西向宫前广场,上面是戏台,下面是通道,还可以过马车。原先的戏楼距离天后宫只有5米,周围都是低矮的平房,显得拥挤杂乱,戏楼是1985年时重建的,高12米,宽10米,进深11.5米,抱柱贴金楹联上写:"望海阔天空千帆迎晓日,喜风清云淡百戏祝丰年"。在过去,戏楼是酬神演出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3月23日天后娘娘华诞这一天,酬神演出就达到了高潮,后来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戏楼终止了酬神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转过身来看看,天后宫门前有两棵高大旗杆,直插云宵,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幡杆,高26米,幡杆由若干根铜糙木和铁糙木接成,外层缠麻抹灰,再涂上油漆,经冬历夏,坚固结实。据说幡杆初立时,一方面挂灯,为往来三岔河口的漕船导航,另一方面则作为天后宫的陪衬物,使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是以天后宫为中心,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一条街,位于南开区宫南宫北大街,1985年经市政府整理恢复其传统风貌,命名为"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有别于一般的商业街,在这里集中了天津乃至全国四面八方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其中以响誉国内外,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的风筝最有名气,整条街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天津味、古味和文化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的建筑总面积有2.2万平方米,古建筑高低错落、蜿蜒曲折,一阁一檐皆有讲究。所有名堂,一律青墙红柱、磨砖对缝,配上不同形式的隔扇门窗、栏杆、屋顶翼角,显得隽秀、古朴、典雅,加之匾额、楹联、宫灯、旗幡、精美的木雕及1500多幅艳丽的油漆绘画,更增添了这条街的古典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街上大致经营三类商品:</p><p class="ql-block"> 一、文物、古玩及古家具,如文房四宝、古旧书籍、传统年画、珠宝玉石、古式家什等。</p><p class="ql-block"> 二、民间传统商品,如娃娃乐、泥人张的彩塑、有300多年历史的杨柳青年画、风筝魏的风筝、刻砖刘的砖刻、修竹斋的刘海空竹、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刺绣等。</p><p class="ql-block"> 三、酒楼、茶庄、饭馆和娱乐场。天后宫前广场和露天戏台经常演出地方戏剧、民间曲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