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永江</p>  <p class="ql-block">  楹联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不过,清代名家们若看到当今楹联的发展,也许还会羡慕我们。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清代的楹联创作者虽然绝对数量不少,但并未太多普及到大众中,基本还是属于“文人”或者“名士”间的文字游戏。而当今时代,得益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国学复兴,各地诗联组织和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楹联文化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其次,清代的楹联题材主要是以题署、贺挽为主,兼有少量的题赠、杂题等,在“言志”等表达上还不能同诗词相提并论。而当代楹联的题材已经被拓展得非常丰富了,从传统的实用题材延伸到抒情感事、表达观点,都可以用楹联来表现。</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今人在楹联这一文体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楹联不是冷冰冰的文体,也不是曲高和寡的存在。恰恰相反,因为楹联独特的实用性,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入生活。如每年春节的全民春联民俗活动,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再加上以南京、西安为代表的古都年年征集城门春联,也助春联“出圈”,成为一项蔚为大观的文化热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北固山》  湖北  黄治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星分吴越,气撼斗牛,镇乾坤江海相逢,霸业沉沙馀铁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云卷旌旗,潮吞鼓角,问今古英雄何在,天风吹我上金焦。</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让楹联融入生活,自然离不开人们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血脉觉醒”。乔迁新居时,镌刻一副大门联,用对称唯美的文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门如此,屋里亦然。客厅可以挂楹联,书房也可以有楹联,载体也从纸张扩展到瓷器、木板、金属等不同材质,装裱风格更见创新。内容契合主人情怀,样式体现主人审美,点缀生活,何其美哉。</p><p class="ql-block">      在很多重要的节日里,楹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近些年来,以湖南为代表的各地考场楹联又成为每年六月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社交场合中,楹联更是大显身手。朋友之间的情感表达,用一副赠联,风雅非常;亲朋的结婚、生子、生日、升迁等特殊时刻,题联以贺,其喜洋洋。楹联的广泛应用,除了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之外,更代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楹联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她从历史走来,底蕴深厚而形式崭新。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能够尽情挥洒,把楹联融入到生活中,去触摸传统的温度,去感受文字的美。楹联,所愿天天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