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古诗中的自然

姗姗来迟

<p class="ql-block">  (图片是本人写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不会写诗,但我喜欢诗。</p><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的文海中,翻阅历史的长卷,从历史的长河里,摘取美丽的的浪花。文字,记录了历史,文字,澎湃着自然。历史是昨天的事情,是沉淀的昨天,这是做学问的人研究的事情,而我喜欢的是文人墨客笔尖下的自然。</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固定的,而诗人笔下的自然,还鲜活的存在着,存在着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业已成为历史,而他们写过的歌颂过的自然,仍在生息,经他们的生花妙笔打扮过的自然,成了后人追捧的圣地,而他们也被刻在了历史中,成为了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诗人,首先是人,然后才会写诗。诗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慨,诗是他们对自然的提炼,诗是他们对人生自然浓缩的精华。于是,因为人们喜欢,这些文字被留下来了,因为人们爱戴,他们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因为贴近生活,他们被口碑传颂。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还是经典,编进语文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自然,但我更喜欢诗人描写自然的诗句。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起,这位开宗大师,生在长江边,长在庐山下,他的祖辈为官做仕,在他的那个年代,他也不得不走这条路。然而做过一任小官后,便“不堪吏职”辞隐了,在田园牧歌中寻找精神寄托,他的《桃花源记》,他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土的养育,愤世嫉俗的经历,饮酒的豪爽,都化作了对自然的热爱,演变成了文思泉涌的奇才。在古稀有六的年龄,他依着长江,枕着庐山静静地睡着了。至此,历史上少了一位官员,多了一位诗人,在中国的文坛上,他以自己的辉煌,奠定了百世田园的地位,影响着诸如李白、杜甫这样诗坛大家。</p> <p class="ql-block">此时,自然想起诗仙李白,这位让人记不起唐朝,记得起李白的诗仙,更是追寻山水、歌咏自然的霸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仅此两句,荡气回肠,不得不感叹——神来之笔。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昭日月之精华,他的诗太多了,太美了,轻柔的可听见声响,涌动的可看见激流,描绘的可走进其中,奇思构想的如入仙境,一缕仙气缥缈而来,聚集一股霸气,一股无人超越的霸气。</p> <p class="ql-block">诗人欣赏自然是抒发,诗人抒发来自自然的灵感。他们视天地万物为旅舍,看光阴匆匆如过客,更把人生比作南柯一梦,不失时机的相聚桃李园,赏花吟诗,相邀明月,把酒问青天。</p> <p class="ql-block">捧月的众星罗布天际,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多么令人叫绝的诗句,诗情画意,画意诗情,后人因此而作画追寻那诗中的意境,这字字珠玑,真的是来自天籁之音,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境界。那“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豁达心境,或人或仙的情怀,想象力之丰富,比拟之奇妙,韦应物同样奠定了自己在唐朝诗坛的应有地位。</p> <p class="ql-block">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安石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p> <p class="ql-block">太多了,不胜枚举,即使挂一漏万,即使管中窥豹,即使信手拈来,自然的诱惑,诗人的情怀,已经密不可分的联系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自然山水,在他们的笔下灵动升腾。翻阅着,捧读着,崇拜着,感慨着,思想着。我喜欢真实的自然,我同样喜欢游走在文字的自然里,我不由得妄想,我真的似乎触摸到了诗人的脉博,他们分明在轻轻的博动,穿越了历史,跨越了时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