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糊汤面里的传承与乡愁 ——冯航航的美食追梦路

徐徐春风

<p class="ql-block">  在淇县西部连绵不绝的大山里,藏着一个宁静秀美的小山村。这里的许多老人都会做一种特别的面食——糊涂面条。而冯航航的太爷爷和爷爷,更是村里公认的“巧手”,他们不仅头脑灵活,更有一手令人称羡的厨艺,能做出各式各样温暖人心的饭食。尤其是那一碗糊涂面条,热腾腾、香喷喷,滋味深长——那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绝活,也是一段飘香几代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冯航航,最开心的事便是看爷爷奶奶做饭。院子里那座爷爷奶奶亲手垒起的大灶台,是他记忆里温暖的地标。前面的大地锅专煮糊涂面条,后面的小地锅则用来摊煎饼。奶奶摊煎饼的手法娴熟,时不时往锅里添些面糊;爷爷坐在灶前,一边添柴烧火,一边用蒜臼子砸着蒜泥,“咚咚”的声响在院子里回荡,像一首欢快的乡间小曲。不消片刻,饭香便弥漫了整个小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糊涂面条,就着香脆的地锅煎饼,欢声笑语在空气中漾开。这些场景,如同温暖的油画,深深印在冯航航的脑海里,那熟悉的味道,也成了他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受祖辈影响,冯航航的爸爸也练就了一手做面食的本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爸爸在县城开了家小饭店,专卖糊涂面条。店里生意不算火爆,但每一位顾客吃完后满足的笑容,都让冯航航真切感受到这碗面的魅力。可以说,他是吃着糊涂面条长大的,对这道面食情有独钟。也就是在那时,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把这碗承载着家乡味道的面食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深山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2005年6月,初中毕业的冯航航背上行囊,踏上了学艺之路。他走遍大江南北,拜访各地名厨,潜心学习各种面食的制作技巧。一路上,他尝遍了各式面条,却始终没找到记忆中那熟悉的家乡味道。他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让人们在一碗面里,尝出美味、亲情与回忆呢?</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个疑问,冯航航回到了家乡,开始潜心研究。他结合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反复调整配方、推敲火候,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成功打造出既美味鲜香、又饱含家乡味道的“亿碗光糊汤面”。这碗面既遵循了冯氏家族祖传秘方的精髓,又做了巧妙改良——将汤面里的玉米糁换成小麦面,让口感愈发醇厚细腻。同时,他还对奶奶的地锅煎饼做了创新,把煎饼配蒜泥改成晶莹剔透的菜莽配蒜汁,既能吃出煎饼的柔韧,又能尝到蔬菜的酥脆,成了当地独一无二的佳肴。这两种美食搭配在一起,一口菜莽一口糊汤面,让人一饱口福,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作为冯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冯航航在老家县城开了第一家“亿碗光糊汤面”饭店,主打糊汤面和菜莽两大特色。那一刻,多年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为了保证食材的品质与口感,他坚持用石磨加工面粉,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干豆角、萝卜干、面条、蒜泥等食材。所有食材制作过程零添加,无任何化学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健康。</p> <p class="ql-block">  烟火人间,味至浓时是故乡。“亿碗光糊汤面”自开业起,就像一颗璀璨的新星,迅速融入市民生活,成了大家心间的挚爱。每一位进店的食客,都会被那碗热气腾腾的糊汤面征服,赞不绝口,好评如潮。</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饭店人气愈发高涨,客流量与日俱增,回头客更是频频光顾。甚至有执着的食客,不惜驱车几十里,穿越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为这一口令人魂牵梦绕的糊汤面。寒来暑往,店内日日爆满,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生活的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  顺应市场的蓬勃需求,2021年至2023年这短短三年间,“亿碗光糊汤面”强势出击,在淇县、浚县及市区繁华地段接连开设了五家连锁店。如今,每一家店都顾客如云,生意兴隆,续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食传奇。</p> <p class="ql-block">  品牌还在不断迭代升级,从配料到制作技艺都在持续改进。冯航航团队已推出礼盒装和家庭装,方便远方游客带回家,让全家人在家也能享受到这份饱含乡情的美味。餐桌上,顾客们每次吃着糊汤面和菜莽,脸上都会露出满足的笑容。冯航航不仅传承了祖辈的手艺,更传承了那份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这碗充满家乡味道的糊汤面和菜莽,是冯航航对过去的致敬,也是他对未来的期许。他和他的团队正在不懈努力,他们有信心让“这碗面”走出鹤壁,走向全国,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朝歌大地的温暖与美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