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资本论》(四)寻找一块基石

刘志汉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是一部研究人类历史命运和前途的书。</p><p class="ql-block"> 在《资本论》的时空中,人们可以寻找到一块基石。</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生前说过,“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党, 大多数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1)。</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1966年《毛主席给ⅩⅩ的一封伩》。</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两国相互讨价还价,随意安排战后的国际事宜,两国争霸世界的迹象已经初露端倪。然而,前苏联做的这一切的,都被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掩盖着。</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战败了,英国、法国被削弱了,而美国工业总产值比战前翻了一翻多,军事实力跃而居世界第一位,并由此顺势对外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干涉别国内政。在意识形态方面,又联合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组成了帝国主义阵营。</p><p class="ql-block">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在东欧顺势建立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打败了日本关东军,从气势上加速了中国、朝鲜、越南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再加上从中国国民政府手中肢解夺走的外蒙古,形成了一个当时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p> <p class="ql-block">  的确,从现象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了一个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一个社会主义阵营。所以,苏、美争霸被罩上了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二大阵营之间斗争的光环。</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的理念是,既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夺取政权,也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建成社会主义,这样,维护苏联的利益,也就是保卫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国民政府手中肢解夺走外蒙古,就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苏联是从沙俄帝国脱胎而来,虽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间领土与疆域的关系上,还带有侵略扩张的痕迹,充其量是一块白石。</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三国时的有位政治家诸葛亮说过“白石似玉,愚者宝之⑴”,何况斯大林毕竟在白石的外面,还真的裹上了一层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玉。所以,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多数政治家,还真的以为这块白石是玉。</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p> <p class="ql-block">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把斯大林裹的这层玉,砸得粉碎。</p> <p class="ql-block">  首先,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赫鲁晓夫依靠时任国防部长朱可夫,在争夺苏联最高权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而脱颖而出,一度成为斯大林以后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其次,赫鲁晓夫似乎忘记了对斯大林生前的谦恭,在1956年2月14日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期,作了反斯大林秘密报告,向来自世界各地55个国家的马列主义政党和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的否定。</p> <p class="ql-block">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起共产主义集团内部猛烈的政治震荡,引发了东欧一些国家的骚乱,波兰发生了6月的波兹南事件和十月事件。匈牙利也发生了十月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以学生为代表的群众推倒斯大林雕像,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p> <p class="ql-block">  赫鲁晓夫感到不妙,就于10月31日派苏军进入匈牙利进行镇压。反斯大林的火种是赫鲁晓夫亲自点燃的,当反斯大林的烈火燃烧起来的时候,赫鲁晓夫又急忙派兵镇压,目的是为了保住与美国争霸的地盘。</p><p class="ql-block"> 赫鲁晓夫一方全盘否定斯大林,一方面又全盘从斯大林手中接过苏、美争霸的政治遗产,成了政治上前后矛盾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其三、赫鲁晓夫在20世纪50年代末,与美国的争霸表现为二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是以“核”相争,制造柏林危机、下令在德国筑起了柏林墙,制造古巴导弹危机,以庞大的核军力与美国相抗,大有核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使美、苏争霸愈演愈烈。</p> <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是以“和”相争,与美国展开元首互访,企图以核武器与美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向世界各国提倡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以及和平过渡,目的是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核保护伞,将一些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 1963年8月5日,又与美、英两国签订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很明显,该条约是为了遏制无核国家,特别是遏制中国正在研制中的核武器,任由苏、美两国主宰世界。</p> <p class="ql-block">  从斯大林参加的雅尔塔会议到赫鲁晓夫签订的三家条约,只能说明赫鲁晓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说在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美国的争霸,还多少散发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较量的闪光,那么,到了赫鲁晓夫,就变成了是赤露露的超级大国之争。</p> <p class="ql-block">  其四、赫鲁晓夫与美国的争霸,表现在中国问题上,也是很典型的。早在1953年5月15日,前苏联与中国签订协议,援助中国进行156个工业项目。对此,赫鲁晓夫是认真的。但是1958年7月,赫鲁晓夫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提出在中国建立“共同舰队”的建议,涉及中国主权问题,引起毛泽东极大的反感。从赫鲁晓夫的角度来说,我既然援助了你毛泽东,你就该听我的话,现在你既然不听我的话,我就要给你毛泽东一点颜色看看。为此,赫鲁晓夫下了一个狠招,在帮助中国经济建设156个重点项目的关键时刻,突然一下子撤走了全部专家,看你毛泽东服不服。</p><p class="ql-block"> 赫鲁晓夫派专家是为了控制,撤走专家也是为了控制。在中国要研制原子弹时,赫鲁晓夫还联合美国一起积极反对,一直发展到后来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p> <p class="ql-block">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24日正式出版,到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其中经历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经历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具体实践。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社会主义阵营核心的前苏联,理应全面正确的总结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引领社会主义阵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可惜,赫鲁晓夫在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实质上已经把前苏联自己的合理内核也否定了,走上了苏美争霸的岐途。这才使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党, 大多数党不信马列主义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一块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  在馬克思以前,已经有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商品生产进行了研究,</p><p class="ql-block"> 早在十七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提出劳动与土地共同决定价值的观点,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用劳动时间衡量价值(1)。</p><p class="ql-block"> 在十八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论述了劳动价值论,明确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57页。</p> <p class="ql-block">  在十八世纪未和十九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集古典劳动价值论大成,提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具体物质形式,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区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解释国际贸易的互利性等,取得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还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欧文和霍吉斯金等,以劳动价值论为武器,批判了私有制下的剥削,主张劳动者应获得全部产品。</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批判地继承了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别讲过三节的话,连起来就是一段很经典而精辟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为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1)······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2)······在商品的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3)。</p><p class="ql-block"> 显然马克思这一段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同样包含着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50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51页。</p><p class="ql-block">(3)同上,第51页。</p> <p class="ql-block">  黑格说“质在自为之有中达到顶点,便过渡为量”(1),即黑格尔认为,反映一切事物客观存在的质,经过否定之否定,最终首先由质过渡到人观念性的量,其次由量过渡到质,这一关于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矛盾运动中的质变量变思维方式,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精准的手术刀。</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出版,1974年3月北京第二次印刷,</span>第158页。</p> <p class="ql-block">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三者加以明确的区分。其次,马克思将“劳动”与“劳动力”加以明确区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理论。</span>再次,马克思运用黑格尔关于质变量变思维方式,剖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和交換在对立统一中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用商品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用,而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1),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劳动力耗费的无限进展,形成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形成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抽象劳动的量的外在性,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价值量的外在性又表现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的比例关系,“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2),使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流通的表象掩盖了剥削的实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span>《资本论》,第50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产生一个第三者就是商品。他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量”(2)。归根结底,商品在人类劳动质与量的矛盾运动中,首先是质变引起量变,而后是量变引质变,一直从历史深处走出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就生产资料所有制而言,经历了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质变;</span>就价值形态而言,经历了简单偶然的、扩大的、一般的和货币形态的四次质变;就劳动力本身而言,经历了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依靠缴纳地租的农民和劳动力可以自由买卖的工人的三次质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价值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而言,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三次质变;</span></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47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59页。</p> <p class="ql-block">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价值量的货币形态和劳动力商品化的自由买卖,终于使价值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进了资本主义社会。</p><p class="ql-block"> 劳动力商品化,进行买卖的前堤是工人穷得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存。</p><p class="ql-block"> 劳动力商品化,也必须把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三者加以明确的区分: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它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成本。工人劳动力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是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 资本家投入货币,在购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工资形式购买工人劳动力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用价值进行消费,即进行商品生产,</span>占有工人除工资以外的全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其自身</span>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即工人的劳动在质与量的矛盾运动中产生了一个第三者,即剩余价值。</p><p class="ql-block"> 从现象上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分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2),即资本家用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双方银货两讫,是“</span>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是“人人生而平等”的(3)。 从本质上看,工人“进入资本家的工场时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就属于资本家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所以,工资作为外壳,将剩余价值严严实实包裹在里面。而马克思</span>硬是用质变量变思维方式这把手术刀,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开始,彻底剥开了工资这层外壳,使剩余价值如同一块巨石,展示在世人面前,诉说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人人生而平等”的。</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种不平等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使赫鲁晓夫都感到麻木不仁了。</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资本论》,第199页。</p><p class="ql-block">(2)同上,第190页。</p><p class="ql-block">(3)美国《独立宣言》第二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