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聂耳逝世90周年。</p><p class="ql-block">以聂耳故里为主题,深度探寻聂耳音乐成长之路的主题特展“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在《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楼拉开帷幕。丰富的展品、珍贵的文字和影像史料,全方位展现了聂耳的音乐成长历程。</p> <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p><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上海市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11号(徐家汇公园内),占地面积约192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1921年建成,由于其红瓦坡顶和周身的红砖墙面,也被称为小红楼。</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柏德洋行,后更名为东方百代公司。</p><p class="ql-block">民国四年(1915年),法国东方百代公司选址肇嘉浜北岸(今衡山路811号)建立唱片厂。</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年(1921年),中法营造公司设计出小红楼,属于唱片厂的配套用房,内有录音棚、会客室、编辑室以及工作人员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在百代小楼内灌制,同年7月,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并迅速传唱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p> <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一层介绍《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过程。</p> <p class="ql-block"> 《刻印》</p><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号召性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短小精悍的曲式结构调动起生命深处最顽强的力量,吼出了一个身受百年外侮的苦难民族心底的愤怒。"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时代的最强音从百代小楼第一次响起,随即响彻神州大地,从战歌到国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 《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从创生—问世—传唱—国歌</p> <p class="ql-block">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p><p class="ql-block"> 《义勇军进行曲》曲谱手稿</p> <p class="ql-block">百代公司录音记录簿所保存的《义勇军进行曲》录制页。截明其灌制于1935年5月3日</p> <p class="ql-block"> 《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母版</p> <p class="ql-block">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者</p><p class="ql-block"> 作曲:聶耳。作词:田汉</p> <p class="ql-block"> 《国歌》的十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 《聶耳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此次《“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展览位于纪念馆三楼,而在一楼,便是聂耳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1934年4月至11月,聂耳在百代公司担任音乐部副主任。在这里,他协助收音、抄谱作曲,收获颇丰,并在日记中将1934年称为“我的音乐年”。纪念馆在一楼展区据实复原了百代音乐部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在一楼你还能了解到百代公司和百代小楼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还有各种音乐小礼品</p> <p class="ql-block">北面那直通顶层的楼梯给人以气派之感。仔细观赏,楼梯的扶手栏杆雕工精细,而转折处所采用的方形杖式望柱,更是匠心独运。特别是在楼梯起步之处,那繁复的雕花更是凸显出其隆重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二层介绍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中国唱片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觉醒之声</p><p class="ql-block">中国音乐现代化的肇始</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形态转型、思潮激荡与文明碰撞的历史语境下,本土与舶来在上海这座城市相互碰撞交融,唱片工业与现代音乐教育在此悄然生根。伴随着"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掀起的革命浪潮,音乐亦成为凝聚民族意志、传播新兴思潮的武器,诞生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启蒙与觉醒之歌。</p> <p class="ql-block"> 抗战歌1931年</p> <p class="ql-block"> 瞿秋白介绍</p> <p class="ql-block"> 安娥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田汉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洗星海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民族号角</p><p class="ql-block">民族化音乐的现代探索</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苏区民歌的乡土叙事与上海左翼音乐的现代传播交激荡织。鄂豫皖苏区,《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大别山灯调欢唱红色政权新生;赣南《十送红军》以客家山歌铭刻军民鱼水深情;黄浦江畔,《渔光曲》借银幕光影折射民生疾苦,《义勇军进行曲》用雷霆旋律掀起救亡狂澜。这些熔铸血火与理想的音符,既是土地革命的胜利锣鼓,也是民族危亡的觉醒号角,在历史深处激荡出革命年代的澎湃乐章。</p> <p class="ql-block"> 民族的号手—任光</p> <p class="ql-block">鲁艺|革命音乐热土</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这里随之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新的出发点。1937年,延安逐渐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中心,也是孕育、培养和壮大革命文艺的摇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在延安成立,音乐系由吕骥、冼星海等杰出音乐家先后担任系主任,培养出郑律成、安波、时乐濛、李焕之等一批优秀音乐家,他们日后成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民歌研究会</p><p class="ql-block">鲁艺民歌研究会成立于1939年5月,旨在深入研究和整理中国民间音乐。1941年2月,更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并持续运作至1948年。</p><p class="ql-block">研究会深入采集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采集民间乐曲(主要是民歌)三千余首,陆续编印资料丛刊十种,从而挖掘、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西北民歌,其中有不少成为20世纪中国民歌的经典,如《黄河船夫曲》《蓝花花》《脚夫调》《五哥放羊》《三十里铺》等。</p> <p class="ql-block"> 黄河大合唱</p> <p class="ql-block"> 英雄赞歌</p> <p class="ql-block"> 歌唱祖国</p> <p class="ql-block"> 东方交响</p> <p class="ql-block"> 交响乐《梁祝》</p> <p class="ql-block"> 交响乐《红旗颂》</p> <p class="ql-block">中国风味主题的西方器乐管弦乐</p> <p class="ql-block"> 反映社会主义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东方风来</p><p class="ql-block">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中国文艺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音乐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更为多元化的表达手法去讴歌新时代、新风貌。</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外来音乐元素的涌入,理念题材的创新乃至音乐载体的迭代更新,每一次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赞美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印迹</p><p class="ql-block">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自田野上拉开,这一历史时期孕育了众多反映时代变迁的优秀作品,其中就包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巧妙地将家乡、理想和未来结合在一起,歌词朴实而富有激情,旋律优美流畅,既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又充满了现代感。</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改革开放多元包容的背景下,创作了一批反映新时期新面貌又深受百姓喜爱的作品,标记时代的变迁发展。</p> <p class="ql-block"> 红太阳</p> <p class="ql-block"> 出口唱片</p> <p class="ql-block">复兴路上</p><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文艺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艺创新与繁荣。以"建设文化强国"为宏作蓝图,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核心理念,这一讲话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与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 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从《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呐喊,到《梁祝》的化蝶翩跹;从延安鲁艺的民间采风,到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的个性觉醒﹣﹣中国现代音乐的百年历程,是一部用音符书写的民族史诗。这些旋律记录着救亡图存的烽火,镌刻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也吟唱着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它们既是时代的回音壁,也是文化的基因库,将中国人的坚韧、浪漫与创造力,凝练成跨越时空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对话全球,中国音乐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展望未来,这些扎根民族土壤又饱含人类共通情感的音符,必将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三楼“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主题特展从聂耳的童年成长经历起始,讲述他如何在故乡的风土人情中汲取音乐灵感;再到他求学、创作的历程,呈现其为追求音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坚韧精神;最后聚焦于他那不朽的作品在时代中的深远回响。</p> <p class="ql-block">特展在《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楼。</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聂耳,中国音乐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用其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p><p class="ql-block">昆明,聂耳生于斯、长于斯。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城市,不仅是聂耳成长的摇篮,更是孕育他音乐才华的深厚土壤。昆明的山水人文滋养了他敏锐的艺术感知与炽热的家国情怀。翠湖之畔的嬉戏玩耍,街头巷尾的生活百态,都化作他音乐创作中最鲜活的灵感泉。在这里,他聆听着滇地民间音乐的动人旋律,汲取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养分,为日后独特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昆明见证了聂耳音乐梦想的起航与绽放。从初涉音乐领域时的青涩探索,到在昆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用灵动的音符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那些在昆明的岁月,是他音乐才华不断磨砺、升华的重要阶段,也让他越发坚定了用音乐传递力量、唤醒民众的信念。</p><p class="ql-block">纪念聂耳同志逝世九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滇中毓秀 风公激荡</p><p class="ql-block">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它是近代辛亥"重九起义"的策源地,是护国运动的首义之地,是中共云南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区域。聂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更迭的大背景中出生成长的。</p> <p class="ql-block"> 童豪韶光 灵韵初启</p><p class="ql-block">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1912年2月15日出生于昆明而道街(今72号)成春堂中医药店内。在风光旖施、风云激荡的昆明,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度过了自己愉快又艰苦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4年求实小学校学生音乐团与教师合影(前左坐弹三弦者为聂耳)</p> <p class="ql-block"> 弦歌不缀 乐路初行</p><p class="ql-block">昆明长期以来就是云南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共生,民族音乐种类丰富。聂耳从开蒙到最后成长为人民的音乐家,自幼受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重陶。聂耳在中学时期,以其特有的天赋和勤奋刻苦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时代风云 壮志初怀</p><p class="ql-block">1925年春,聂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收费低廉的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读书。正值上海爆发了"五川运动",中共云南地下党团组织成立了"五卅惨案后援会"和"学生自治会"。在联合中学"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下,聂耳态度积极,踊跃参加,和同学们组成宣传小组,在昆明的闹市区进行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募捐宣传。这些活动开阔了聂耳的政治视野,促进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使他逐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洞察社会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时代风云 壮志初怀</p><p class="ql-block">1927年秋,聂耳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学习英语,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该校是中共云南地下党团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据点,在党组织的引导下,聂耳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经常参加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和戏剧音乐的演出活动。1928年8月聂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学习革命理论,讨论上级文件,刻印张贴传单,参加游行示威等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1929年为实现"打倒恶势力,建设新社会"的强烈愿望,聂耳毅然投身武装力量。这段军队生活,使聂耳经受了平生最严酷的生死考验,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朴实的青年农民和下层士兵,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为他将来创作为大众服务、与现实结合的革命歌曲,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29年聶耳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乐动山河 丰碑永驻</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鹄沼海滨游泳不幸遇难。8月,聂耳挚友张天虚、郑子平将骨灰护送回国。1937年10月葬于昆明西山华亭山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乐动山河 丰碑永驻</p><p class="ql-block">195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重修其墓,郭沫若为其重新撰写碑文和墓志铭。1980年在昆明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聂耳墓迁葬,1985年重建落成。1988年1月13日聂耳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在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此次展览展出了10件与聂耳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藏品。从聂耳的手稿真迹,到他生平的照片影像,再到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类实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策展人的专题导览下,市民们深入了解了聂耳在昆明的生活轨迹与创作历程,倾听来自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寻找跨越时空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聂耳吹过的笛子</p><p class="ql-block">这是聂耳8岁时母亲彭寂宽买给他的,尚完好的笛身现在还能吹出清脆的乐音。在很多场合,比如逢年过节的家庭音乐会、学校的音乐表演、同学之间的音乐交流等,聂耳一直用这支笛子演奏。笛子也陪伴聂耳多年,直至他离开昆明。</p> <p class="ql-block"> 聂耳写给妈妈的家书</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封1933年5月28日聂耳在端午节写给母亲的家书原件。当时聂耳在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已经创作了不少作品。信中说:“在上海演艺界中,提到聂耳,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知道了!尤其在许多电影界刊物常常可以见到四只耳朵的名字。妈妈!您应该够开心了吧!”为了收集云南民歌资料,他还写道:“现在我想在中国各地的民间歌谣上下一番研究,请三哥帮收集一些寄来。不论什么小调、洞经调、山歌、滇戏牌子都要。”在信中,聂耳把自己的工资用度如数报给妈妈,从账单来看,当时因为住宿、吃饭等问题,聂耳也是一个“月光族”,有时候还入不敷出,但他依然坚持每个月学习小提琴演奏。</p> <p class="ql-block"> 聂耳手抄的《再试一下》曲谱</p><p class="ql-block">这是20世纪20年代聂耳手抄的《再试一下》曲谱。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小学开始,聂耳所用的教科书、曲谱,都是聂耳借来后认真抄写在练习本或包药纸上的。他说这样做不仅给家里省了一笔开支,而且容易记住,抵得上念好多遍。他所有抄写的课本、曲谱,都非常整齐干净,字迹工整。“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感受到他的好学、坚韧、上进。”。</p> <p class="ql-block">聂耳在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才华还表现在演话剧上,在学校,一些很难演的角色都由他扮演。1929年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演出歌德编著的话剧《克拉维歌》,人物表上注明聂守信(聂耳)扮演玛莉娅。因为当时省立师范学校只招收男生,演出时没有女生来扮演,大家知道聂耳有表演才能,演什么像什么,所有女主角就推荐他来男扮女装。每次演出之前,聂耳都要反复熟悉剧本,领会剧情,认真琢磨,并留心观察女性的思想感情、仪表姿态、言谈举止等。节目演出时,聂耳扮演的女主角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同学们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3月,定稿于5月。1935年4月,远在日本的聂耳亲身感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和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迅速完成了较初稿更加高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定稿,并将其寄送回国,</p><p class="ql-block">5月3日在上海百代公司办公楼完成《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灌制。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以后,《义勇军进行曲</p><p class="ql-block">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给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成为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结 语》</p><p class="ql-block">2025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聂耳逝世90周年。</p><p class="ql-block">当历史的时针拨回到90年前,《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它简洁有力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战歌。它不仅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更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时代变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勇军进行曲》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却从未褪色。它依然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如今,这首歌曲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精心汇聚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图片影像及实物展品,全方位呈现聂耳在昆明的成长历程、音乐创作之路以及他与这座城市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透过展览,我们期待您能跟随聂耳的足迹,重返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感受他与昆明相互成就的动人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