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林

小河

车窗外的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粗粝,一路颠簸着驶向黄河石林。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地图上模糊的标记,山是沉默的山,石是寂寞的石,只有世代居住的村民与风声相伴。而今,柏油路蜿蜒至山脚下,停车场里的旅游大巴排起长龙,无人机在峡谷上空嗡嗡作响——这个藏在白银市景泰县的秘境,早已凭借亿万年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成了社交媒体上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br> 景区的硬件设施早已今非昔比,观光车沿着新修的道路穿梭,电动摆渡车能将游客送到大多数景点的入口。但唯独从饮马沟到山顶观景台的十三公里山路,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没有柏油覆盖,没有缆车架设,取而代之的是一匹匹骡马和一辆辆驴车,蹄子踏在碎石路上发出“嗒嗒”声响,车夫的吆喝声与马铃铛声在峡谷中回荡。这是景区刻意保留的特色项目,既为了守护脆弱的石林生态,也为山脚下的村民留了一条靠山水吃饭的生计。<br> 站在饮马沟入口,望着远处如刀削斧劈的石林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我放弃了徒步的念头。体力有限,时间也不充裕,骑马成了最好的选择。<br> 牵马的妇人早已在马队里等候,看到我走近,她麻利地牵过一匹棕色的老马,笑着问:“老板是去观景台吧?这条路我熟,保证让你看尽好风景。” 她看上去约莫五十岁上下,眼角的皱纹里嵌着细密的尘土。头上裹着一块大红色的头巾,整齐地系着。我们的谈话就从这一路的风景开始,她指着左侧的山峦说:“你看那座像不像骆驼?我们叫它‘骆驼峰’,传说是当年成吉思汗的骆驼变的。”又指向右侧的岩壁:“那上面的纹路是雨水冲出来的,每年都不一样,就像老天爷在石头上写字。”<br>聊起家常时,她的话匣子渐渐打开。她家就在山脚下的龙湾村,丈夫守着几亩薄田种玉米和土豆,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儿子在新疆的工地上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趟家,儿媳带着两个娃娃在村里上学,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个人操持。她告诉我:“最操心的是小女儿,在西安读民办本科,还有两年才毕业。”她的语气里带着骄傲,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学费一年一万九,加上生活费,一年得三万多呢。”她低头摩挲着缰绳,声音轻了下去,“娃懂事,知道家里难,打电话总说‘妈我不缺钱’,可哪能真让她受委屈呢......”说着目光下意识地滑向她的脚,那双布鞋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针脚细密的千层底,鞋面是沾满灰尘的枣红色土布,鞋头微微上翘,是如今早已少见的手工缝制。”城里的鞋贵,穿这个舒服,还省钱。”她察觉到我的注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br> <p class="ql-block">马蹄在碎石路上颠簸,每一步都踏得坚实。她告诉我,牵马带客一趟能挣80到130元,但景区要抽走25%的管理费。“这个月生意不好,到现在只拉了7趟活。”她望着前方蜿蜒的山路,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在你之前,我在山脚下排队等了4天,天天盼着能有客人来。”她说着往远处指了指,山坳里的空地上,十几匹骡马正悠闲地甩着尾巴,牵马人三三两两地坐着,目光不时望向景区入口的方向。“过了这个月游客就少了,我就回家帮着收玉米,等明年四月天暖和了再来。”</p><p class="ql-block">我在心里默默算账:就算一个月能拉10趟活,扣除给景区的份子钱,再刨去马匹的草料,剩下的钱恐怕连女儿半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可她脸上没有丝毫抱怨,只是在说起女儿时,眼里会闪过一丝光亮:“娃说毕业以后想考公务员,留在城里工作,就不用像我们这样风吹日晒了。”</p><p class="ql-block">山路渐渐陡峭,马蹄踏过碎石发出清脆的声响,偶尔有风吹过峡谷,带着远处黄河的湿润气息。她牵着马缰绳,脚步稳健地走在坡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下巴处汇成水珠滴落在黄土里。我问她累不累,她摆摆手:“习惯了,这条山路走了十几年,闭着眼睛都能摸到观景台。”可我分明看到,她扶着马鞍的手背上,青筋因用力而微微凸起。</p><p class="ql-block">三个多小时的路程,二十几里山路,我们从峡谷底部走到山顶观景台,又沿着原路返回。当终于抵达山脚时,夕阳正将石林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我拿出钱递给她,她数了数,却把其中几张退了回来:“老板,说好130元,多了我不能要。”我把钱又推回去:“你们挣钱不容易,这点钱不算什么,就当是帮孩子添点生活费。”</p><p class="ql-block">她愣住了,双手有些颤抖地接过钱,手指在光滑的纸币上反复摩挲。“太多了,太多了……”她连说了好几遍,声音突然有些哽咽。我看着她泛红的眼眶,轻声说:“希望你们的日子能越来越好。”这句话像是触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她连声说:“老板你真是好人,谢谢,谢谢……”她的声音带着哭腔,重复的感谢里藏着太多说不出的委屈与感动。</p><p class="ql-block">回来后整理照片,我才发现:夕阳的光线下,她抬头看向我的瞬间,一滴泪珠正从眼角悄然滑落,在布满尘土的脸颊上划出一道浅浅的痕迹。那滴泪里,有供女儿读书的压力,有等待客人的焦灼,有山路跋涉的辛劳,或许还有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带来的温暖。</p> 离开黄河石林时,暮色已经笼罩了山峦。景区的霓虹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游客们兴奋的笑脸,无人机的光影秀在夜空中变幻出绚丽的图案。可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不去那个牵着马的身影——她站在黄土坡上,头巾在风中飘动,脚下的布鞋踏过千万次山路,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沉重。<br>二十载景区开发,带来了热闹与繁华,让沉默的石林焕发新生。可在网红经济的光环之下,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着最传统的营生,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那滴悄然滑落的泪,是黄土高原上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藏着生活的艰辛,也映着人性的温暖。<br> 车窗外的风依旧呼啸,我望着渐渐远去的石林,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叹。这趟旅程看到的不仅是亿万年的地质奇观,更是这方水土养育的坚韧生命。百感交集,唯余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