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育壁垒 融合教育力量》————学习心得

SUN

<p class="ql-block">  为期两天的培训虽已落幕,但那些干货满满的分享、思维碰撞的瞬间,却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没听到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我都会想起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借鉴和实施的点,此刻回想,满是收获的充实,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认知和视野原来还有这么多值得学习和精进的地方。这种内心的充盈与进步让我无比幸福,发自内心的感谢集团组织的这次培训活动,让我在原有实践基础上又多了很多方法论的支持,让我对于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工作更加有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将就郑东雷老师关于《游戏技能及游戏教学》,以及李培森老师针对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的培训内容,融合我的学后感悟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一、《游戏技能及游戏教学》</p><p class="ql-block">1.正确认识游戏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游戏是幼儿园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关于游戏认知与技能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认知方式与思维发展水平。常言道,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在引导幼儿游戏前,教师必须对于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具备游戏的能力和灵活性。</p><p class="ql-block">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游戏并非单纯的“玩”,而是幼儿认识世界、发展能力的核心途径。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尝试、思考,比如通过积木游戏理解空间关系,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社会规则,这种“玩中学”的过程比机械灌输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p><p class="ql-block">游戏能反映幼儿的发展状态,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语言表达、社交互动、情绪反应等,能直观体现其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例如,幼儿在合作游戏中是否懂得分享,能反映其社交能力的发展程度,为教师的个体化指导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 2.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游戏</p><p class="ql-block">教师应“适时介入”而非“主导控制”,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应给予他们自主选择、探索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而是在幼儿需要时(如出现冲突、游戏停滞)以支持者的角色介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保护游戏的自主性。</p><p class="ql-block"> 游戏需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如角色扮演区、建构区),让游戏自然融入教育目标。例如,在我们开展的“超市”游戏中,幼儿在买卖过程中自然练习数数、交流,实现数学和语言能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3.启发与反思</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和反思日常教学活动,我准备做以下改变,增加幼儿自主游戏时间,为幼儿合作游戏和社交活动创造环境,在这如今这个认知渠道比比皆是的时代,社交能力、学习品质和探索兴趣比知识量的输入更重要,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游戏能力,因为游戏能力也是孩子未来的学习力。游戏的核心是尊重幼儿的天性,将游戏视为幼儿成长的“重要载体”,并通过科学的支持策略,让游戏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二、《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p><p class="ql-block">1、对问题行为的正确认识</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有了解什么是问题行为,才能在日常教育和干预中做出正确的引导。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规范或环境要求,且可能对自身、他人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问题行为有三大特点:①违背常规:不符合所处环境的普遍规则或期待,比如在课堂上随意打闹、破坏公共物品等。②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干扰自身的学习、生活或发展,也可能影响他人的正常活动,甚至对环境造成损害。③持续性:并非偶然出现的一次失误,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p><p class="ql-block"> 问题行为在不同群体中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攻击同伴;青少年可能出现逃学、沉迷网络等。理解问题行为有助于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需求未被满足、情绪困扰、环境适应困难等,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p><p class="ql-block">2.问题行为的功能</p><p class="ql-block">越理解越包容,越了解越从容。我们了解了问题行为的背后的真正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李老师的分享我对问题行为背后的功能有了清晰的分类和认知。</p><p class="ql-block">①获得关注</p><p class="ql-block"> 个体通过问题行为(如哭闹、故意捣乱)吸引他人(家长、老师、同伴等)的注意,满足被关注的需求。例如,幼儿在课堂上突然大声喧哗,可能是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p><p class="ql-block"> ②获得具体事物或活动</p><p class="ql-block"> 通过问题行为获取想要的物品、机会或活动。比如,孩子通过哭闹迫使家长买玩具,学生通过拒绝写作业换取减少任务量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③逃避或回避</p><p class="ql-block"> 为了躲开不喜欢的事物、任务或环境而表现出问题行为。例如,学生通过装病逃避考试,幼儿通过攻击同伴回避参与集体活动。</p><p class="ql-block"> ④自我刺激或感官满足</p><p class="ql-block"> 行为本身能给个体带来某种感官上的愉悦或刺激,常见于自闭症或发展障碍群体。比如,反复摇晃身体、拍手,通过这类动作获得特定的感官体验。</p><p class="ql-block"> 了解问题行为的功能,才能帮助我们从“行为背后的需求”入手,采取更有效的干预策略,而非单纯制止行为本身。</p><p class="ql-block">3.问题行为的有效干预</p><p class="ql-block">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需结合其年龄特点和行为背后的功能,采取积极引导、环境调整等策略,例如:</p><p class="ql-block"> ①提前预防,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创设适宜环境: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布置活动空间,提供充足的玩具、材料,避免因争抢资源引发冲突;活动安排动静交替,减少幼儿因无聊或过度疲劳产生的烦躁行为。</p><p class="ql-block">​明确简单规则:用幼儿易懂的语言制定规则(如“玩具轮流玩”“说话轻轻说”),并通过游戏、儿歌等方式强化,让幼儿知道“可以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②及时回应,理解并满足合理需求</p><p class="ql-block">关注行为背后的需求: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先判断其功能(如哭闹可能是饿了、想得到关注)。若需求合理,及时回应(如“你是不是想让老师陪你玩?我们等下一起搭积木吧”),避免用强硬制止激化情绪。</p><p class="ql-block">​ 主动给予关注:对平时容易通过问题行为获取关注的幼儿,在其表现好时多给予肯定(如“你刚才自己安静看书,真棒”),减少其通过不当行为求关注的动机。</p><p class="ql-block"> ③积极引导,教幼儿正确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替代行为训练: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教他们更合适的表达方法。例如,幼儿抢玩具时,引导说“请给我玩一下好吗”;生气时,教他们说“我现在有点生气,想先冷静一下”。</p><p class="ql-block">​强化良好行为:当幼儿用正确方式表达需求或遵守规则时,及时表扬或给予小奖励(如贴纸),让他们知道“这样做更好”。</p><p class="ql-block">④冷静处理,避免强化问题行为</p><p class="ql-block"> 不被情绪带动:幼儿哭闹或发脾气时,教师保持冷静,不斥责也不立即妥协(如因不给玩具哭闹时,不轻易满足),否则可能让幼儿认为“哭闹有用”。</p><p class="ql-block">​暂时隔离法(适用于较激烈行为):若幼儿出现攻击他人等行为,可将其带到安静角落,陪伴但不关注,待其平静后再沟通,让他们知道“这样做会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干预的核心一定是“理解为先,引导为主”,帮助幼儿逐步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需求和应对情绪,同时教师需保持耐心,持续观察和调整策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之,此次培训这对于我们幼儿园的融合工作以及我个人工作而言有些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之前一直从事普通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特殊儿童的行为分析与干预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引导,所以前期工作有些吃力,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找到了教育背后的共通点,打破了普教与特教的壁垒,不仅丰富特教知识,并且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融进了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再次感谢集团组织的此次培训活动,我一定会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吸收和融合此次学习的知识内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升自己知识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