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党引领、大手笔,小渔村、大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漳浦县佛昙镇后许村60年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布政故里代卿人</p><p class="ql-block">佛昙镇后许村,古代原名湖浒、后洲,系湖边之意。以在鑑湖边而得名,后讹音为后许。鑑湖是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之北是后许村、湖之南为轧内村。古代通称鑑湖里,俗名大坑,雅称代卿。鑑湖周边,聚居着南陈、太傅派陈氏,先祖于元末肇基,传衍至今26世历700余年。大坑陈氏先祖重视教育,第三世祖陈天叙公于明洪武间构筑鸿江书院,培育子孙后代。至明永乐间,大坑陈氏科甲连绵,成为漳浦县的仕官望族,明初文化发达之乡,在漳浦东北部起到文化先导作用。鑑湖第四世陈亹,官至广东左布政使,是漳浦县历史上第一个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的人,他的侄孙、鑑湖第六世陈奂,官至贵州布政使右参议,时称“大坑出布政”。古代大坑,在明清两朝有“一都督、两布政、三武科、四进士、五举人”的科举仕宦乡贤,誉为“布政故里”。</p><p class="ql-block">佛昙大坑,是唐代开漳治州、传播中原文明的重要基地。陈元光于垂拱四年(688年)奏立行台于四境,东部“佛潭桥行台”建于大坑狮子山,屯兵千户,命将戍镇。在行台之外的鑑湖周边,成为唐兵帮助住民发展生产,传授中原农耕技术的“唐化里”。 陈元光将军在漳浦佛潭行台屯兵,四时巡视,著《晓发佛潭桥》、《题龙湖五首》、《祀后土》等诗篇,笔下“龙湖”即大坑鑑湖。</p><p class="ql-block">佛昙大坑,古代有五个天然淡水湖,五湖风景优美,山环水抱,湖光山色,怪石嶙峋,浪涌涛声,渔歌唱晚。五湖周边,有“十六胜景”的自然景观。因地理变迁,现只存一口鑑湖,其它四个湖已成田园,仍湖光潋滟,婀娜灵秀。家乡秀水灵山,生态胜景乃大自然的恩赐,独特资源不可复制;家乡唐风明韵,文化乡愁,乃列祖列宗留给子孙的遗产;厚重的鑑湖文化,乃家乡代卿伟大之源!无论留守祖地还是客居他乡,跳动的是代卿人的脉搏,魂牵梦绕的是鑑湖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代又一代的代卿人,为守护祖地、建设家乡前赴后继,奉献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初期,后许村属第五区(佛昙区)轧仔乡。1955年,属佛昙区大坑乡。1958年9月公社化,属佛昙公社大坑管理区后许生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成立后许大队,辖后许、东雄、寮下、田坪4社,1962年,后许正式与轧内大队分开;1984年9月佛昙公社改镇,后许大队改为后许村,辖8个生产小队。现共有900户,16个村民小组,在籍人口3200人,还有驻外人口近千人。后许党支部自1958年下半年成立至今,经历6任党支部书记,共64年。2019年成立党总支,分3个支部,现党员103名。</p><p class="ql-block">传承百载党旗红</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大坑党支部是漳浦县最早的党支部。大革命失败后,漳浦一批共产党人李联星、陈元宰等在马坪后康的育才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成立农会,发展农民入党,成立党组织。同时期,大坑、丹井、马坪、官浔相继成立了党支部。1928年春3月,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派人指导下,在马坪中心校正式成立中共漳浦县委,领导漳浦各地农会武装实行武装反抗,驱逐第11军撤出闽南。1928年7月,在漳浦县委向党中央汇报的《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关于漳浦工作概况给中央的报告》中,记载着“大坑支部历史最久,大会后解散,从新吸收同志十余人,农协已无形解散,正在设法重新组织。”的一段内容,现此报告收录于《福建革命历史时期文件汇集1928(下)》。</p><p class="ql-block">大坑党支部设在大坑总祖祠---陈氏家庙。大坑先祖创办的“鸿江书院”自明朝洪武年间至清代迁界禁海倾圯,先后300年。康熙23年复界后,鑑湖族人回归故乡,重建祖祠,族亲子弟集中在祖祠读书。大坑党支部也是凭借陈氏家庙教学场所,组织农会开展党的秘密活动。</p><p class="ql-block">后许村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历经百年奋斗征程,不忘初心,践行宗旨,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组织的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后许村党支部成立64年来,引领村委会及全体村民,大手笔进行投入建设,改革创新,取得传奇性的辉煌成就,全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规划建设新农村</p><p class="ql-block">1962年,在后许村与轧内村分开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人口第一次高峰期,村民靠居住在老祖宗留下来的砖瓦房已然不能生存。人口猛增,原来低矮的住房十分拥挤,而且破烂潮湿,巷道狭窄,污水横流,村里脏、乱、差。因为宅基地有限,村民建房子及其困难,为争一寸宅基地,邻里纠纷不断,还曾发生因纠纷致使人命的不幸事件。住房问题成为了村民祈盼解决的焦点。解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纾民之所困,是后许村党组织、村委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首要职责和沉重担子。针对本村人口多,人均田、园土地面积只有九分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村民住房需求,又必须守住不可再生的耕地,这对于后许村领导着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969年,陈合春接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两委从困境中摸索,在试验中改进,敢为人先,步步实施住房建设改革;站位高远,实行整村建房统一规划,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p><p class="ql-block">首先,陈合春书记在赴大寨学习参观回来后得到了启发,决定实施集体建房、村民购房。村于1975年启动实施集体建大寨式楼房,俗称“大寨厝”。至1981年,这时期,后许村先后建设4批“大寨厝”共12栋,为急需的100户解决住房问题。大寨式楼房,两层石头结构,一栋有4单元,每单元2户,设计有天井公共小客厅、客厅、厨房、卧室。</p><p class="ql-block">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村自建独栋别墅已成为趋势。为了防止村民在自己的责任田、园随意建房,后许村决定实行“村民申请、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座向、不占耕地”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建房办法。老书记陈合春率领村委干部对村居住区进行丈量规划,给需求户安排每一块基建用地,同时也为后代子孙规划了住房建设空间。当时,后许村制定了《房屋改革民约》规定了统一规划建房的具体方案,大手笔进行一个濒海村庄新村建设步伐。</p><p class="ql-block">后许村由原来村集体建“大寨厝”转变为由村民按照村规划申请自建房。1981年后,全村开始实行村民申请,按批准建房。实施仅5年,全村新建住房1200多间,不占农田一分地。</p><p class="ql-block">1985年,陈爱国书记聘请了佛昙镇规划管理站干部对后许村居住区周边的山坡地、沙地进行了丈量、测算、绘制了村庄建设规划图,此后,严格按照规划图批准建房。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村里拿出20万资金平整了沙滩和山坡地,为新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完善了建房村规民约,规定了批给新宅基地的村民,其旧房子在规定时间拆除,旧的宅基地要交给村里另行安排。自此以后,后许村的新村建设顺利实施并延续下来。在新村建设中,后许村干部引导村民从旧观念中走出来,党支部书记陈爱国带头拆了自家房角的祖祠,并规划将各房角的祖祠统一安排新区重建。</p><p class="ql-block">2005年,各房角拆除原有旧祖祠,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造7座祖祠。成为全县由村统一规划集中基建的典型祖祠群,如今又增添了后许村“祖厝群”这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2006年后许村实行村貌大整顿,拆除影响交通、村貌的旧厝、厕所,统一整理巷道。2008年全村巷道实行栽草绿化。2009——2011年后许、东雄、寮下等全村所有巷道完成铺设水泥路面。2014年后许村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首批“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p><p class="ql-block">至目前,已拆旧房近3000间,建成现代别墅楼房900幢实,基本实现了每家每户一幢楼房安居。</p><p class="ql-block">从实施新村建设至今,后许村不但实现了村民申请建房有保障,而且全村近千座楼房整齐排列的感人局面。后许村主干村道(横道)有前、中、后三条,巷道(纵道)56条,其中后许连田坪社39条,东雄社17条,横与横、纵与纵平行,成网格状分布,整齐畅通,交通便利,排水设施完善,卫生整洁。</p><p class="ql-block">兴教育人好风尚</p><p class="ql-block">后许村历任村主干弘扬祖德,秉承先祖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美德。“重视教育,兴教育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乡风和共识。教育兴村是后许村党组织、村委会的长期理念。由于人口增长,原来后许、轧内两村集中在代卿小学(原红卫小学)就读已经出现大班、超大班问题,操场以及配套设施不够用。后许村于1983年兴建鑑湖小学,84年完成,秋季入学。 </p><p class="ql-block">1991年,省、市、县、镇各级政府投资18万元,村自筹50万元,辟地约48亩,创办鑑湖中学。1992年建成鑑湖中学初中班,1999年合并于鸿江中学,中学校址办鑑湖小学。</p><p class="ql-block">1996年,由村集体、村民多渠道集资100多万元,兴建鑑湖小学1080平方的教学楼和950平方的教师宿舍楼。后许村创造了村级小学校园面积、一年集资金额,教室宿舍楼三项全县第一的美名。</p><p class="ql-block">2012年,后许村再申请建设一座新教学楼,其中村自筹资金60万元,原教学楼做为实验功能室配套使用。</p><p class="ql-block">2016年,为创建教育均衡县,政府投入鑑湖小学200多万元,村自筹20万元,修建鑑湖小学塑胶运动场和教学功能室。</p><p class="ql-block">2017年,后许村成立“奖学奖教金”基金会,村民集资31万元,每年对教学成绩优秀和中考、中考、小学阶段等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p><p class="ql-block">2020-2021年,村再投入资金50万元,在鑑湖小学改建大门,铺设水泥校道,建设钢构大礼堂。</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为了对接两岸同名村“村同名、曲同调”的联谊活动,后许村投入3万多元,组织鑑湖小学生排练《鑑湖陈氏辈序歌》在漳州电视台上演,不仅锻炼了小学孩子们的表演能力,还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后许村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2021年,后许村向县政府申请新建鑑湖小学附属公办幼儿园,办园规模12班,总建筑面积4012平方米,用地10亩,省级项目资金1500万元,村已经前期投入40万元,于2023年9月开园正式招生。</p><p class="ql-block">教育的发展,不仅为本村培养了大量人才,还提高了村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60年来(1962),后许村培养了大中专学生约260名,硕士生24名,博士生4名,科级干部16名,处级干部2名,许多优秀学子成为家乡的乡贤和祖国各行各业精英。</p><p class="ql-block">修路富民暖民心</p><p class="ql-block">要民富,多修路,是后许村干部的执政理念。上世纪50年代前,后许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四面唯有羊肠小道,交通不便。从60年代起,进行大力度的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后许村四通八达。其具体的项目有: </p><p class="ql-block">1962年修建后许经吟兜到石埕(二中门口)2米宽的农村路。1965年全村农地实行大规模平整,开辟田间4米的机耕路。1968年起,历经三年,平整港养滩涂,造田近二百亩。1974年修建从后许到后江,接赤湖新社前溪桥至赤湖4米宽的路。1974年修建从后许经东雄到白石的4米宽道路。1977年修建后许经茭荖山至西潘水库4米宽的道路。1981年开辟经吟兜、埭头到石龟接省道的8米宽的公路。1982年后许村全部田、园实行统一测量、编号、划图。1994年由村、镇集资拓宽并铺设后许至石龟柏油路面。2004年修建后许至石龟接县道、后许至蒜头顶的水泥路面,并修建后许临湖的水泥路。2004年安装社内路灯。2008年修建社内及后许至白石的水泥路面总长27公里;铺设蒜头顶至海边的“海防路”水泥路面。2012年修建轧内至后江的水泥路面。</p><p class="ql-block">自1962年后许独立为一个大队、行政村以来,后许村想方设法兴办集体经济企业,兴工富民,拓展渠道为村民增加收入,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1964年,率领村民在沿海沙荒地广栽木麻黄树,结束有史以来风飞沙的局面,且成为佛昙镇附近村民柴薪的供给地。1976年兴办火力发电厂,直至81年并入水电网。改革开放前后,后许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兴办了制糖厂、面线米粉厂、养猪场、碾米厂、瓦窑、灰窑、烤烟、腐蚀酸氨厂、海带场、蘑菇场等,村里购置了一部20型和两部50型拖拉机搞运输,1989年架设直拨电话,1991年并入程控电话网。1994至1998年前后引进虹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999育苗场、瑞祥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松昌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鸿海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p><p class="ql-block">目前,后许村渔农并举,各业兴旺发展。全村有水产养殖场和育苗场近100家,主要培育鱼苗、对虾苗和养殖鲍鱼、石斑鱼、对虾等;有紫菜养殖场8家、海带场1家;石料加工厂3家,米粉厂1家,“文艺--绝活世家”1家。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年由60年前不足10元上升至现在20000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