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殿试魁首到近代教育先驱

叶子

<p class="ql-block">  在建水学政考棚,我就得知石屏诞生了云南唯一的状元。怀揣着这份景仰,我们直奔石屏。参观了文庙和玉屏书院后,便急切地赶往状元府,却吃了闭门羹——周二闭馆。</p> <p class="ql-block">  翌日傍晚,踏着暮光轻染的青石板路,穿行于小巷之间。这座古城没有刻意刻画“古意”,扑面而来的是生活的烟火气——老宅门前老者靠着竹椅闲话家常,门楣上褪色的匾额,檐角悄然生长的野草,都在无声诉说着流淌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过了南正街的转角,一扇朱门矗立,门额之上高悬一方竖匾——“经济特元”。此行见过太多高宅大院,状元府的清雅内敛倒让人略感意外。然而,就在这看似寻常的方寸之地,不期然迎来转机——我们恰逢状元府接待学者调研。这份意外的缘份,让我得以静立一旁,聆听了一段关于状元的悠远往事。</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大门,一方玲珑的二层四合院次第展开。天井中央,一棵柚子树亭亭而立,枝叶间缀满了祈愿签。“柚子”谐音“佑子”与“游子”。讲解员说,这树结的柚子带着苦味,暗合着寒窗苦读的艰辛与游子苦涩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1903年,清政府举行了历史上唯一一次科举废除后的经济特科考试。这场考试重策论时事,袁嘉谷将平生所学所思,洋洋洒洒一挥而就《防民犹防川论》。全文五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畅达,加之那一手融汇王羲之、欧阳询精髓的好字,在306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一等一名,大魁天下,成就了“经济特元”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  堂屋正墙上,悬挂着袁嘉谷身着朝服的照片,目光如炬。他在经济特科中以经世济民之策折桂,被光绪帝赞为“国士无双”。更令人震撼的,是玻璃镜框中陈列的科举试卷——2460个蝇头小楷,竟如列阵精兵般工整排列,无一处涂改,墨迹穿越百年,锋芒依旧逼人。这哪里是手写?分明是印刷!这份极致的工整背后,是石屏“五步一进士,对门两翰林”深厚文脉的无声滋养。我心底有对状元的顶礼膜拜,有对石屏的肃严起敬。</p> <p class="ql-block">  清廷灭亡,身为清廷大员的袁嘉谷隐居乡里著书立说,后担任云南大学国文教授。本是学校重金聘请的他,得知大学经费紧张,八年坚辞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他任教十余年,培养了数百人,其中不乏成就甚高的学者。我心底不禁对状元肃然起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