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长城脚下的阳高、天镇县,是古代大同边塞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阳高的云林寺、天镇的慈云寺,2006年5月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月6日我专程到这里寻访历史足迹。</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了云林寺。</p><p class="ql-block">刚进入大门,感觉寺院有些简陋,来到大殿前,历史的凝重、沧桑、精美便映入眼帘。因前几天连续下雨,为保护壁画,大殿暂不开放,遗憾失落又有些不甘。几位杭州来的外地朋友祈求保管员,希望千里迢迢能看上一眼。最终我们幸运的进入殿内,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足以慰籍热爱的心。</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就在阳高县文物管理所院内,简单的门内藏着不简单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原名华严寺,因建于阳和城西南隅,俗称西寺。始建年代不详,<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皇帝下诏敕建,</span>现存大殿为明代建筑。云林寺以建筑、塑像、壁画三绝著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60米,前后两进院落。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25尊明代塑像。中央佛坛上塑有三世佛、二弟子及两尊护法金刚像。</p> <p class="ql-block">佛坛背光采用悬塑工艺,飞天、力士等形象动感飘逸,衣带当风,乐器、璎珞等刻画精细,融合了晋北特色与元代艺术遗风,工艺之精湛为明代雕塑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护法天王身着盔甲,威武霸气,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两侧为十八罗汉,比例适度,姿态自然,面色不同,神彩各异,眉眼生动,衣饰流畅,为明代雕塑佳品。</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壁画200平米。以佛、菩萨、十大明王为主题,采用沥粉贴金工艺,技法纯熟高超。其运笔细致,佛的庄重肃穆,菩萨的端庄慈悲,明王的愤怒威猛,帝王将相、名儒高僧的智慧豁达以及孝子贤孙的谦恭礼让,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殿堂与厅堂混合结构,展现了明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其彩塑、壁画、悬塑“三绝”汇于一殿,成为研究明代雕塑、绘画艺术的珍贵实物。 </p> <p class="ql-block">出了云林寺,来到了阳高的守口堡。</p><p class="ql-block">守口堡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因长城防御而设,隆庆六年(1572年)包砖。堡址平面正方形,堡周约0.8公里,堡墙高11.7米,东西长210米,南北长200米,是当时大同72边堡之一。设守备、把总各一员,统兵466名,分守长城边长4.6公里,边墩23座,火路墩4座。</p> <p class="ql-block">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到达天镇李二口长城。</p><p class="ql-block">李二口长城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距天镇县城约12公里。其主体为明嘉靖年间修筑的夯土城墙,南北沿山脊攀升,东西因山势蜿蜒,是山西省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土长城段。</p> <p class="ql-block">李二口长城脚下,建有大同长城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851.80平方米,建筑高度21.6米,采用地上三层局部四层的结构设计。馆内以大同境内现存历代长城为主题,通过地理地形、历史人文、军事战略等八大维度,结合多媒体、声光电和交互式技术进行全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城脚下,遥想当年烽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即使当代世界其它地区依然战争不断,我们生活在伟大国家和平年代该多么幸福。</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了天镇县慈云寺。</p><p class="ql-block">慈云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原名法华寺。五代战乱后寺院颓废,辽开泰八年(1019年)首次大规模重修奠定了寺庙基本格局。明宣德年间(1426—1438年),又进行大修,敕赐“慈云寺”。清朝,亦屡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时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一进寺院醒目的两块匾额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题匾“山河閒气”和“英灵万古”,原物曾悬挂于大雄宝殿外檐,已遗失。</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与光绪帝西逃至天镇县,因当地知县鄂腾鄂筹备不力,慈云寺僧人紧急提供素餐接待。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为感谢寺院周到侍奉,分别题写匾额相赠。</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慈云寺进行修缮,于2013年8月完工。现在的慈云寺占地5600平方米,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0米,三进院落,四重大殿,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四座大殿和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四座配殿及钟、鼓楼。建筑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宏伟壮观。被誉为“关北巨刹”。</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的双层圆形穹顶钟鼓楼,始建于元代,明宣德五年重修。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合了蒙古帐篷与汉式亭台特色,全国罕见。现</span>钟楼铁钟重800余斤,明宣德七年(1423年)铸,八面棱形上铸有梵文、“佛”字,及八卦图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正殿为释迦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11.5米),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九踩,平身科两朵,单翘三下昂,建筑雄壮古朴。</p> <p class="ql-block">殿内明代壁画堪称稀世珍宝,50多平米画面上十二圆觉神态安详,似在传递佛法真谛,二十四诸天威严庄重,尽显神圣威仪。虽历经岁月,色彩依旧鲜艳。</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两侧观音殿和地藏殿默默守护在旁,与释迦殿构成和谐画面。</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正殿为毗卢殿,气势宏伟冠于全寺。高15米,宽23.5米,纵深11.5米。五开间,廊柱6根。斗拱九踩,单翘三下昂,补间斜拱,华丽精巧。</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殿顶有一组完整的明代琉璃珍品,龙、凤、狮子、麒麟等走兽一应俱全,殿脊正中置一大琉璃葫芦瓶,直径近1米,瓶上置铁铸莲花,莲叶上栖一只特大铁制候风鸟,两个力士拽着两条铁链,平衡着葫芦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央一对赤身童子像被称为“吉祥童子”。</span></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内东、西两侧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木雕藏经柜。藏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银子买回乾隆十九年(1754年)钦命雕印的藏经全部,经藏、律藏、论藏的“三藏”共880余套,8800余册,1952年,由政府指示移交大同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彩绘的房梁,墙顶上的壁画,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左侧是方丈室,慈禧曾在这里住过一晚。</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右侧法师室,光绪光绪曾在这里住过一晚。</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两侧是文殊殿、伽蓝殿和普贤殿、祖师殿。 </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建筑结构严谨,斗拱、 砖雕、壁画华丽精美,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从慈云寺出来,感叹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在边塞之地有如此壮观精美的古寺,足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信仰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寄托。不愧为“关北巨刹”。</span></p> <p class="ql-block">阳高云林寺大殿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