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行走的120多座古塔中,具有塔心柱的古塔有不少,其中三座最具代表性,它们都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州开元寺塔(北宋·宋辽国境线上瞭望塔)、嵩岳寺塔(北魏·现存最早的砖塔)、开封琉璃铁塔(北宋·屹立在淹城上的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定州开元寺塔花100元可以登塔,其余二座禁止登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 定州开元寺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开元寺塔,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建成于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因北宋时定州地处宋辽边界,“扼贼冲,为国门户",登塔可瞭望契丹,以料敌情,亦名“料敌塔"。</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塔高83.7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塔, 享有“中华第一塔”的美誉。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的形制为八角形楼阁式,由塔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一级,从下至上逐层收缩,形成完美的轮廓。塔的内部结构由塔心柱、回廊,外壁组成,楼梯从塔心柱穿心盘旋到达塔身顶部。登临塔顶,可“东观碧海连天、西看嘉山虎踞、北视水龙盘、南眺银河茫茫",有“中山巨观”之美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内有北宋至清代的37块碑刻和数十处名人题记,以及宋代斗拱彩画、佛教人物壁画、金刚经函等珍贵文物,是一座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艺术、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宝塔,代表了北宋时期高超的建筑技艺,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开元寺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塔门细节真漂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仿木枓拱砖雕门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门砖雕边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内部构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跑陡峭的楼梯,直上二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心柱与塔身的连接枓拱,悬挑塔层楼面。(枓栱、平棊上有彩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内砖雕平棊与斗拱彩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内一至七层保存有北宋时期砖雕平棊78方,纹样达30余种,有龙纹、凤纹、植物纹等,其作用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还巧妙遮益了回廊顶部结构,著名古建专家王元思成、刘致平先生曾赞誉为“宋華夏古庆吴花之佳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斗拱彩画分布于塔内一层西南面回廊斗拱阑额、华拱等处,所绘彩画精工富丽、寓意吉祥,共有20 多种,被称为“宋代建筑彩画的重要遗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砖雕平棊、斗拱彩画的制作时间要早于崇宁二年(1103年) 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几十年,为我们系统地研究北宋时期建筑艺术风格及其流行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心室枓拱藻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名人碑刻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苏轼登塔和"浮休"题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苏轼,号东坡居士,是诗、书、画三绝的文坛巨匠,曾于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十月至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知定州。在他知定州期间,是否登塔,又是否留下墨宝呢?三层上踏道拱券处的题记告诉了我们答案,内容如下,“绝顶西南面塔身有东坡题字,正北门扇上有浮休题字,宣和三年闰月二十二日,祥符王束得之,襄阳口璋国宝,来者不可不一到绝顶也。” 此处题记,书于宗徽宗宣和三年(1121),从此处题记可知苏轼曾登至塔顶,在十一层西南面塔身上题字,并于正北门扇上题“浮休”二字。可惜的是,苏轼在塔上的题字早已了无痕迹,但可从苏轼知定期间,在曲阳县济渎岩上留下的“浮休”题刻,来领略当年二字的风采(见上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浮休”,即“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后多以“浮休”谓人生短暂,生死无常。苏轼不但在登临开元寺塔和游览济渎岩时题刻“浮休”二字,而且在他知定期间所作《行香子》一词中,也有“浮名浮利,休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之句,恰是对“浮休”二字的具体解读,是苏轼知定州期间不执着名利和生死,一切顺其自然心态的体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苏轼在塔上的题字,对全面认识和研究苏轼,提供了重要参考。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这道碑贴上证明苏东坡题写了北门上的"浮休"二字,见碑上"苏轼题"等字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各层都有塔龛,龛内绘有壁画彩绘,多为佛像,为宋代留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寺院展馆内介绍塔的坍塌及顶部构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地震等原因,清光绪十年(1884)6月,塔东北侧从上至下全部塌落,面积占塔体外壁四分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可以看到塔体是由塔心柱、回廊、外壁组成,为双套筒结构。这种结构中,塔心柱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维系着塔体千年屹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国家文物局开始立项拔款,1988年开元寺塔全面复原维修加固工程正式启动,直到2003年基本完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塔重新以完美的身姿巍然矗立于中华大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刹原件在展馆中展出: 全高8.56米,由砖雕莲花瓣形底座、束腰、仰覆莲纹铁钵、两个铜制宝珠及一个铜制宝顶组成,中心有刹杆连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钵上有"嘉靖年间定州指挥史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历代名人登临定州开元寺塔史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历代名人登临定州开元寺塔史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韩琦(1008一1075年),字稚圭,北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宋仁宗、英宗二朝为宰相,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他曾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出知定州,在定州任职期间,不仅勤于政务,还修建了阅古堂、众春园,同时,注重边防,整饬军务,为阻蔽辽军骑兵,开挖水塘、大面积种植榆林等。这一时期,也正是定州开元寺塔修建极为重要的时期,塔内十层石刻记载“皇祐四年七月十八日结尖了毕”,由此可知在皇祐四年(1052年)塔的主体工程已完工,之后直到至和二年(1055年),为彩饰、塑像阶段。韩琦做为当时的父母官,对这样一座辉煌建筑的修建自然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关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 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以端明搬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身份出知定州。知定期间,他惩治贪赃枉法的首犯,整饬军务,修缮军营,演武阅兵,赈济灾民,政绩卓著。还留下了“雪浪石”、“东坡双槐”等人文景观以及大量的诗文。在定州任职期间,亦曾登临这座高耸入云的宝塔,并于塔上留有题字。遗憾的是这些题字现已找不到了,但苏轼登塔的故事流传至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武宗(1491-1521年),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朱厚照南征途中,驻跸定州,曾亲自登临宝塔,并题咏于塔内回廊墙壁。康熙年间《定州志》卷五:“正德十四年秋九月,车驾幸定州。帝南征驻跸定州者……登料敌塔,灑宸翰口珍玩之"卷九:EL “正德已卯秋,武宗南征,驻四于上,因灑一宸翰于壁,过客往往登口间有题咏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17 11-17 99年),清乾隆皇帝管经六过定州,驻跸期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乾隆丙寅孟冬月上浣览古一律:“迤通中山境,林端夕照红。逢秋农有庆,阅古兴无穷。事业乾彪炳,文章苏趨雄。千秋遗矩在,明月与清风”。在众多的诗文中多次提到畅游定州古迹,"我从使道寻古迹,策马定武循城门",“我临定武寻遗迹,寒鸦呌树山黄昏”。乾隆皇帝喜欢游览名胜古迹,登临雄伟的宝塔自然在情理之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1893-1976年),1952年11月,敬爱的毛泽东主席视察定州,在参观完众春园后,也兽兴致勃勃地登临这座宝塔。当时这座塔的东北侧仍处于塌落状态,非常危险,毛主席健步登到第二层时,还想往上登,在陪同人员的极力劝阻下,未往上登,于是主席的脚步便定格在了这一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敦桢(1897-1968年),湖南新宁人,是中国第一个用现代方法研究传统建筑的学术团队---中国营造学社“三驾马车” (朱启铃、梁思成、刘教桢)之一,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建筑学界曾有“南刘北梁”之称。刘敦桢先生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河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河北定县开先寺塔》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刘敦桢先生与陈明达、赵法参一起赶赴定州,专门开展对开元寺塔的调查工作时称赞: “此塔外观非常简洁秀丽,以比例匀妥见长,同时细部手法,又能富于变化,不失为砖塔中的上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梁思成(19 01-19 72年).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31年梁思成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善主持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艺术图集》等多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多次将定州开元寺塔作为中国古建筑重要范例来研究和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罗哲文(1924-2012年),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一生致办于古代建筑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事业、著有《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塔》、《罗哲文文集》等。多年来,罗哲文非常重视和支持定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在1989-2003年问,作为国家文物局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多次来到定州开元寺塔、深入定地遇森,并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在养忠先生提出的《定县开元寺塔整体维修加固方案》的论证以及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 嵩岳寺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嵩岳寺位于登封市北4公里处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 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改名嵩岳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该塔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04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 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门上有拱形门楣。 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方形塔龛,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形象各异。 各转角处有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1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 扇,门上皆有拱形门楣。除南面第5、7、9、10、 11、13层及东南面的第15层辟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 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观像玉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基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檐上长满小树,给最古老的塔注入了生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下唐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嵩岳寺塔在嵩岳寺内,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塔”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列出了一份国家应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清单,根据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标上一至五个圈,而清单上的嵩岳寺塔前被标上五个圈。2010年8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这种密檐形12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在当时也是少见。该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历经15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嵩岳寺塔的形制,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外风格,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艺术交流结合的完美见证,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 开封琉璃铁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隽秀挺立的开封铁塔,又叫开宝寺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祐国寺塔因为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瓦镶嵌而成,酷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铁塔原建于开宝寺内, 北宋年间,寺院规模宏伟,殿堂林立,共有二百八十区,设有福胜、上方、永安、能觉等二十四禅院,并设立礼部贡院,在此考选全国的举子。 北宋历代的皇帝常来此游幸,遂以北宋开宝年号命名,故名开宝寺,当时开宝寺名声显赫,一度成为中原名刹之一。铁塔的前身原来是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高120米,传说是宋代的巨匠喻皓主持建造的。北宋庆历四年(1044)木塔毁于雷火,皇拓元年(1049)重新修建,即今之铁塔。</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泛滥,水灌开封,寺院夷尽,唯有铁塔安然无恙,独存于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塔通高55米,八角十三层,是仿木构的楼阁式砖塔,内部用砖砌筑,塔身外部砌筑仿木结构的门窗、柱子、斗拱、额枋、塔檐、平座等形式, 整个砖塔都是用28种不同标准型的砖制构件拼砌而成。塔身的外壁镶嵌有色泽晶莹的琉璃雕砖, 有飞天、麒麟、游龙、雄狮、坐佛、立僧、伎乐、 花草等五十多种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动物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巧,是砖雕艺术中的精品。塔身飞檐翘角,造型秀丽挺拔。塔内的螺旋式磴道,将塔心柱和外壁紧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坚强的抗震体系。顺磴道可攀缘到塔顶,凭栏远眺,古都开封的古城风貌尽收眼底。“铁塔行云”也是宋代以来形成的著名汴梁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琉璃塔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身琉璃砖装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中悬挂于塔檐的风铃被称为“宝铎”,除装饰作用外,还被认为有“警醒世人、驱散邪祟”的象征意义,风吹铃响也常与“佛法广传”的意象关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层塔龛中的弥撒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琉璃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塔的基座已被埋在7次被淹的城摞城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了解下黄河给开封代来的灾难,在这大难前铁塔巍然屹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北宋时期:1127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军追击,在李固渡扒开黄河,没开封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明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洪武. 二十年(1387年)六月,黄河决口开 封城,泛水由安远门冲入城中,城中如釜底,民屋廛市尽沉水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顺. 五年(1461年)七月初四,河决汴梁土城,初六日,大水突破北门,城中水丈余,坏官民舍过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崇祯. 十五年(1642年),官军企图水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解开封之围, 不料洪水先后冲破曹门、北门灌入,全城淹没,百姓溺死十之八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清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康熙. 元年(1662年),黄河在开封黄练及决口,开封城被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道光. 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在开封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家湾决口,洪水围城八个月,开封城几乎被淤为平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