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涌现过很多的文化巨人,像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如明灯照耀着后人。我喜欢李白,因为他飘逸潇洒。一袭长衫,好像仙人下凡。他豪放不羁,像成年烈酒,醉卧云端;我也喜欢杜甫,是因为他虽然家道中落,自己穷困潦倒却始终忧国忧民。他的一生贫穷而不卑贱,平凡而不流俗。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五千年文脉的传递者。然而,在群星璀璨的文化巨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他的乐观豁达对今人依然有很多启发意义。</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也是一位美食家、历史评论家。他的文学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北宋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许多文人也许只在某个领域取得成绩,而苏轼的成就是在多个领域全面开花。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世人并称苏黄;他的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齐名;他的散文与恩师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宋四家而名闻天下。苏轼的画则开创了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并推动文人画成为一支独立艺术流。</p><p class="ql-block">苏轼一生虽然成绩斐然,但他并不高高在上,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他爱游山玩水、爱交朋友。他穿上官袍可做朝廷礼部尚书(主管国家礼仪、科举、外交事务等)、可做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等),还可以做多任地方长官,他换上布衣草鞋可以和船上渔夫、山野樵夫、街边小贩谈天说笑,他也可以跟江边布衣小儿比赛打水漂。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除了政敌,他所到之处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欢迎,真是妥妥的全民男神。</p> <p class="ql-block">受母亲影响,苏轼早年有强烈的儒家思想,那就是家国情怀。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君王报效国家。年轻时的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是随着王安石变法推进,由于政见不合,也由于他率真、耿直的性格,说话不饰锋芒,得罪了一帮激进的变法派和打击报复的朝廷小人。为躲避政治夹击,他先是自请外任,后因莫须有罪名身陷“乌台诗案”。他被关进大牢一百多天,差点丢了性命,幸有多方营救才死里逃生。出狱后又作为犯人被贬黄州,从此一生颠沛流离,并和权利中心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北宋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地处偏远,交通落后,百姓贫寒。朝廷给苏轼的职位是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让他负责地方民兵训练辅助工作,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因为是作为犯人流放,虽有虚衔官职,但不能签署公文,而且薪资微薄,没有住处。换做常人,从一个出道即巅峰,鲜衣怒马的青年才俊,突然遭此贬谪打击,一定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苏轼虽然也很恐惧和沮丧,但他不会让自己长期沦陷。他需要自救,他会努力从“乌台诗案”的阴霾中走出,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初到黄州</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北宋 苏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span></p> <p class="ql-block">注:诗的开头是他自嘲:哎,可笑我这张破嘴啊,尽闯祸。看,把事业毁了吧?转而一想,来到这里,长江绕城而过,鱼儿肥美,满山竹笋清香四溢,不也挺好吗?贬谪的人一般给个定额以外的闲职,诗人嘛一般就做做水利郎官了。我惭愧现在对政事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家俸禄。</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心情。既有自嘲,又有欣喜,还有不能“致君尧舜”,为国效力的复杂心情。苏轼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迷茫和悲凉,但他能马上换个视角,多方面考虑问题,自我安慰的能力非常强。</p> <p class="ql-block">在黄州,苏轼作为犯官,所得俸禄极其有限,虽然想尽办法各种节俭,一家人的日子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全家老小不至于挨饿,他在黄州徐太守的帮助下得到了城东一块荒坡地。虽然一天也没当过农夫,但这块坡地已经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兴致盎然,脱下长袍,换上布衣草鞋,带领一家人开荒、平地。根据地势,他安排这儿种水稻,那儿插麦苗;这儿种果树,那儿修鱼塘。硬是把这块坡地打理得井井有条。等到收获季节,捧着金灿灿的稻谷,苏轼会像孩子一样激动地跳起来。虽然他“日炙风吹面如墨”,但感觉靠自己劳作养家比之前在京城拿俸禄还要快乐许多。此间苏轼写下了很多可爱的诗,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享誉千年的号“东坡居士”。从此“乌台诗案”阴霾在他心里渐渐消散,一个活脱脱的苏东坡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念奴娇·赤壁怀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北宋·苏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span></p><p class="ql-block">这首词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通过对江上月夜壮美景色的描绘,将古代风流人物的气魄、功业和浩荡江水尽收笔下。苏轼一方面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早生华发,功业难就,另一方面也安慰自己:既然英雄豪杰也难免被大浪淘尽,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那我无功无业,与英雄殊途同归又有什么可悲叹的呢?想到此,他释然了。人生如梦,匆匆而过,而自然永恒,那就用这杯酒祭奠江中明月吧。苏轼就是这样,任何时候他都能找到自洽的理由,永远与自己和解。</p> <p class="ql-block">虽然苏轼早已放弃了回京做官的念头,只想平平淡淡了此余生,但朝廷小人并未放过他。他们借各种理由将他一贬再贬,继续把他从黄州贬到惠州,又从惠州贬到儋州。他离京城越来越远,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但苏轼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身体可以抱恙,精神永远不倒。在惠州,他主持修建多项民生工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发现了鲜美的的荔枝,欣喜地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办学授徒,教化民众,与当地黎族群众结下深厚友谊。待到特赦北归日将要离开海南时,他心中满是不舍,在五言律诗《别海南黎民表》中这样说: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优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span></p> <p class="ql-block">本诗大意是说:我本来就是海南人,只是生在了西蜀。忽然我要跨海离开了,就好像有事要出远门。人生三件事,生、死、梦,我看没啥区别。我也知道,此次一别今后我们很难再相见,临别之际,还是让我再稍作停留吧。</p><p class="ql-block">谪居三年,苏轼早已把海南当做了自己家乡。在他看来,生死还是梦幻并无优劣,他的确是无可救药的豁达。此时,他虽然北归心切,但实在难舍这里的一切。于是他要驻足片刻,回头看一看众乡亲,看一看终朝环簇的花草树木。他也的确足够深情。</p> <p class="ql-block">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化巨匠、一个对人民、对亲人无比温情的人,他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吃货。他发明了几十种美食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烤羊蝎子、酒煮生蚝等等。他好喝酒也爱自己酿酒,对酒文化有独到见解;他也潜心研究茶文化。对茶具、泡茶用水都很有讲究。在研究美食的道路上,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如《猪肉颂》、《食材咏叹》、《田园风味》、《饮食哲思》等等。尽管谪居的日子苦闷单调,但他却能苦中作乐,充实自己内心,化苦难为诗意。</p> <p class="ql-block">1101年7月28日,苏轼的生命即将走入尽头。弥留之际,维琳法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不要忘记西方。”苏轼回答说:“西方并不是没有,但用力是达不到的。”钱世雄在一旁,也凑近苏轼耳边大声说:“至此更须用力。”苏轼却坚定地说:“着力即差。”</p><p class="ql-block">“着力即差”,这是苏轼留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说过度执着或用力追求,往往适得其反。这是苏轼一生对人生、生死与幸福的深邃洞察,也是他留给后世子孙乃至民众的忠告。</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生虽然没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乐观豁达、坚韧不拔、博学多才、心系民众。他对亲人无比深情,对做事努力而不强求。他能从黑暗中看到光亮,在苦难中升华希望,这就是他的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苏东坡的贬谪生涯,也许朝廷只是多了一个敢说真话的臣子,但中国将不再有大写的苏东坡,他用他的苦难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正如他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转眼千年,苏轼早已远离我们,但东坡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逆境中的人们。人这一生,许多不公平的事情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我们只能放平心态,坦然接受。既能享受岁月静好,也能承受颠沛流离。能讲究也能将就。这样的人生才有弹性,才够完整。如果说当今社会还有追星,我想,那就要追苏东坡这样的星。追逐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5.8.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