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叶志英、胡鹏飞等</p> 大合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南国书香节湛江分会场暨湛江书展8月15日至8月19日在湛江各文化场所开展各种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15日上午10时,书香节启动仪式在“湛江书城星海多功能厅”隆重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书香节举办期间,8月18日上午9点50分至11点30分,湛江市老年书画摄影家协会在霞山鑫海名城3楼湛江书城多功能厅举办了《诗词意境初探》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湛江市老年书画摄影家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吴景晖老师主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40名协会书法专业会员及诗词、对联爱好者聆听了讲座。</span></p> 吴景晖老师讲座讲义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诗词意境初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 吴景晖</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作品中,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与历史、小说不尽同。诗词创作,可以跳出客观现实和客观时空的束缚,不但时空可以随意嫁接,而且可以放纵奇特的想象力,甚至天马行空,在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虚实变幻中任意驰骋。诗之道不在外在的平仄、形式、程序等东西,而在于境界的造写。</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 造境与写境</b></p><p class="ql-block"> “造境”和”写境”二者颇难分别,我们只有用”理想”和”写实”对应便是了。造境指的是:通过艺术创造,缔造文学艺术之境;写境指的是:写自然的实在之境。但也离不开诗人的情景之感。无论造境和写境都必须合乎自然,邻于理想。</p><p class="ql-block"> 例如唐人金昌绪的《春怨》(五绝):</p><p class="ql-block">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p><p class="ql-block">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p><p class="ql-block"> 这首五绝,区区二十字,却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图;一个少妇无奈丈夫远戍辽西而整天思念,为寻求与丈夫会面的机会,只好在梦中。为此,她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入梦的环境。然而,偏偏此时黄莺雀儿在窗边啼叫不停,致使她寻好梦而梦不成,不能入梦就不能到辽西与夫君会面。这是多么动人的情和境。</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故事,通过一个少妇寻梦会夫不遂而迁怒于黄莺儿,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无限眷恋和思念,而更进一层,同时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全诗从头到尾没有直接用上一个情字,但却淋漓尽致地把少妇的思念情感表现得如此的曲折、细腻、奇妙。这就是高超的诗境!</p> <p class="ql-block"> 写境是指诗词中所写之境的时空关系是现实时空关系的直接写照。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里主要是写境。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眺望远方。由汴水而泗水,由泗水而江水,前三句连用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青痕点点。恰似愁颜。由近而远的空间展开,和由此时起而到无限期远的时间等待,形成了这首调的时空结构。这种对实境的实写,真切地反映出女子缠绵的情感。作者以”恨”写”爱”,下面用两个”悠悠”写出了不尽的愁思。恨之无尽实际是爱之不绝。唯有爱人归来之时,此恨方休,而其爱仍将不绝!</p><p class="ql-block"> 而造境,则是对现实时空关系在诗词中的艺术再创造。它在诗词中所描述的时空关系,并不完全与现实时空关系完全一致,但一定是以现实时空关系为基础的。如:家喻户晓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末天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亡,李后主(李煜)降宋后所作的这首词中,作者造境于想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月明之夜,故国何在?在作者的心中,想象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应犹在”并不一定在,也许已经毁坏。但作者却认为它依然在。这便是作者笔下的造境。而作者此时此刻对实境却与自己的造境恰恰相反。阶下囚回想当年一朝天子的荣华是何等的感伤和悲凉!于是叹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到廉江参观了罗自昌诗翁的果场,写了一首随感:“石城百里果飘香,秋色迷人映夕阳,梦里几回攀撷取,甘甜滴滴入诗章。”拙作前二句为写境,后二句为造境。</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的客观时空与艺术的主观时空的区别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论诗词,注意意境的深远,并以此来评论诗词的艺术高低。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是学习诗词的人所不可不知的,古人对这个术语的内涵,历代有许多深刻精微的解释,各有发明和探索,我在这里只是扼要地谈一谈。</p><p class="ql-block"> 意境指抒情及其他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好的诗词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读后感到诗味浓郁,情意盎然,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的思考。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格调低下。</p><p class="ql-block"> 意境并不是玄奥神秘的东西。它是诗人的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这样,用凝炼、准确、优美的语言,创造出不同于生活的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而是在诗画中自然而然地让人感知:“境”不是纯客观的内容的外形摄像,而是诗人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说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者说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情景交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同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写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溯风逼人,而钓翁于严寒的环境中,甘于披笠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这幅平淡的山水画,品味之余,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p><p class="ql-block">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写作诗词,只要努力熔铸意境,就能出好诗,出名句。他又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b></p><p class="ql-block"> “有我之境”。即是与主观之时空观照客观之时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语出欧阳修《蝶恋花》。</p><p class="ql-block"> “有我之境”比较侧重于诗人的激情加到景物上,高兴时笔下一切景物都在高兴,悲伤时笔下一切都在悲伤,即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缘情造景”,或曰“以意胜”,“情为主,景为从。”毛泽东词“《蝶恋花》便是最生动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p><p class="ql-block"> 在这首词里,杨花、柳絮、长空等自然景物,吴刚、嫦娥等神话中的人物,都涂抹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现诗人的激情服务,寄寓深远,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即情语。</p> <p class="ql-block"> “无我之境”比较客观地描写景物,感情较为隐蔽,而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渲染某种气氛,构造一种意境,不动声色地启发读者产生某种感情倾向。陶渊明的名诗《饮酒》之五便是一例。</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什么激情,他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和飞鸟结伴归来,触景生情。他曾经用“鸟倦飞而知还”比喻他厌倦官场,归隐田园,这时客观景物又触动了他的情怀,写下了这首诗。其实,这里还是有“我”的,他触景生情,吟咏的正是他的归隐田园怡然自得的心情。再深一层看,又何尝不寄寓着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内心的感伤呢?这种意境创造着重于“写境”或曰“以境胜”思想感情隐蔽得够深。</p><p class="ql-block">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中的“闹”字和“弄”字,皆是一定时空的动作,一字所在,意境全出。</p> <p class="ql-block"> 境界不仅有大小之分和深浅之别,而且其自身也是发展演变着的,境界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画面,而是在发展变化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期处”此为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其实是分别写昨天,今日。和未来的三个阶段之时空的发展和过渡。</p><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一起浅析一首宋词——</p><p class="ql-block"> 《鹧鸪天·寄李之问》</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聂胜琼,北宋歌妓,汴洲人,与李之间情笃,后为李之问纳为妾。</p><p class="ql-block"> 李之问是北京礼部属官,任职期满来京改官,偶遇聂胜琼,两人遂欢好,后因家中催促李之问只好依依不舍回家,分别数日,聂寄上《鹧鸪天》倾诉,思念之情,后来李之问之妻在家中看到《鹧鸪天》,遂问事由,李妻被这首鹧鸪天所打动,将自己的妆奁卖掉,赎聂胜琼回来为妾,一家始终和睦,终身和悦。</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聂胜琼的《鹧鸪天·寄李之问》</p><p class="ql-block">至惨花愁出凤城,莲天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边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p><p class="ql-block"> 这一首词上片词人以眼前之景,写主观感受,反映词与心爱的人分别时的痛苦,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象融合为一,全词语言新雅真切自然,流涟缱绻。</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爱情是自私的,容不下第三者的存在,对于出轨这一问题,自古以来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尤其是对那些出轨者的爱人来说,出轨的伤害是致命的。但李之问的妻子因这为首词而大为感动,她不但没有责怪丈夫,反而主动将聂胜琼娶之为妾,可见这首词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的话,应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你离开凤城(汴京)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惨的,花朵也开得如此的悲愁,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p><p class="ql-block"> 真希望参和你在梦中相会,但是好梦又难得成,有谁知我此时的情怀?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天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8.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