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 前言</b></p><p class="ql-block"> 1931年,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随后又在华北、上海等挑起战争冲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开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全国军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奇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套明信片以图画影像为载体,镌刻下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每一个瞬间都是民族的深刻记忆,每一幅画面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谨以此致敬先烈,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三、中流砥柱 力挽狂澜(1938 - 1945)</b></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如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等根据地,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p><p class="ql-block"> 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抗战信心;从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的运用,到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始终坚定地抗击着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26、《五大书记》</b></p><p class="ql-block"> 五大书记是在1945年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5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的,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上一次空前的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此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中共七大产生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代政治上成熟、紧密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的身上,肩负着中国的前途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27、瓦窑堡会议</b></p><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市)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军事战略、策略路线,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为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28、西安事变</b></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动的“兵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在陕西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要求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13日,张、杨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12月24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离开西安,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29、伟大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油画《伟大的使命》将这一历史事件定格在凝练而庄重的瞬间。众志成城的八路军战士与朱德、彭德怀等军事将领,以一种坚不可摧、攻无不克的意志,奔赴抗日前线,肩负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使命。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0、东渡黄河</b></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为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主力部队(第115师、120师、129师等)陆续从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等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绥等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油画《东渡黄河》反映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率部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历史场景。画面以朱德、左权、任弼时、邓小平四位领导人着八路军军装置身船舱的形象为核心,以浑厚黄河与满载士兵的木船为背景,运用坚实造型与单纯色彩,塑造出将领们气度非凡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1、新四军在安徽歙县</b></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在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安徽)边界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8 年4月5日,新四军军部及各支队部分人员在安徽歙县岩寺地区集中并在这里进行军事训练,提升部队的战斗技能;同时也开展政治教育,强化战士们的抗日信念和革命意志,明确新四军的使命是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2、《论持久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演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论持久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发展了弱国战胜强敌的战略理论,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广大群众,提振了民心士气,对中国人民坚定抗日信心,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3、大生产运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这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始。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大生产运动起到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继续坚持长期抗日的目的;缓解了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4、《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b></p><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起,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开始创造性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诞生了平原游击队、水上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队伍。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游击健儿用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取材于《黄河大合唱》歌词意境,描绘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游击队员从高粱地冲出袭击日军的战斗场景。该画被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之一,成为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游击战争的重要艺术见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5、地道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2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实施“大扫荡”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发明地道战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民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游击战,通过地下通道进行伏击和突袭,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是地道战较为著名的地点之一,其地道战遗址以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及多条支线,全长约16千米。地道犹如地下长城,户户相连、村村相通成为藏兵歼敌的地下迷宫和坚固堡垒。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将地道战和地上斗争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地雷战、冷枪战歼灭敌人,发挥了巨大威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6、地雷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中,随地取材,利用废铁、玻璃、石头等制造地雷,有一定的杀伤力,亦不易被敌人发现。他们把集束起来的手榴弹和用土法自制的各种地雷,随处埋设于大道、田野、山脚、村边、室内、室外、树林草丛等敌人必经或可能经过之地,施以伪装,使入侵之敌陷于处处有雷,物物皆炸,寸步难行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抗战时期,山东省海阳县的地雷战闻名全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7、铁道游击队</b></p><p class="ql-block"> 铁道游击队最早发端于1938年夏,是在洪振海、王志胜建立的抗日情报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枣庄铁道队,正式建队称鲁南铁道队,后与临城南北两支铁道队合编称鲁西铁道大队,受八路军苏鲁支队领导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别称“飞虎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铁道队以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为依托,以临城为中心,紧紧依靠枣庄地区人民群众,主要战斗在铁路支线临城、枣庄、台儿庄段,津浦铁路干线的韩庄、兖州、徐州段,驰骋在运河两岸和微山湖区。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8、光明在前 中共七大召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他说: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39、毛泽东与朱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毛泽东与朱德,正是现代中国历史造就的杰出的世界伟人。他们共同指挥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达21年之久;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以弱军战胜强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其困难之多,情况之复杂,作战时间之长,战争规模之大,取得胜利之辉煌,概属中外战争历史所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毛泽东和朱德,珠联璧合,运筹帷幄,休戚与共,血乳交融,密切配合,堪称一对黄金搭档;为后人提供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创造世界、改造世界、成就事业的光辉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