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月的骄阳炙烤着江南,暑假的光阴悄然流逝。眼看开学在即,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小外孙整天嘟囔着:"这个暑假太无聊啦!"持续的高温让祖孙俩几乎足不出户,虽说住在"人间天堂"苏州,园林胜景举步可达,但再美的景致也经不起日日相对。为了让孩子的暑假画上一个快乐的句号,我这个当外公的特意策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宁波短途之旅。</p><p class="ql-block">宁波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南沿海经济活力之城,素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宁波毗邻舟山渔场,坐拥象山渔港,每年海鲜产量超100万吨,从雪菜黄鱼到红膏炝蟹,从四大家鱼到虾蟹贝螺,500多种东海海鲜活色生香、直击味蕾。一锅一勺、蒸煮煎炸,原汁原味、透骨新鲜……经过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的美味海鲜,在时节更替中与宁波北纬30°最美海岸线一起,构成了“一转弯就是美景,一转身就是美食”的烟火人间。</p><p class="ql-block">宁波风光优美、风景怡人,是人们奔赴山海的诗意花园。在这里,游客可登四明山,与徐霞客共走唐诗之路,欣赏奇山秀水、四时风光;可住进石浦渔港古城,看星光、听涛声,近距离感受沙滩和大海的浪漫;可骑行东钱湖,体会烟波浩渺、自然流淌的千年宋韵;可穿行宁波舟山港,感受全球货物吞吐大港的壮阔雄姿;可信步宁波老外滩、庆安会馆,伫立三江汇流处,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星罗棋布的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名村名镇、主题公园,勾勒出滨海宁波的美丽风景。动静皆宜的游玩体验,可让游客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纵横交织,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迸发新的生机,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港城宁波独特的人文之美。在这里,探访8000年井头山、7000年河姆渡,可回望历史了解海洋文明“何以宁波”的根脉起源;走进阳明古镇,可在心学圣地感受王阳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游览佛教名山雪窦山,可仰望露天坐姿弥勒铜佛像,领悟“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乐观豁达;对话博物馆,可在家国至上、敢为人先的故事中,读懂“宁波帮”精神的历久弥新;走进黄宗羲、屠呦呦等名人故居,可感触文化名城、院士之乡的独特风采。</p><p class="ql-block">宁波拥有各类文旅资源6181个,优良级文旅资源单体多达1550个。围绕打造美好旅游目的地,我们重点打造了海曙文商旅融合示范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北仑港口工业旅游区、翠屏山中央公园、四明山山地度假旅游区、溪口佛教旅游区、宁海森林温泉度假区、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等八大区块,重点打造了都市文旅、滨海文旅、农旅休闲、酒店民宿等四大类文旅项目。</p><p class="ql-block">宁波是国家首批文旅消费试点城市,老外滩、南塘老街先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城区被评为“浙江省夜间经济样板城市”。</p> 一、沉浸式了解宁波鼓楼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通过一条老街旅游行走路线,涉及鼓楼周边6个人文景点,边走边问,把鼓楼民间故事融合到人文景点中,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鼓楼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经常会看到长长的购物队伍,走近一看,卖的竟是麻花。麻花在我国南北方到处都有,何至于如此夸张?原来在宁波,麻花不叫麻花,叫油攒子,除了通常的甜口味外,另有种苔条味的,色泽苔绿,咸甜里掺杂着缕缕油炸苔菜的味道。买一纸袋捧着吃,酥脆香甜,清新不腻,果然很宁波。</p> 二、“映舟三江”夜游三江口 以璀璨灯火勾勒城市天际线 <p class="ql-block">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流之地的宁波老外滩,自唐宋以来就是繁华的港口之一,宁波老外滩开埠于1844年,“第一家华商银行”“第一家华商保险”“第一家现代邮政局”等机构均诞生于此。现在的老外滩依旧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街区内保有大量中西合璧的宗教建筑、洋行商号、名人宅院、石库门建筑群,拥有各类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老外滩大桥璀璨夜色</p> 三、南塘老街「老宁波的味道」 <p class="ql-block">站在甬水桥高高的石拱上,南塘河两岸灯火亮起,浙江宁波南岸老街璀璨的橘黄色街灯与北岸住宅区星星点点的灯光在街河里相遇,犹如游龙戏珠,让白日略显沉寂的南塘河星光潋滟,微波粼粼,有了别样的韵致。现在的南塘老街以明清江南民宅风格为主,穿插民国风格建筑,建有戏台、八角亭、风雨长廊等传统建筑小品。石板路、马头墙、石河埠、青砖墙、木排门、花格窗,粉墙黛瓦、木壁花窗、老式店铺……是老街的集体象征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南塘首先是条河。作为宁波南门的城河,它从四明山麓流淌而来,绕古城南廓而入,与百米外的“外河”奉化江并行蜿蜒,是城市灌溉、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甬城内河航道的南门户;其次才是古老的街市。</p> <p class="ql-block">南街主打“味觉乡愁”,宁波排得上号的老字号、老味道在这里基本都可以找到。两条并行的街巷,沿街河按“目”字形铺开,夜色与暖色调的街灯,把沿街砖木结构、前店后铺(或院子)、传统浙东民居风格的老房子,涂抹得朦胧而温暖。那些从主街岔出去的小巷子,在幽微灯光的点缀下,像一个个休止符,又像一条条时间隧道。走在整洁、看不清颜色的石板路上,弥漫在空气中的各种味道,撩拨着我们的嗅觉。会不时与赵大有、同茂记、汲浭斋、梅龙镇等宁波老字号相遇。溪口千层饼、三北豆酥糖、瞻岐米馒头、缸鸭狗汤圆……都是老牌子、老小吃、老点心,弥漫着浓浓的“老宁波味道”。眼睛被两边各色店铺现做现卖、林林总总的美食吸引,生怕一不留神错过了什么。</p> 四、峥嵘一阁魁海宇 <p class="ql-block">在宁波市月湖西面的绿树深处,有一座古老的藏书楼,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天一阁。阁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约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即范钦辞官回家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之间。一百多年前,清代学者阮元在《定香亭笔谈》中已经说到:"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之家,惟此岿然独存。"</p><p class="ql-block">天一阁在我国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籍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有悠久的藏书历史。古人说:"维殷先人,有册有典",早在商周时期,便设立史官,利用文字来叙言记事,开始有了国家藏书。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兴起,出现了私人著作,于是除了国家有藏书之外,更有私人藏书。不过那时候的著作大多是写在竹简或木板上的,也有的写在绢帛上。后来,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大量刊印,历代藏书家之多,不胜枚举。在宁波月湖一带,也有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宋代有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后人称"藏书之富,南楼北史";元代有袁桷的清容居;明代有丰坊的万卷楼等。然而,许多早于天一阁的藏书楼都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楼是一排六开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楼上原来通六间为一,每间中间用书橱隔开,书籍就放在橱里,正中有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王原相立的"宝书楼"匾额。楼下当中三间品连一起,作为中厅,两旁悬挂着文人学士们题写的楹联。随着岁月的推移,书楼的建筑材料续有调换,后人在楼上第一间和第六间各增板壁一道。1933年至1936年进行过一次大修,把阁前用瓦砾砌的围墙改成砖墙,因此拆除了阁前阁后屋檐下的木栅,并在楼上前后窗口外面加了保护性的铁栅栏,楼下藻井上添加数十块彩绘花板。但是书楼的基本结构仍然未变,外观亦不失端庄古朴的面貌。</p><p class="ql-block">阁前有一个池塘,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的曾孙光文请了能工巧匠,在池边堆筑假山,环植竹木。假山占地面积不大,但造得相当精巧。山上重峦叠翠,高峰秀出;山下茂林修竹,曲径通幽;石兽出没其间,禽鸟飞鸣不绝。远远望去,山重水复。高地上设山亭,可供息足。山后有一株数百年的香樟树,浓荫蔽空,仍然显得生机勃勃。整个园林把天一阁藏书楼点缀得分外幽雅,身历其境,醉心读书,使人乐而忘返。</p><p class="ql-block">1933年,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同时把旧府学内的尊经阁,以及八十余方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与书楼连成一线,成为现在天一阁的一个组成部分。尊经阁歇山重檐,据梁下题字,重建于光绪九年(1883)。阁旁又有一口水池,池畔芳草萋萋,林木翳然,中有卵石小径,与天一阁相通,周围种植兰桂,清香满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谢谢浏览。更多足迹与精彩片段,期待再与您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