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9日那天下午,刚刚接过几位战友的电话,安排8月1日聚会的事件,就接到家在南通的高中同学张跃进打来的电话。他说北京的崔荣、杭州的王小波都将在近期回海安,他想联系部分高中同学,搞一个“毕业47年,相约北凌”聚会活动,宗旨是多年未见面的原北凌中学1978年高中毕业的同学见见面、聚一聚,活动经费由他与储呈林、王小波、崔荣、吴志广五位同学赞助,问我是否有空参加。</p><p class="ql-block"> 我欣然答应。</p> <p class="ql-block">(1978年高中毕业照及北中校址今景)</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6年9月1日进入北凌中学高中一年级读书的,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初、高中共两轨,学校在海安县城的东北部,距离县城21公里。</p><p class="ql-block"> 升入高中那年我刚满14岁,青涩懵懂的年岁,朦朦胧胧,在班级中年纪最小。我们初中读了二年毕业后,由大队推荐进入高中学习。</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北中没有围墙。学校前后两排,每排有四幢灰青砖黛青色瓦人字尖顶平房为教室和实验室(部分老师的宿舍与办公室在前排西侧靠近河边,为砖墙草屋面),据我的高中班主任雷振华老师说,学校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他们几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带领农中文化培训班学生挑土拉砖,白手起家、一砖一瓦盖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西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大河,河面上有座双拱水泥桥。河里常常有小木船、水泥船通过,河东边是一高高的黄沙土圩,圩上长满了几米高的榆树槐树。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全国的防震形势很紧张。我们9月1日入学后,整个9月都在土圩里树荫下上的文化课。晚秋之后天凉了,各班转入教室上课,由于防震警报尚未解除,教室内的门窗都拆卸掉,每个窗台下垫上一尺高的小土堆,便于大家在地震警报响起之时跳窗逃生。</p><p class="ql-block"> 高一那一年,我们边学习文化课程边参加农村劳动,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去七、八公里远的江苏省农垦农场拾棉花,每人每天有几毛钱的收入,作为班级买书的集体费用。</p><p class="ql-block"> 1977年9月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决定恢复中断已经10多年的全国高考。</p><p class="ql-block"> 忽如一夜春风来,北中的春天来了。我们整个高二年级的同学分为两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迎考阶段;成绩一般不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早早地离开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毕业照是在1978年5月份拍摄的,高考结束之后拿了高中毕业证书,同学们各奔东西。</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20周年的时候,同学们相约聚过一次,那时候,大家都才30多岁,面貌变化不大,一见面都能迅速叫出彼此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毕业47周年了,大家都退休多年了,人生早成了爷爷奶奶辈了,我在微信中反复端详过各位同学的照片,想像着大家的模样,生怕一见面太过于生分。</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晚上,省城南京回来的女同学,邀请在南通和海安城内的几位女同学、我和储呈来吃饭。在南通工作的杨振华同学,全家1963年下放北凌公社我们生产队,我们同一年出生,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初中、高中是同学。高中毕业后不久她去了南通市内工作,我参军、读大学、部队工作16年后转业回海安工作,只在15年前的一次聚会时见过面,再次相见,仔细端详她那乌黑的短发、娇好的面容,竞然一时没叫出名字来。周云同学跟我打招呼,我也一下子不知道她是谁了,虽说同住一座城里,几十年来我们每天都穿城而过,毕竟27年没见过面了,她青丝过半,我两鬓斑白,见面真的不相识。</p><p class="ql-block"> 本来因为第二天10点有两个多年的老客户约好要来拿东西的,我早已在群内向活动组织者张跃进报备过,讲好我不参加同学的见面会议和拍照活动,11点直接去北凌饭店。</p><p class="ql-block"> 这一晚,我辗转反侧,久久难眠,决定调整第二天上午的工作,早点儿去跟同学们见面。</p> <p class="ql-block"> 8月16日,虽说已是初秋时节,但南黄海之滨天空万里无云、骄阳似火,气温高达35℃之上。</p><p class="ql-block"> 我一一跟客户联系,早早地处理完客户的业务后,9点30分叫上滴滴快车赶往北凌原北中旧址。</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毕业47年了,母校历经风雨变幻,从初高中接轨的北凌中学精简成北凌初中,后来几经撤并,整合成了现在的北凌小学。</p><p class="ql-block"> 地还是原先的那片地,可房屋、道路、树木早已是旧貌变新颜,丝毫没有母校的一丝一毫痕迹了。</p><p class="ql-block"> 10点钟未到,下了车我一路小跑进会场,同学们分列4排坐在长条桌两边,桌上平铺着红底黄字“毕业四十七 相聚北凌”的主题横幅。</p><p class="ql-block"> 我一走进教室,大部分同学都主动站立起来,向我打招呼。我穿越同学中间一一握手,走过前端向活动的组织者张跃进、王小波、崔荣、储呈林、吴志广一一握手致意,在后排找空位坐下。</p><p class="ql-block"> 活动进行到同学们自我发言阶段,在北京国防大学任职的崔荣同学讲完后,杭州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的王小波同学(已退休原单位返骋留用),介绍了近年来自己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王小波1978年(16岁)考入南京大学,20岁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海洋研究所工作。1990年11月至1991年2月,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赴南极长城站进行度夏地质考察。几十年来,王小波同学笔耕不断,近年来有多篇海洋科普文章被学习强国选用。</p><p class="ql-block"> 擅长拍照、摄影的洪良美同学不断穿行在会场的同学中间,从不同的方位、不断的角度给同学们拍照、记录活动的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 会议结束后,大家来到学校的桃李阁前拍合影。</p><p class="ql-block"> 在进入同学们自由组合拍照的阶段后,一个上身穿白色典雅丝织衣服、下身黑色长裙,身材娇小、一头青丝短发,气质高雅、温文尔雅的女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能不能想起她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还真是一下子难住了我。</p><p class="ql-block"> “我是晓琴啊,天天微信中见的啊”。</p><p class="ql-block"> “曹晓琴”!</p><p class="ql-block"> 我文章中好几回写过的那个曹校长(我小学的校长)的女儿,多年之前就有女同学把她的微信推送给我了。记忆中晓琴是一所小学的老师,照片上是圆圆的脸蛋,现在纤腰楚楚的她与记忆里的晓琴判若两人。</p><p class="ql-block"> 沈晓春同学长年居住在省城南京,一年四季在全国各地及国外旅游。玉骨冰肌的她穿着一身粉红色的运动装,显得年轻、知性,见多识广的她穿梭在同学之间,见到老同学的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原江苏省建筑安装总公司总经理储晋同学,前年中风过,至今还留有后遗症状。他在夫人(原在省政府工作现已退休)的陪同下,特地回来参加活动。我们从初中起就是同学,几十年来,在省城、海安、北凌先后相聚数十次,喝过几十场大酒,今回重逢却恍如隔世,竟至物是人非——他认不出我来。</p><p class="ql-block"> 一些高中毕业后,几十年来长期生活在北凌农村的同学,尽管生活的磨砺、田间劳作的辛苦早已将他(她)们容貌变得苍老、头发如银,可他(她)们对人生的执着、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纯朴谦逊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几十年再见面的期待,遇见时的高兴、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一切都无法用文字描述。</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同学们追着秋风,一起在农场拾棉花的情景。那些白色的棉花朵絮,开在粉红、粉紫、粉白的花儿间,一天采拾下来,我都记得它们的脾气,记得它们何时开何时谢。</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说在北凌高中经历二次冬夏,花儿确是胜过我们了。它们扎根一处,循环往复,而我们注定是路过的风,二次雪落与蝉鸣过后就已离去,如今天各一方,在夕阳下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匆匆,只有37人参加。很多本就生活在北凌周边这方故土的老同学未能相见,杯尽归期已至。匆匆别离之时,我只能告诉自己遗憾是为了下次的相聚。</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留恋而去,2025年8月16日的那幅合影深深地留在心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部分由洪兰美同学拍摄,文末视频由沈晓春同学制作。声明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