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妈

崔霄

<p class="ql-block">我的姑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那坡/崔霄 (壮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父亲有四个亲兄妹,一个姐姐,我们尊称姑妈;两个妹妹,自然叫作姑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姑妈说,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一辈子娶了四任老婆,生她们四兄妹的便是末任老婆;娶第四任老婆时,爷爷已年近花甲,据长辈们说为了娶到他心仪已久的“老婆”,学习古人来了一个“偷梁换柱”的高招,请媒婆带上当时族内“年富力强的一位帅哥侄儿”去会面说媒,面对着佳人俊男,我的婆婆自然满心欢喜,可新婚之夜,为她揭开红布盖头的却不是“靓哥俊男”,而是我已“满脸沧桑”的爷爷,在那个包办、买卖婚姻的旧时代,年轻的婆婆很是无奈,可已嫁入,最终不得不“认命”从了我的爷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年,婆婆给爷爷生了四个孩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姑妈和两个姑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我们这一代没这“福”份,没见过爷爷,也没见过婆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姑妈说,自打她认人时就感觉自己的父亲“好老好老,满脸皱褶”,心里总是在自言自语“为什么母亲嫁了这么一个糟老头子?”问母亲嘛,母亲总是“两眼无光”、“少言寡语”、“避而不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姑妈20来岁时,他们的父亲、母亲已相继过世。俗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更何况穷然后还痛失双亲的孩子?一夜间,身为“老大”的姑妈自然撑起了这个“家”,勇敢的担任着“家长”;其实,姑妈已嫁给本街黄氏男儿,因伯父是个老党员,常年在靖西渠阳、地州一带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她们也常常是聚少离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妈高小毕业,没多少文化,但脑子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四兄妹有饭吃,有衣穿,早早就随着街里的老裁缝学得一手缝纫技术,因人勤嘴甜,姑妈靠这一“技艺”,经常“加班加点”基本撑起了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年,19岁的父亲考上了百色师范学校,这可是家中的大喜事,可也“愁坏”了姑妈,虽说读书是全免费,可来回的路费、吃饭穿衣还是要花钱的。为此,姑妈每天更勤快了,天没亮就早早出门检回猪菜,白天踩着缝纫机忙过不停,夜晚还在光线不足的煤油灯下纳着布鞋,目的就是为了多赚块把钱,既养家,也要给我的父亲赚些路费伙食费;父亲其实也特懂事,深知姑妈的不容易,于是在读师范的两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背着干粮和几双姑妈准备好的布鞋“跨过弄亚莽(地名)”,尽可能的“抄近道”,穿过云南富宁板仑、剥隘,再到百色阳圩,累了背靠大树歇一歇,饿了啃着玉米馍馍干粮或者烤红薯,渴了喝着山泉水,一路走走停停,用2天的时间才到达学校。为此,据姑妈讲,两年的时间里,父亲至少穿破了十几双她亲自一针一线纳给的粗布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毕业后,分配在本地乡下任小学教师,姑妈暂时算是缓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后,父亲成家,两个姑姑也先后嫁人生子,可姑妈的担子并没减轻,感觉反而更重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在她的身后,加上她自己的三个孩子,大约有近十来个侄子侄女们。每年的春节前夕,正是一年裁缝最繁忙的日子,除了给十里八乡的乡亲缝制过年的新衣裳或准备结婚的新娘新郎赶制一套婚服外,还要给一帮子侄们准备过年穿制的新衣服,因此,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姑妈脚踏衣车的“嗒哒嗒哒”声从不停却,我们都入睡了,她还没睡,我们醒来,听到的依然是姑妈脚踏衣车的“嗒哒嗒哒”声,她总是不知疲倦,总是赶在大年除夕前将孩子们的新衣裳缝制好,然后让我们排排队,试穿新衣,这个孩子长高了,这个孩子长胖了,裤脚有点宽了,衣袖有点紧了,衣襟有些短了,再脱下,又修修改改,总是让大伙穿得舒舒服服,漂漂亮亮,开开心心,每逢这时候,她满脸慈祥的笑容却怎么也无法遮掩她的疲态和双眸里的一条条血丝。我记得,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童年的时光中连续了好多年,这样的场景,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我们上学的年纪,每年秋季开学前,姑妈就从她的衣箱里,翻出一年缝制剪裁累积的零星布头里,一块一块挑选缝制连接起来,给大家制作书包。在开学前,你总会收到一人一个“心仪的”“彩画版的”“时尚的”“百搭”书包;在书包外,她老人家有时候还别出心裁的绣上一棵红红的五角星或一朵小红花,分外夺目,在学校里,我们的书包总是成为小伙伴们“追星”的目标,为此,我们都开心好一段日子。在我们欢天喜地的背上书包入学的那天,她老人家总是忘不了一再叮嘱我们,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活,不许胡闹,认真听课,好好学习。而每当我们将语文、数学、劳动这些课本装入新书包的同时,我们也将五彩的梦想装入了书包,将明天的希望装入了书包,将知识的力量装入了书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中越关系吃紧,边境爆发战事,身处龙合的我们,虽然同是边境县,但相对平孟一线也还算是内地,有一段时间,姑妈接到了缝制背袋的任务,而且晚上还要一起到乡政府会议室集中编制担架,在那些日子里,姑妈更是没日没夜,总是在第一时间里用她多年练就的老辣缝纫技术又好又快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晚上又不顾已是酸麻的双手在匆匆吃过晚饭后又集中在乡政府和其他干部群众一起编制担架,我们这些半大小孩看着老人们着急的神情也跟在她们身后一边递布头,一边递绳索,一边帮忙整理背袋,大家都在积极的默默的为前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希望前方多打胜仗,尽快结束战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高中前的周末或寒暑假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老表们总是不约而同的到姑妈家一起挑挑水;到玉米地里和姑妈一起除草,施肥,间种,护理;在七、八月火辣辣的太阳下,钻入玉米地里一个一个将露着金色颗粒和挂满胡须头的玉米掰入背篓或竹筐,然后弓着腰一筐一筐的将这丰收的果实肩挑背扛回家。吃过晚饭,一家人又围拢在一起,给玉米脱粒。在剥玉米时,我们的方法不对,效率不高,姑妈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更快更好的剥,简单来说,就是“先开路,然后整行搓”。所谓“先开路”就是将一个玉米从根部往尾部选择两三行一粒一粒剥下,开成一条小路,然后接着从右往左依次转动,用整个手撑的力一排一排将玉米剥至干净,这就是“整行搓”。真别说,姑妈的方法确实很好使,孩子们按照这一方法剥玉米,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就这样,一家人说说笑笑一面剥玉米一面唠家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我读高三上学期时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所以在一些大事决策上,姑妈的意见建议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考后,我的分数下来了,县公安局想培养一名本土警校新兵,充实到队伍里,不知何故,他们登门找到了我,征求我们的意见,在姑妈和母亲等兄妹的建议下,考虑到我的身体条件等因素,我们放弃了这个名额,走上了父亲的老路,选择到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谈婚论娶的年纪,我自由恋爱,到了提亲的日子,姑妈不顾年长,一马当先,带上家里准备好的半腿猪肉,二十斤糯米,二桶农家酒,一些糖饼来到德隆乡政府蒙老爷子的家中给侄儿提亲;在大喜的日子里,又不忘叮嘱我们选择了相爱,成为了一家,就要懂得扛起责任,互敬互爱,好好过日子,有困难多努力去克服,多勤快,多理解,日子总会好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甜。缝年过节、老人生病或者姑妈两老的生日,不管多忙,我们总是抽时登门看望和慰问,聊聊工作,谈谈生活,说说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8年春,母亲过世出殡后的第二天,姑妈不顾年迈专程从老家来到县城看望安慰我们兄妹四人,当着我们的面,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们:父母虽已先后离世,但你们兄妹的路还很长,不管如何,兄妹始终血浓于水,永远不能离心。有什么事,大家好商量,放到台面上,一起议,一起谈,哪怕不是心平气和的议,哪怕是吵,哪怕是一时议不和,那就暂时放下,让时间来磨合,但千万都不能断离,不能离心。质朴的话语,关爱的叮咛,殷殷的嘱托;我们记住啦,姑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7月的一天,伯父很荣幸成为了第一批全国在党五十周年的老党员,领到了党中央颁发的在党50周年勋章,那天,我们兄弟们特地赶到老家,搞了个简单的佩戴仪式,就是让在后方持家,在阿伯退休后行动不便的日子里日夜照顾她的爱人,也就是我的姑妈亲手为伯父戴上这枚勋章,当姑妈深情注视着伯父,慢慢走向伯父,双手将这份荣誉给伯父戴上时,周围的孩子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孩子们仰慕的眼神里,伯父两眼含泪,一双颤颤巍巍的手握住老伴的手,深情的告白:谢谢你,老伴,这枚勋章里有你一半的功劳,你这辈子,辛苦啦!说得大家都眼含热泪。最后,大家提议,让老两口合照一张。在“咔嚓咔嚓”声中,孩子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姑妈已是四世同堂,耳不聋,眼明亮,脑子好,身子健,不久就迎来她九十鲐背之年,我们真诚祝福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天开开心心,幸福乐乐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