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青海建设兵团六十周年<div><br></div> <div> (一)</div><div> 苏珊·桑塔格说: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对我们来说收集兵团老照片就是收集我们一代军垦人逝去的青春。<br> 2015年,山东老知青们为纪念参加青海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周年编辑《曾经昆仑》照片集,从当年远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老知青个人手里收集了一千多张六十年代记录军垦生活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如同时间的碎片,拼接连缀了自1965年10月开始的山东知青奔赴青海参加建设兵团,到1983年知青全部返城一个时代的知青青春记忆。</div><div><br></div> <h1><br></h1><h1> 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时,因为疫情蔓延,没有举行大型青海兵团纪念活动。我用这些照片编发了十二篇(十四集)《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祭》,以老照片梳理了青海建设兵团的历史,得到战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也深受战友们喜爱。两年后,战友郭恩杰提议并出资要把这些美篇印成纸书,战友刘长友听说后也慷慨解囊资助,只是印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所有战友需要,是个遗憾。</h1><div><br></div> <h1><br></h1><h1> 五年又过去了,迎来了青海建设兵团六十周年,我们看到这些老照片的集合,已经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书籍、画册放在了兵团老知青们的床头枕边,经常翻看,百看不厌。</h1><h1> 战友李硕曾经对我讲过,有一天去看一位病中的战友,手边放着一本《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祭》(兵团老照片),翻的破旧不堪,他说每天都靠着看当年的老照片度日,听了直让人泪目。</h1><div><br></div> <h1><br></h1><h1> 我们连队有一位女战友,罹患绝症,不久于人世。我那时刚写完美篇《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祭》的前几篇,她通过电话问我,能不能把她自己的老照片也放进美篇里,也希望背景音乐采用战友自己创作的歌曲《柴达木之恋》,我当然满足了她的愿望。没过几天她就离开了人世,后来听她家人说她在病榻上是翻着这些老照片,听着《柴达木之恋》走过她人生最后的日子。</h1><div><br></div> <h1><br></h1><h1> 《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祭》刊印后,有一天有人留言问我,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我告诉他这是非卖品。不料这孩子执意要买一本,说他姥爷是一团战友,八十多岁了,借了一本《青海兵团五十五周年祭》,人家只让他看三天,就把书要回去。这成了他姥爷的心病,无论如何也要买本书送给姥爷。这本书数量极少,但我还是给他寄了一本,随了他的心愿。</h1><h1> 是啊,虽然那是个荒诞的年代,却是这些白发婆娑的老知青们一生也放不下的青春记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焉能无动于衷?</h1> <h1> </h1><h1> 岁月留影,历史成迹。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这些老照片凝固和定格了我们当年在青海高原生存的一个个瞬间,是历史记录,会让世人看到那个时代青海兵团知青的命运,乃至民族的命运。也就是说,老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还是公共的记忆。《老照片》的主编冯克力先生曾说过:“有时候一幅照片就像社会机体的一个切片,所承载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诚哉斯言。</h1><h1> 我们在整理青海老照片时也发现,每一张老照片,即使是摆拍,也会向我们揭示很多真实的历史信息。</h1><div><br></div> <h1><br></h1><h1> 我们收集的这些青海兵团老照片,也曾交给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青岛市档案馆收藏使用,也被各地知青运动研究机构、纪念馆收作馆藏。由此,这批照片也不断地出现在许多官方媒体、私人博主、公众号和美篇作者、各地知青博物馆、展会。我们还高兴的看到,去年开馆的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几乎完全使用这批老照片来讲述军垦部分的历史。说实话,十年前出版《曾经昆仑》照片集时,我还忝列责任编辑,也并未曾想到这些照片影响如此深远。</h1><div><br></div> <h1><br></h1><h1> (二)<br> 今年是山东知青参加青海建设兵团六十周年,怎能没有青海兵团的老照片?于是想选一些代表性的老照片做些解读,以唤起当年苦涩青春的历史记忆,权作六十周年纪念。</h1><h1><br> 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知青出发前送行的照片,一般都是在照相馆拍摄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就要告别父老乡亲,亲朋好友,远去几千里之外的柴达木,谁不与同学、发小、亲人拍张照片留作纪念?这类照片数量很多,我只选了五张。</h1><h1><br></h1> 1965年9月淄博家乡欢送知青王世新等参加青海建设兵团时的合影(上图), 1965年10月青岛市曲阜路13号院邻家四兄弟一起参加青海建设兵团(下图) <p class="ql-block">1966年三团二连知青与同学告别合影留念(下图)</p> <h1><br></h1><h1> 一张是1965年9月,淄博新庄村家乡父老为一团王世新等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知青送行时的合影。一年后的1967年1月12日,王世新在格尔木驾马车,因马受惊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年仅十八岁。第二张是1965年10月,青岛市曲阜路13号院邻家四个小兄弟一起报名参加青海建设兵团临行前的合影,后来他们在青海兵团情同手足,比亲弟兄还亲。第三张是1965年三团二连知青与同学告别的合影。第四张是1966年济南市杆石桥街道办事处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知青出发前合影,我数了一下,一个办事处一次竟有三十九人去青海。第五张是1966年4月青岛市观海路管区欢送知青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照片,竟有八十名知青去青海。</h1><div><br></div> 1966年5月济南市杆石桥街道办事处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知青出发前合影(上图)1966年4月青岛市观海路管区欢送知青参加青海建设兵团合影(下图) <h1><br></h1><h1> 从送行的照片里我们能看到那还是些孩子,弱小的体格还撑不起崭新的军装。稚嫩的脸庞,天真无邪,纯真中透着矇昧,但很兴奋,也很期待,因为他们要去的是未知的世界,也许是一种可以改变命运的选择也未可知?</h1><div><br></div> 1966年4月22日 知青们在西去列车的窗口,向亲朋好友挥手告别(上图)<div><br></div> <h1><br></h1><h1> (三)</h1><h1> 总体来说,去青海的知青们是被时代裹挟不得不在最坏的几种人生道路中做出的选择(更多的是无奈),却也不能否认这确实是自己做出的选择。毕竟大西北,建设兵团,对于想离开家,想改变自己人生的少男少女们还是一个梦,或多或少也有些浪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诗和远方。可对母亲们来说更多的是痛,若放到现在,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要远离父母去几千里外的蛮荒之地扎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即便当时,母亲到火车站送行的也很少,他们受不了火车启动带走儿女时的场面。</h1><div><br></div> 1965年10月8日青岛首批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知青启程,家人为陈惇送行(上图)1966年郝若敏的姥爷到青岛火车站为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外孙女送行(下图) <h1><br></h1><h1> 1965年10月8日陈惇家人去火车站送行的照片有点像剧照,陈敦穿着新军装,背着铺盖卷,没有语言但还是能从中读出家人的不舍。姐姐整整衣领,父亲拽拽行李,此刻非无泪,不洒离别时。</h1><h1> 还有一张郝若敏姥爷到火车站送行的照片,这位长胡子老人很有情怀,曾满怀激情从香港返回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现在又送外孙女去青海高原参加建设兵团,一定是相信外孙女会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会想到十八年后要闹着返城。</h1><div><br></div> <h1><br></h1><h1> 这是1965年9月21日青海日报社记者拍摄的官方照片(上图),在当日的青海日报上登载。</h1><h1> 山东省首批八百多名来青海参加农业建设的山东知青到达西宁车站,受到青海省各族各界一万多人热烈欢迎。青海省党政军负责人第一书记杨植林,省长王昭等亲自到车站迎接。从照片中能看到站台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军垦战士列队站在绿皮车前,接受欢迎仪式。这当然是由官方组织,但从中能看出青海省政府对山东知青移民青海高度重视。我从资料里曾经看到当年青海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王昭很看重青海农建师的组建,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支开发柴达木的劳动大军。另一方面当时西北受中苏关系恶化影响需要一支准军事化组织。只是文革时期王昭也受到冲击,冤死狱中。</h1><div><br></div> <h1><br></h1><h1> 首尾相衔的大客车在尘土飞扬的沙土路上,从鱼卡驶入马海(上图)。车上满载着1966年4月1日第一批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青岛知青,开往五连、八连驻地马海三站。土灰弥漫,满目萧条,这大概是青海兵团最蛮荒的驻地吧!这与一路上唱的《边疆处处赛江南》相去甚远,判若云泥。应该说,来马海的知青对青海恶劣条件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可真到了,马海的荒凉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大家的情绪陡然低落,这大概就是青海兵团知青们进入柴达木的真实情形吧。</h1><div><br></div> <h1><br></h1><h1> (四)<br> 接下来是一组兵团战友刚刚到达青海西宁市,或者是到达连队后拍的照片,包含工程团和农业团连队的驻地格尔木、马海、大格勒。照片的背景或是低矮的土坯营房,或是戈壁荒滩,或是和我们同样命运的红柳。</h1><h1>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已是年近八旬的耄耋老人,再回过头看这些当年的老照片,谁能不感慨?就如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青春的往事会如潮水般涌来。照片里,一群十六七岁清纯无暇的少年少女,脸上带着青涩与懵懂,还有对未来的憧憬。这本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啊,可那时的我们却选择了远走他乡。</h1><div><br></div> 工程团二连一排一班到达西宁时合影 (上图)马海二团五连二班到达西宁时合影(下图) 三团十一连十六班到达西宁后合影(上图)三团三连知青到达西宁后合影留念(下图) <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三团五连二排三班全体在青海兵团驻西宁办事处合影(上图)三团八连知青到达格尔木后合影(下图)</p> <h1><br></h1><h1> 这组照片我贴了很多,在我看来,它们不可替代,再说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足够大的冲击力。当然这类照片也不需要解读,每一张老照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量远非文字可及。兵团老知青们能记起照片里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故事。</h1><h1> 别忘了那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转折: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离开繁华城市来到亘古荒原;没有了亲人的呵护,却要面临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要在这里浴火重生,自然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h1><div><br></div> 工程团一连二排六班女知青在草原留影(上图)工程团一连二排七班合影(下图) 三团三连(原一团十连)知青合影(上图)三团三连知青在营房前篮球场合影(下图) 一团四连一女班知青在自己帐篷前留影(上图)三团一连(原一团八连)四排十六班知青合影(下图) 一团十连五排知青营房前合影(上图)一团十连二排知青营房前合影(下图) 马海二团五连二站水利工地炊事班全体知青(上图)马海二团六连一排一班知青在驻地合影(下图) 潍坊市南关公社参加青海兵团的知青到达连队后合影(上图)三团十一连知青在托拉海的沙柳包前合影(下图) 马海二团五连九班知青合影(上图)工程团八连部分知青(下图) 三团十一连七班部分知青合影(上图)三团十三连十五班部分知青合影(下图) 工程团十连女战士在帐篷前合影(上图)一团六连部分女知青合影(下图) <h1><br></h1><h1> 在青海建设兵团老知青的眼里,这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老照片,这是时光隧道里的自己。照片背后隐藏的都是曾经发生在战友们自己身上的故事。照片里知青的青春逝去了,这段记忆却因这些老照片而留存。老知青们曾经的追求与梦想,挣扎与幻灭,也因这些老照片而激活,得以让老知青们今天尚能看到那个时代里的自己,与曾经的自己对话,与共同的岁月重逢。</h1><div><br></div> <h1><p><br></p></h1><h3> 本篇歌曲《柴达木之恋》由青海兵团战友王沛东作词,王金令作曲,由青海兵团战友合唱团演唱,王沛东领唱。</h3><p><br></p><h1> (未完待续)</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