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是礼仪之邦,大事小情都有规矩,比如,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其他人的只能叫“坟”或“墓”。</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来,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曲阜孔子的墓被称为“孔林”,另一个是洛阳关羽的墓被称为“关林”,这是中国人对一文一武两圣人的格外尊崇。</p><p class="ql-block">到了1916年,第三个以“林”称墓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又一度复辟帝制、作了83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p><p class="ql-block">“袁林”兴建于1916年,1918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袁是河南周口项城人,因与同父异母的兄长不睦,故不以项城为家。又因在罢官期间,曾蛰居于安阳洹上村,后东山再起,直达人生巅峰,遂选此地为百年后的归葬福地。</span></p><p class="ql-block">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遵其“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愿,在河南安阳洹上村,耗资75万大洋为他修筑了一座宏伟墓园。</p><p class="ql-block">墓园建好了,如何命名成了一个棘手难题,称象征帝王的“陵”显然不合潮流,称“墓”又难以彰显身份,袁的老友徐世昌灵机一动,提出以“林”为名。</p><p class="ql-block">“袁林”,既具皇陵之实,又避帝名之嫌,可谓神来之笔,堪称近代政治修辞学的经典案例,一字之差,就消解了帝制与共和的尖锐对立。</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的功过是非,各有评说,有人骂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肯定他对中国近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称其为“清末民初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以本人的见识,不敢妄议袁世凯的历史定位,只是作为普通游客游览一下景区“袁林”,简单记录一下这位风云人物的归葬之处。</p> <p class="ql-block">“袁林”位于安阳市北关区的洹水北岸,占地138亩,整体布局仿明清帝陵,但规模略小。</p><p class="ql-block">袁世凯早在清末小站练兵时就买下这里的二百多亩地,也就是说陵寝其实是建在自家土地上的。</p> <p class="ql-block">袁林主要建筑以神道为中轴,包括照壁、石桥、牌楼、石像生、碑亭、景仁堂、墓台等。</p><p class="ql-block">风格上不仅承袭了我国传统建筑规制,还采用了诸多西洋元素,成为近代首座中西合璧陵墓,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为孤例独创。</p> <p class="ql-block">最南端是一面硕大的砖雕照壁。</p><p class="ql-block">照壁条石为基,青砖主体,覆绿色琉璃瓦,主墙翼墙连砌,呈“八”字形,通长66.8米,为陵寝史上最大照壁,也是全国现存照壁中最大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照壁的砖雕装饰别具一格,并不是常见的各种龙,而是一组复杂图案,在别处还真的难得一见。</p><p class="ql-block">这种图案称为“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龙、凤、黼、黻…等形象,代表着世上所有的美德,也是帝王服饰上经常使用的十二种纹饰。</p> <p class="ql-block">照壁后是一片开阔广场,中间神道笔直,两旁绿树夹映,看起来广阔又深远。</p><p class="ql-block">与那些著名的陵寝景点相比,袁林显得异常低调,空旷寂静,游客寥寥。</p> <p class="ql-block">可能隐喻通往神圣或强化仪式感,陵墓神道上大都建有石桥,袁林也有两道桥。</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单孔石桥名为“糙石桥”,其特点是两侧栏板为砖砌水泥抹面,古朴而厚重。</p><p class="ql-block">看见水泥桥栏,大家肯定会认为这一定是被维修过,而且修得还很马虎。其实原桥就是这样,这在当时可是属于最时尚的设计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桥也是玉带状的单孔石桥,叫“青白石桥”,劵洞及桥身由白石砌筑,桥上青石镂空桥栏雕刻精美,端庄优雅,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桥下河渠称为御路沟,曾引洹河水环绕袁林四周,不过现在已经干涸。</p> <p class="ql-block">青石桥桥面宽度近10米,宽阔敞亮,桥拱高度极具设计感,起到极好的缓冲和过度作用。</p><p class="ql-block">没上桥之前,隐约可见牌坊的上部,充满神秘与期待,待到桥上,整个墓区突然展现,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神情为之一振。</p> <p class="ql-block">广场尽头,是一架气势恢弘的大牌坊。</p><p class="ql-block">二级平台上,六根方柱拔地而起,柱间上下额枋联结,构成牌楼的坚实骨架,五间绿色琉璃瓦门楼镶架在额枋之上, 彩绘斗拱承托。方柱出头超于门楼,柱头盘踞六个望天吼,仰面朝天,阔口怒吼。</p> <p class="ql-block">牌坊远观好像是石构,近察才发现原来是钢筋混凝土的。没错!当年建牌坊的材料,就是用日本进口的洋灰(水泥),和德国进口的钢筋。</p><p class="ql-block">这在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有一点粗陋,但在一百多年前,这可比木头石头的造价高多了,这代表着最高级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袁林”的总设计师据说是一位德国人,他大胆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材和工艺。</p><p class="ql-block">1918年,当这座“铁筋洋灰”的高大牌坊一面世,立刻引起全国哗然,都称奇为“惊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又是一个红墙围合的小广场,中间有长达百米的神道,神道两侧汉白玉的望柱、石像生遥遥相对,更添了几分庄严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望柱,是高等级陵墓的显著标志。</p><p class="ql-block">袁林的望柱高5.76米,石雕栏杆围合,柱身下部呈六棱柱状,上部为圆柱体,通体雕刻繁复的纹饰,显得庄重威严而又典雅高贵。</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望柱上的图案迥别于前朝,其柱头雕“嘉禾”图案,六面体上雕刻袁林特有的“十二章纹”。与照壁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所有纹样集合在一起</span>不同,这里把十二种图形分散开,在祥云间逐个雕刻,逐个展示。</p><p class="ql-block">“十二章纹”古已有之,甚至可以上推至“三皇五帝”时代,但在墓葬中特意展示袁林是独一份。</p> <p class="ql-block">望柱以后是5对石像生。</p><p class="ql-block">石马、石虎、石狮、武将和文官,俩俩相对,分立神道两旁。</p> <p class="ql-block">先看一下狮子、老虎和马,无论数量上还是体量上,都要比历代皇陵逊色不少,其形态上更是感觉威猛不足,蠢萌有余。</p><p class="ql-block">这些呆萌的石像生,是否有着“威而不猛”的象征呢?都说民国初年,是一个百家争鸣,大师辈出的时代,是否与此社会氛围有关呢?</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文武翁仲最有特色。</p><p class="ql-block">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古典大礼服,纹饰华美,衣带当风,拱手肃立,神态恭谨,大有五百年前大明朝的风范。</p><p class="ql-block">而武将头顶红缨高帽,身着笔挺军服,勋章琳琅,军刀在握,神态威武,气宇轩昂,活脱一个趾高气昂的北洋军官。</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文是武,其形象都是头大腿短,矮胖粗壮,圆鼓轮墩,看起来有点可笑,让人怀疑是否直接拷贝了袁某本人。</p><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造型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充分体现出民国初年的礼仪风貌。</p> <p class="ql-block">神道北端是一座红墙绿瓦的方形碑亭。</p><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袁林中心,门开四面,阶高五级,为陵寝重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安卧一尊20多吨的石雕赑屃,背上驮着一通高达5.5米的汉白玉石碑,碑额蟠龙缠绕,翱翔云中,彰显出墓主人非比寻常的身份。碑面很简洁,只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沉稳苍劲的端楷大字,即没有落款也没有时间。</p><p class="ql-block">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出自于袁的一生挚友徐世昌之手笔。徐世昌在袁离世时任国务卿,袁林落成时已继任民国大总统了。</p> <p class="ql-block">一般帝王陵前的这块碑也叫“神功圣德碑”,用来记述墓主生前的丰功伟绩,而袁林这块碑的背面,却空无一字。</p><p class="ql-block">袁世凯可是两千多年来,第一位由民众用选票选出来的国家元首,然而他却效仿武则天,立下“无字碑”,将功过是非留予后人评判。</p> <p class="ql-block">穿过碑亭,便来到堂院前。</p><p class="ql-block">堂院大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面阔三间,三间都是门,所以叫“三进门”。</p><p class="ql-block">大门的镀金龙辅首,显示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横七、竖七排列的门钉,以及绿色琉璃瓦,又表明墓主人比帝王级别要稍逊一筹。</p> <p class="ql-block">堂院是一处大型四合院,由大门、主殿和东西配殿围合而成,是当年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院子中心原有一个漂亮的铜鼎炉,解放前丢失,现在已经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p><p class="ql-block">东西配殿原是存放仪仗和供人休息的地方,如今放置一些桌椅、茶几等,整个墓园现在正努力试图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堂院北端为正殿,单檐悬山顶的景仁堂。</p><p class="ql-block">景仁堂座落在一米多高的石台基之上,东西面阔七间,南北进深三间,垂脊飞檐,檐下斗拱以及内檀天花藻井均饰以彩绘,建筑风格和明清皇陵相仿,但规格略低,规模略小,其名字叫“堂”而不称“殿”,也属自我降格。</p> <p class="ql-block">景仁堂是袁林的主祀场所,堂内供奉袁世凯的灵位及其所遗的衣冠剑带,北洋时期,每年都有高官到此主持祭祀。</p> <p class="ql-block">穿过堂院,即达袁林的最后,袁氏墓庐。</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景象与前面截然不同,极具穿越感。景仁堂之前,即使使用了一些新材料,依然是中国传统墓葬形制,而墓庐这里则是地道的欧风美韵。</p> <p class="ql-block">整个墓台逐层抬高,共升三级。</p><p class="ql-block">第一级的正中建有西式铁门,为古罗马廊柱式,一大二小三门相连,中间高两边低,呈“山”字形,所以也叫“山字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门的位置相当于传统帝陵的琉璃门。</span>门扇以浑铁精制而成,镶嵌在柱廊式门柱的双柱之间,典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大铁门,当年是从德国定制,万里迢迢运回国内。</p><p class="ql-block">其上半部为铁栅栏,竖栅上镶嵌放大版八角铁质勋章一枚,中间图案仍然是“十二章纹”。</p><p class="ql-block">因为袁林多处使用十二章纹,有人批评说这是袁世凯帝王野心的彰显,其实不然。</p><p class="ql-block">可能许多人不知,“十二章纹”曾是中华民国的第一款国徽,曾在华夏大地使用了16年,是民国的徽记,共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冷知识,这款国徽还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民国大师,鲁迅先生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铁门下部为铸铁裙板,显得厚重结实。裙板中间图案亦为西式风格的圣叶,四周为变形波浪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西洋风格大铁门为墓门,在古墓中空前绝后,这是把西方建筑形式运用到古典墓园中的唯一范例。</span></p> <p class="ql-block">铁门后是五供石案。</p><p class="ql-block">满饰雕花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案上放置五供一堂,中为香炉,两侧依次是烛台和花瓶。五供纹饰精美,造型保持袁林一贯的矮胖敦实风格,是袁林建筑中最精美的一组石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级高台为宝城,前面接台阶为平直方沿,后面随墓庐呈半圆。</p><p class="ql-block">周围一圈石栏柱,柱间安装铸铁栅栏,栅栏中间各镶嵌铸铁十二章纹勋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第三级为圆形墓庐,高约8米,周长约60米。</p><p class="ql-block">墓庐外围石墙分上下两层,呈内收阶梯状,围墙之内是隆起的圆丘状封土,绿草如茵的封土和青白色的石墙相搭,清静素雅又不失尊贵大气。</p><p class="ql-block">一二层之间内收的墙椽上,安置12尊石狮,写实造型,趴卧在须弥座上,鬃毛飘飘,目视前方。</p> <p class="ql-block">在墓庐石墙第二层正中的一块墙石上,镌刻金字“中华民国五年八月兴修 越二年六月望告成”。也就是说,袁林是袁世凯死后两个月开始施工,耗时两年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据说墓庐是仿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的濒河庐墓而建,与中国传统墓葬不同,墓室没有深埋地下,而是平地起基,高筑墓庐,再建墓室。墓室分为左右两个,安葬着袁世凯和他的原配夫人于氏。</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堵石墙里面还浇筑有一米厚的钢筋水泥墙,十分坚固,百多年来墓主人从未被打扰。</p> <p class="ql-block">其实,再坚固的墙也抵挡不住人的冲动,袁林能躲过数次政治风暴,保存至今,还多亏了伟人的特殊关照。</p><p class="ql-block">1952年,伟人曾特意去过一次袁林,当地领导说这个坏家伙不应占着这么多土地,想平掉袁林种庄稼。伟人听后却没有同意,而是说:“不要平嘛,要把它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嘛”!</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不会料到,用心挑选的归宿地,精心打造的第三“林”,最终成了历史教育的反面教材。</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已过百年,这座埋葬着一代枭雄的墓园,始终都在讲述着一个真理:顺应潮流者生,逆天而行者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