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二人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二人行(河南)50495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古代石刻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尤其是维妙维肖的佛国众相,留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显示了古代艺术家鬼斧神工的技艺和超凡的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河南博物院的人大概率都知道,在主展馆一楼的西侧15展厅,有一个常设展览,即“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该展览系统介绍中原大地古代石刻艺术的四种表现形式:汉代画像石刻、陵墓石雕、佛教造像和墓志,展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北魏迁都洛阳后,开窟造像之风盛行。北魏晚期的造像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和审美观点,造像呈现“秀骨清像”式“中原风格”。东魏至北齐的造像技法更加成熟,人物造型比例得当,情态表现开始趋向世俗化。唐代造像显得雍容壮阔、庄严深沉。宋以后的造像,注重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细腻刻画,呈现出完全世俗化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南古代陵墓石雕多为古代帝王贵族墓前之仪仗,以石辟邪、石羊、石马、石狮、石天禄、石翁仲以及神道柱等为主,庄严肃穆,威武雄壮,时代自东汉至明清历代皆有。在艺术风格上,唐以前大刀阔斧,线条刚劲有力,气势粗犷而浪漫;宋以后作品细腻典雅,注重写实而内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资料介绍,汉代画像石刻,多为石阙、石室和陵墓上的装饰性建筑构件。汉代人以石作纸,以刀代笔,采用多种雕刻技法,刻出寓意深远、包罗万象的历史画卷。河南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南阳、商丘、郑州、许昌和浚县等地,画像内容不同,艺术风格各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原古代石刻从两汉的画像石、石兽,到北魏的佛教造像、碑刻,再到唐宋的陵墓神道石刻、碑志,直至明清的建筑石刻,序列清晰,脉络完整,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社会史、宗教史的实物宝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原古代石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石质史书”,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服饰、建筑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原大地,古代石刻艺术品浩如烟海,或圆雕,或浮雕,或刻文记事,或塑造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收集在博物院进行展陈的只是中原大地石刻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而在中原大地的野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古代石刻,它们面临着自然风化、环境污染、人为损坏等威胁,需要全社会强化认识,加强保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