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科学界前辈,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陈姓)

陈氏后裔宗亲网

<p class="ql-block">  陈华癸(1914年1月14日—2002年11月19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昆山。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微生物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主任、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陈华癸院士是我国农业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首次发现紫云英根瘤菌与紫云英的共生固氮属于独立“互接种族”,提出“华癸根瘤菌”概念(国际上以他名字命名),并分离出纯培养菌株。首次揭示水稻田中厌氧性硝化作用及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种类,修正了传统的好氧硝化理论,为水稻土肥力研究奠定基础。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创始人之一,他推动该校土壤及农业化学系建设,并担任首任系主任,培养了范云六、陈文新等院士及一批农业科技人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焕镛(1890年7月12日—1971年1月18日),出生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香港</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籍贯</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广东新会</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植物学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科学院学部</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员、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焕镛院士是我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山大学</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植物标本室</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创办中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木兰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樟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壳斗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绣球花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苦苣苔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桦木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胡桃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了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钟观光</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而命名的木兰科</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孑遗植物</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观光木属</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和裸子植物“</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银杉属</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植物志</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家镛</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出生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四川省</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金堂县。湿法冶金学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化学工程</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员、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家镛院士是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1956年回国后,他主导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并领导湿法冶金研究室,开创了我国湿法冶金研究的新领域。针对云南东川铜矿尾矿回收难题,他提出“氨浸法”工艺,成功实现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转化,显著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他研制出 镍包铝、钴包</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碳化钨</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等复合金属粉体材料,解决了飞机</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发动机</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耐高温及可磨耗密封问题,相关技术应用于国防工业。他还提出“清洁生产”理念,强调湿法冶金中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渣合理处置,减少污染排放,相关技术成果具有显著经济效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建功</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字业成,</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浙江绍兴</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复旦大学</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杭州大学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建功院士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微分方程</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他因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函数论学派(陈苏学派),享有国际声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鉴远(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出生于江苏淮安。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生前是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陈鉴远院士20世纪50年代主持设计建成中国急需的磷肥工厂,是我国磷肥工业开拓者之一。自1958年起参与国防化工新材料研发,创立科学有效的技术开发程序,成功开发水电解交换法、双温交换法等四种重水生产技术,并设计建成多套重水、液氢、偏二甲肼等装置,为国防“两弹”工程提供关键材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俊武</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7年3月17日—2024年5月1日),出生于北京,籍贯</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福建长乐</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石油化工集团</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俊武院士是我国</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催化</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套年产120万吨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建成),开创中国炼油技术新纪元,结束我国依赖进口技术的历史,该装置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晚年指导完成的DMTO技术,形成了我国在煤制</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烯烃</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领域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形成独立的新兴产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景润</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系</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景润院士是我国解析数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66年5月,他在 《</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科学通报</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发表研究成果,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质数</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与不超过两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1+2</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推动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哥德巴赫猜想</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尽管该</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定理</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未完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但至今仍是最接近终极证明的数学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梦熊</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17年10月12日—2012年12月28日),出生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江苏省</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南京市,祖籍浙江上虞。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九三学社</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社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地质调查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高级咨询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梦熊院士主导完成近30年的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制定编图方法与规范,首次编制1:300万中国水文地质图,建立我国首个按自然单元编制的小</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比例尺</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图系(如黄淮海平原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松辽平原</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水文地质图)。提出“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新概念,创立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首次运用迭置法反映多层含水层三维特征,该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创办我国首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推动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普查中的应用,并编制 《北方典型水文地质遥感图像集》 ,促进遥感水文地质学科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201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慈利。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顾问、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陈能宽院士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和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解决了核弹头小型化、爆轰波聚焦元件等关键技术难题。他主导的“内爆法”技术为原子弹起爆元件研发奠定基础,并参与制定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方案,确保了核试验的成功。他在金属物理领域开创性研究解决了位错理论争议,推动了我国激光技术发展,为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庆宣(1916年4月4日—2005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北黄陂。地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庆宣院士长期致力于地质力学理论研究和学科构建,提出“地壳运动能量转换理论”,系统阐述地壳运动的能量积累与释放机制,为地质力学理论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在李四光指导下完成国内首次扭裂隙实验研究,揭示了扭裂隙排列方位与受力方向的关系。系统研究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主导完成《全球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科研项目,推动地质力学理论在重大工程选址及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参与邢台地震(1966年)、唐山地震(1976年)的抗震救灾及地应力监测,编写地震地质调查报告,为地震研究提供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庆云(1929年1月25日-2023年3月2日),出生于湖南沅江,籍贯湖南湘乡。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陈庆云院士作为我国第一位科班出身的有机氟化学研究者,他在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期间系统研究六氟丙酮等化合物,开创全氟酮化学领域。针对电镀行业铬雾污染问题,研制出新型抑制剂F-53,被全国千余家电镀厂采用,显著提升环保效益。系统研究全氟磺酸化学,提出二氟卡宾化学理论,合成氟磺酰基二氟乙酸甲酯(“陈试剂”),广泛应用于三氟甲基化反应。他还将单电子转移反应引入氟化学研究,推动氟化学理论基础发展。</p> <p class="ql-block">  陈荣悌(1919年11月7日—2001年11月15日),重庆市垫江县人。中国配位化学家和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及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荣悌院士主要从事化学热力学和络合物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0年代末提出配位化学中的直线自由能和直线焓关系的定量关系式,该理论被国际化学界广泛认可,并应用于工业催化剂选择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他通过实验验证了配位化学中的线性热力学函数关系,进一步拓展了理论应用范围。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自编讲义开设化学热力学课程,并筹建实验室,培养硕士生30余人、博士生20余人,晚年仍指导博士生毕业论文。</p> <p class="ql-block">  陈茹玉(1919年9月24日-2012年3月11日),福建省闽侯县人。有机合成化学家、合成农药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茹玉院士是我国有机磷化学与农药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主持研制了除草剂1号、燕麦敌2号、矮健素等农药品种,有效缓解了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农药的局面,为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农药化学研究,推动了中国有机农药工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陈世骧(1905年11月5日—1988年1月25日),浙江嘉兴人。九三学社社员,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p><p class="ql-block"> 陈世骧院士主要从事昆虫分类学、进化生物学研究,并参与我国现代昆虫学的奠基工作。提出“又变又不变”的进化理论,强调物种形成过程中遗传特征既稳定又随环境变化的特性,成为生物分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他将叶甲总科原三科分类修订为六科系统,该体系被国际学术界采用。他发现昆虫新种700余种,新属60余属,涉及鞘翅目、双翅目等多个类别。他还参与了抗美援朝期间美军细菌战调查,组织昆虫鉴定工作,为揭露美国细菌战提供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述彭</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20年2月28日—2008年11月25日),江西萍乡人。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地学</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曾任</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究员、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述彭院士是我国现代地图学、遥感技术及地球信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后续的北斗导航、高分遥感等工程奠定基础。他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地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并建立我国首个遥感应用实验室。</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  陈慰峰</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5年11月22日—2009年1月26日),上海人,原籍</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江苏盐城</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中国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开拓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慰峰院士主要从事胸腺内T淋巴细胞分化研究,他系统揭示了胸腺髓质型胸腺细胞的功能发育程序,该研究对理解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具有重要意义。在肿瘤免疫研究中,他</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克隆</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鉴定出肿瘤-睾丸抗原及肿瘤特异抗原编码基因,证明</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肝癌</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患者对肿瘤抗原有免疫应答,相关成果为肿瘤</span><span style="color:rgb(0, 98, 204);">疫苗</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文贵(1902年8月1日—1974年6月15日),今重庆市永川区人。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四川医学院教授、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陈文贵院士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筹建中央卫生部防疫司,推动国内防疫体系建设。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细菌血清病理学,30年代中期致力于鼠疫防治研究,曾深入鼠疫流行地区实地考察。1940年,他在湖南常德调查鼠疫时,通过解剖实验确认疫情由日军空投的鼠疫杆菌引起,首次揭露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  陈文新(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湖南省浏阳县人。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文新院士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创建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保藏近2万株根瘤菌菌株,确立了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及数据处理程序。她发现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多样性,提出打破传统“寄主专一性”观念的新见解,推动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以提高产量。</p> <p class="ql-block">  陈希孺(1934年2月11日—2005年8月8日),湖南省望城县人。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希孺院士是我国线性回归大样本理论的开拓者。系统研究线性统计模型,解决了一般损失函数下M估计的强、弱相合问题,提出正态分布两参数的序贯Minimax估计方法,否定了区间估计存在条件的公开猜测并给出正确解。在U统计量研究中获得非一致收敛速度,该成果被国际学术界引用。在非参数回归、密度估计与判别分析中,定出错判概率的指数界限,提出“data based”型估计的收敛条件,并确定常用估计类的最佳收敛速度。</p> <p class="ql-block">  陈新民(1912年11月18日-1992年12月23日),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祖籍安徽省望江县。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新民院士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研究,尤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其论文《熔铁中的铬—氧平衡》首次实验证明:熔铁内铬含量增加会降低氧的活度,这一发现为理解金属冶炼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1952年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担任首任院长。创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推动我国有色冶金教育体系建立。主导开设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等课程,形成“理工渗透、兼收并蓄”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星弼(1931年1月28日-2019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浦江。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生前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星弼院士是国际半导体界著名的微电子学家,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他提出的超结结构打破了传统功率器件的硅极限,解决了降低导通电阻与提高耐压之间的矛盾,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他在三维电场分析、耐压层结构设计等领域作出系列理论突破,提出两类纵向导电的器件新耐压结构,首次解析终端技术的物理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2017年7月4日),安徽省滁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陈学俊院士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1952年主持创建我国首个锅炉专业,并开设全部课程,培养出我国首批锅炉专业毕业生,其教学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开展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研究,提出下降流动截面含汽率理论,推动超临界压力机组技术研发,主持建立国内首个超临界压力试验台。参与我国首台12.5万千瓦及30万千瓦直流锅炉设计,解决上海南市电厂直流锅炉脉动问题;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提出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初参数选择方案。</p> <p class="ql-block">  陈耀祖(1927年3月2日—2000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耀祖院士是我国有机和分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分析化学领域,他创立了反应质谱立体化学分析法,开辟了质谱分析新途径,为测定有机分子的绝对构型、差向异构等提供快速超微量手段。在天然药物结构分析中,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化学反应,测定了43种青藏高原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出77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结构。此外,他建立了抗癌物自旋标记分析法和内蒸–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p> <p class="ql-block">  陈永龄(1910年11月8日—2004年8月15日),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天文、大地测量专家,教育家,原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曾任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永龄院士是我国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提出我国大地控制网布设理论,参与制定我国地心坐标系统,并在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测量中作出重要贡献。主编或参与编写《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实用天文学》等测绘领域经典教材,其中《大地测量学》是我国首部系统阐述该领域基础理论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陈桢(1894年2月8日—1957年11月15日),出生于江苏邗江。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p><p class="ql-block"> 陈桢院士是我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他以金鱼为实验材料,系统研究遗传与变异,首次证明鱼类存在孟德尔式遗传规律。1954年发表的《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提出:金鱼品种形成是基因突变、环境变化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起在多所高校开设遗传学课程,编著的《生物学》教科书修订150余次,成为生物学教育经典教材,影响数代学生,推动生物学基础教育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中伟(1929年1月1日-2004年3月23日),浙江宁波人。骨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骨科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陈中伟院士是我国现代显微外科和断肢再植领域的开拓者,被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1963年1月他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前臂完全性断肢再植手术,将断指再植成功率从50%提升至90%。其团队首创“断手再植和断指再植”等六项新技术,成为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断肢再植手术奠基人。他还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解决了血管吻合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显微外科成为独立学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宗基(1922年9月15日—1991年9月25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原籍福建安溪。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流变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陈宗基院士长期从事土力学、岩石力学、岩土流变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首次提出土流变学理论体系,包括“陈氏固结流变理论”“粘土卡片结构模型”“陈氏屈服值”等核心概念,相关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提出“岩石流变、松弛、扩容”理论,并应用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重大项目。主导研制800吨高温高压伺服三轴流变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于地质材料实验研究。创建国际一流的土流变学、岩石流变学实验室,开发40余种专业仪器设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