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

中华王

<p class="ql-block">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这是毛主席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位熟读二十四史、深谙历史规律的伟人,他对历代帝王的点评,既跳出了传统史观的窠臼,又藏着穿透千年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从商纣王到朱元璋,从“暴君”到“明主”,毛主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剖开帝王的面具,还原他们的功过是非。</p><p class="ql-block">🌹一、被误解的“暴君”:纣王、秦始皇的真实面目</p><p class="ql-block">提起商纣王,许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的残暴形象。但毛主席却直言:“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帝辛(纣王)继位后,重视农耕,国力强盛;他征讨东夷,把商朝势力扩展到东南沿海,奠定了中原与江淮的统一基础。毛主席分析他的失败:“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打败东夷后,大量俘虏无法消化,反成负担;加上晚年穷奢极欲,才让周武王乘虚而入。这让我想起《左传》里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不是纣王无能,而是扩张太快、根基未稳。毛主席的点评,撕开了“暴君标签”的偏见,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再看秦始皇,传统史观里他是“专制暴君”,毛主席却称他“厚今薄古的专家”。他说:“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设郡县,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根基;毛主席更直言:“百代都行秦政法”——从中央集权到法律制度,秦朝的框架影响了后世两千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主席并非为“焚书坑儒”辩护,而是强调:评价帝王不能只看道德标签,更要看他对历史的推动。</p><p class="ql-block">🌹二、“老粗”与“政治家”:刘邦、刘秀的治国密码</p><p class="ql-block">“老粗出人物。”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颠覆了“帝王需文雅”的刻板印象。</p><p class="ql-block">刘邦出身平民,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汉朝。毛主席总结了两个关键:一是“决策对头”——听张良、刘敬的建议,定都长安而非洛阳;二是“用人得当”——韩信要封“假齐王”,他立刻改口“真齐王”;萧何劝他防备项羽,他言听计从。对比项羽,毛主席直言:“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项羽勇猛无敌,却刚愎自用:鸿门宴放走刘邦,鸿沟协定轻易撕毁,最终败在“不会用人、不懂纳谏”。(拙文困死聪明人的布里丹魔咒:项羽的两场豪赌,照出千年人性死穴)刘邦的“老粗”本质,恰恰是他的优势——不纠结于虚名,只抓关键;而项羽的“贵族气质”,反成了致命弱点。再看汉光武帝刘秀,毛主席称他“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本是太学生,却能“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在家读书时安分守己,起兵后横扫群雄,建立东汉。毛主席特别提到:“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却打破了这个定律。从刘邦到刘秀,毛主席看到了“务实”的力量——治国不是比谁更文雅,而是比谁能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三、“雄才”与“昏聩”:帝王成败的关键在哪?汉武帝刘彻,在毛主席眼中是“雄才大略”的代表。他北击匈奴、开拓西域、独尊儒术,把汉朝推向鼎盛;晚年虽因穷兵黩武引发“巫蛊之祸”,却能下罪己诏反思,毛主席评价:“不失为鼎盛之世。”而汉元帝刘奭,毛主席则摇头:“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沉迷享乐,放纵外戚宦官,西汉从此由盛转衰。一个“雄才”,一个“昏聩”,差距就在“是否勤政、能否纳谏”。曹操被后世称为“奸雄”,毛主席却看到他的治世之才:“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他更直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南唐后主李煜,毛主席的评价很直接:“不抓政治,终于亡国。”这位“千古词帝”,艺术才华冠绝古今,却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毛主席感叹:“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陈叔宝(陈后主)、李煜都是例子。”这些对比,揭示了帝王成败的核心:有能力、能务实、愿纳谏者兴;沉迷享乐、刚愎自用、脱离实际者亡。</p><p class="ql-block">🌹四、历史的镜鉴:毛主席点评的深层启示毛主席对历代帝王的点评,表面是“论史”,实则是“论今”。他用历史人物的得失,为后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反对标签化:纣王不是“暴君模板”,秦始皇不是“专制符号”,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务实精神:刘邦、刘秀的“老粗”出身,恰恰让他们更懂民生疾苦、更重实际效果;警惕个人膨胀:项羽的“不肯过江东”、李煜的“醉心文艺”,本质都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重视制度与民心:秦始皇的“郡县制”、隋文帝的“科举制”,因顺应历史潮流而被沿用;而汉元帝的“放纵外戚”、陈后主的“荒淫无度”,则因失去民心而亡国。</p><p class="ql-block">🌹结语:历史的智慧,永远在“鉴往知来”毛主席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对历代帝王的点评,不是为了“翻案”或“批判”,而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当我们读史时,不妨多想想毛主席的话:历史人物的功过,不在别人的嘴里,而在他们做的事里;历史的智慧,不在故纸堆里,而在我们对现实的思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