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楚狂接舆以歌声劝喻孔子要优先自保,充分揭示出孔子身处危局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积极入世、寻求政治理想而不得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篇之五楚国的狂人接舆,走过孔子的车子,一边唱着歌。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你的德行会这样衰微?过去的已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做官的人实在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跟他说上话。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围困,没有粮食吃。幸亏子贡突围出去,请楚国出兵解围。孔子到楚国后,楚昭王亲自出来迎接,准备给他七百里的封邑,但遭到昭王的哥哥楚国重臣子西的反对,楚昭王听后就打消了任用孔子的想法。孔子失望地离开楚国,在路上遇到了楚国狂人接舆。这一年,是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楚国的狂人接舆,走过孔子的车子,一边唱着歌。“楚狂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姓名不为人知。“狂”,佯装狂人,实为激进、偏激,而又洁身自守的隐者。“歌而过孔子”,孔子乘车在路上,接舆唱歌经过孔子的车旁。“歌”,唱。“过”,走过,经过。另有观点认为,他是唱歌经过孔子的门前,那么还应该有“之门”两个字。《论语》中记录隐士的言行,都是根据他们的行为或所做的事来命名的。比如,看守城门的被称为晨门,柱着拐杖的被称为杖人,在渡口边的人被称为“沮”、“溺”。以此类推,因为他接孔子的车而唱歌,所以称他为“接舆”,“舆”,车。这个名字既不是他的真名,也不是他的字。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有名有姓,说是姓陆名通,字接舆。还有人说他是接氏,名舆。这些说法似不可信。春秋末期,周朝已经走向衰落,这时贤人都隐居起来。接舆可能就是装疯避世的人,关于这个人,流传有很多故事。据说当年楚王曾派使者给他送去一百镒黄金,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接舆笑着不答应,然后和他的妻子一起隐居起来,连姓名也改掉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有说他用漆涂在身上,弄得像个麻风病患者,披散头发假装疯狂。还有说他剪掉自己的头发,变成了光头。用漆涂身和剃光头都是疯子的行为。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接舆口中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你的德行会这样衰微?“何”,为什么。“德”,德行,人品。“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必译出。“衰”,衰落,衰微。古代传说中,凤凰是神瑞之鸟,能够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该隐藏。天下有道的圣君时代,凤凰就会出现;天下无道,凤凰就隐藏起来。所以凤凰是非常稀有的吉祥物,被用来比喻志行高洁的人。接舆把孔子比作凤凰,是明褒暗贬,讥讽他。现在是什么世道啊,你不能像凤凰一样隐藏起来,还到处游说诸侯,寻求机会,却没有遇到圣君,就像凤凰在不合适的时候出现一样。你的德行怎么这么差劲,不知道自重呢!“何德之衰”意思是说孔子身处乱世却仍积极寻求从政,是“德衰”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把握,还可以努力追求。“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犹可追”,还可以赶得上,来得及。意思是说,出来做官还是隐退,要看时机是否合适。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现在出来做官已经不合适,但今后的事情还可以重新考虑,现在还来得及,还可以重新规划未来,你还是赶快隐退而去。“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做官的人实在很危险啊。“已”,停止。“而”,语气助词。“已而已而”,罢了,算了。表示世道已经非常混乱,无法再治理了。重复说两遍,是因为感伤太深了。“从政者”,从政做官的人。“殆”,危险。最后的“而”字,是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接舆警告孔子,现在世道简直是不可救药,事不可为,政治环境也很险恶,从政做官的人没有德行,都处于危险的状态,不仅不能建立功业,还可能招来祸患,处境危险难以保全。现在到了必须隐退的时候,趁着这个机会,可以停止了,隐退而去吧。你如果再不停止,这样做,怎么能说是明智呢?楚狂接舆以歌声劝喻孔子要优先自保,这充分揭示出孔子身处危局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积极入世、寻求政治理想而不得的困境。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跟他说上话。“下”,下车。“趋”,快走,疾行。“辟”通“避”,躲避。“趋而避之”,楚狂接舆急忙走掉避开孔子,不想听到孔子的辩解。</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孔子在车上,听到他的歌,知道他是一个贤人,一个隐者,所以下车来,想和他谈谈,讲明君臣之间的大义,以及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中,如何做到随机应变。但楚狂接舆却自以为是,不想听,也不肯和孔子交谈,反而快步走开,躲避起来,没给孔子交谈的机会,孔子最终没能和他说上话。</p><p class="ql-block">古时那些避开世俗隐居的人,被认为是有高尚风范的,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因为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这些人也自认为逃避现实是高尚的,却不认为匡救时弊是紧急的事情,这说明隐士的思想倾向都是比较偏激的。其实像楚狂接舆那样的隐士,也并不能真正一去不返,忘记人世间。楚狂接舆是尊重孔子但追求不同的人。他装疯唱歌,讥讽孔子,是想要感动孔子,告诉他天下无道,不如归隐。劝他从现在开始,可以停止追求,避开乱世隐居起来,不必再为世事而焦虑不安。他批评孔子,并不是说孔子像世俗那样,追求荣华富贵,而是认为世道不可为,孔子却四处奔波,不辞劳碌,不能保全自己远离危险,因而为孔子感到惋惜。但是孔子并不认同这种做法,认为违背了长幼之间的礼节和君臣之间的道义。孔子始终坚持不愿逃避现实的态度。孔子的想法是,天下没有不可为的时候。他敬畏天命,也悲悯天下百姓,有不忍心舍弃而去的仁爱情怀。孔子心怀救人于困厄危难之中的抱负,同时感到自己肩负着不能逃避的历史责任。因此周游列国,寻找机会,虽然没能遇到能够委以重任的明君,但他的心,仍然一日也不能忘记天下。孔子也知道“道之不行”(《微子篇》),自己的思想可能无法实现,但他仍然努力坚持,还是要尽力而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篇》)。孔子和楚狂接舆这种避世隐居的人志向不同,思想和行为也不同,因而无法共同合作。但孔子始终关注这些人,想和他们交流,希望开阔他们的心胸,坚定他们的意志,这也是孔子仁爱之心的体现。本章有两个成语: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接舆歌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原创,乐道也回到春秋读论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