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路上 兰香致远

曲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p class="ql-block">  “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3年2月,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教育对口支援的伟大号召,曲阳二中党员教师李兰兰放弃了家乡优越的工作条件,肩负党的希冀,怀揣为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来到了3000公里之外的天山南麓,开都北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中学。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以热烈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祖国边陲之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援疆干部出征</b></p> <p class="ql-block">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经过60多年的开垦建设,这里已经初步建成了水草丰美、绿洲沃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蕴含厚重历史文化的“塞外江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中学,成立于1969年,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南镇,迄今已有56年的光辉建校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中学</b></p> <p class="ql-block">  二师二十七团中学传承了古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文化,弘扬了屯垦戍边的红色兵团精神。初进校园,李兰兰用心感受着文化底蕴在这里的碰撞融合,细心体会着老一辈团场建设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崇高品格。出发前的信念在李兰兰胸中更加坚定,“我也要在这片土地上,努力耕耘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校园里的红色文化</b></p> 以理论充电铸牢思想压舱石 <p class="ql-block">  新疆是祖国的西大门,新疆当地特殊的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以及发展历史等关系到祖国的安定团结、经济繁荣。援疆老师作为肩负边疆教育使命的骨干力量,李兰兰谨记初心,到服务学校以后,继续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定一名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这不仅是责任坚守,更是扎根边疆、服务教育的思想根基。</p> <p class="ql-block">  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借助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是李兰兰最喜欢的方式。在学校党组织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中,李兰兰积极与本地教师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将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育人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融入“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案例,在班会课中讲述援疆干部、边疆建设者的先进事迹,让理论学习从“书本”走向“课堂”,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p> <p class="ql-block">  利用课余时间,李兰兰参与了当地社区志愿服务、家访调研等活动,走进群众家庭,了解边疆发展变化,加深了对“富民兴疆”“教育惠民”政策的理解,理论学习更具现实温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走访当地群众和学生</b></p> <p class="ql-block">  每逢重大节日,李兰兰跟随班级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实地感悟屯垦戍边精神、援疆精神,通过历史场景、实物史料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边疆发展历史的认识,将理论学习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参观红色教育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李兰兰写下一篇篇党员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育人案例,记录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形成“学习—实践—总结”的闭环。她深深明白,援疆老师的理论学习,既是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过程,更是用理论武装头脑、引领边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最终要落脚到为新疆培养更多优秀学生的使命上。</p> 数理衔接  提升业务技能 <p class="ql-block">  初到学校,李兰兰就承担了七年级数学教学任务。任教初中物理课是李兰兰的老本行,而数学课还是在刚参加工作时担任过几年。面庞白皙,恬淡如幽兰一样的李兰兰看似文静,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始终保持本心,不怕输、不畏难、敢挑战的韧劲。备课,掌握校情、学情成为李兰兰的第一要务。经过近半个月的摸底,她发现这里的孩子数学学习习惯普遍较弱,不仅由于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还跟学生基础水平低也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李兰兰努力在课堂中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物理老师跨界教数学,李兰兰在备课时兼顾了学科特性与自身优势,既要保证数学知识的准确性,又可结合物理思维辅助教学。</p> <p class="ql-block">  她对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易错点(如公式适用条件、符号规则);按数学逻辑梳理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如从“方程”到“函数”的演变);归纳教材例题和习题,区分基础题、中档题和拓展题,确保例题能覆盖核心知识点。</p> <p class="ql-block">  结合物理优势定位教学切入点,李兰兰常常思考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场景(函数与运动图像、几何与力的分解),搭建“物理-数学”桥梁,设计“物理情境引入”环节,降低了数学抽象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体会数理结合的妙处</b></p> <p class="ql-block">  一次公开课上她这样设计导入环节:“如何用公式描述匀加速运动?”用物理问题引出数学需求,引出一次函数。</p> <p class="ql-block">  上课前李兰兰准备好数学教具——几何画板、函数图像生成软件,结合物理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实现“数物结合”演示。她引导学生将“函数图像”类比为“运动轨迹记录”,用物理模型类比数学概念,用物理实验辅助理解一次函数的意义,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课后,李兰兰老师及时反思“物理情境引入”的效果,并优化下节课的跨学科结合方式,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逐步形成了“数物融合”的教学风格。</p> 兰兰老师:如兰在室 <p class="ql-block">  李兰兰老师的名字里带着“兰”,人也像一株温润的兰。</p> <p class="ql-block">  学生做题卡壳时,她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弯下身指着题目里的关键词,指尖在纸上轻轻点着:“你看这里藏着线索呢,就像解谜题要找密码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悉心讲解</b></p> <p class="ql-block">  她带的班级里,连最害怕理科的女生都开始期待她的课,因为她总能把抽象的定理变成触手可及的温暖 ——用折纸演示几何图形,用跳绳解释波的传播,甚至在春分那天带全班去操场测影子长度,说“这是大自然教我们的三角函数”。</p> <p class="ql-block">  她是那么爱学生,总是亲切地喊每个学生为“娃娃”。班上的学生多为“兵团娃娃”,也有少数“维族娃娃”。有一个维族“女娃娃”,叫阿依古丽(化名),明亮的眼睛跟她的名字一样美丽。阿依古丽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听数学课很吃力,每次上数学课,眼神里都带着迷茫。</p> <p class="ql-block">  “都是我的娃娃,听不懂,咱想办法。”李兰兰老师积极主动地融入阿依古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李兰兰老师和“维族娃娃”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b>沟通家长。</b>通过多次家访,李兰兰了解到阿依古丽的父母因整日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得少,更谈不上能辅导。但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和热情灼烫了李兰兰的心。</p> <p class="ql-block">  <b>校内发力。</b>李兰兰绞尽脑汁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数学卡片,上面不仅有图形数字,还配上了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方程式,她就结合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解释,帮助阿依古丽加深理解。</p> <p class="ql-block">  <b>师生谈心。</b>每天放学后李兰兰都会留下来为阿依古丽辅导功课,陪她聊聊天、做做数学游戏,给她讲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渐渐地,阿依古丽的数学基础扎牢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阶段性测评后,阿依古丽收到了李兰兰老师独特的奖品——厚厚的笔记本和笔。“维族娃娃”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我特别感谢李老师” 。</p> <p class="ql-block">  春去冬来,巴州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在空中肆意地旋转跳跃。校园里寂寥的树木被雪温柔地覆盖,披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银装。李兰兰的工作也因这场焕新的雪进入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李兰兰老师拍摄的校园雪景</b></p> <p class="ql-block">  2023年下半年,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人手不够,需要李兰兰去担任平行班教学工作,她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下来,“需要我的地方,我必须全力以赴”。但是平行班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超出了她的想象,一次小测下来没有一个及格的。怎么办?从头来,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抓,一点点讲,听不懂再讲。晚自习、周末,凡是能利用的时间她都在平行班的教室里讲题解惑;放学铃响后,她常常被学生围着问问题。在学生心里,兰兰老师不像老师,更像带着星光的引路人,她讲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藏在公式和定理里的温柔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放学不下课的师生</b></p> <p class="ql-block">  星光不负赶路人,二十七团中学的孩子们中考数学考得不错。平行班37名学生,31名学生考上了高中,6名学生上了职高。和学生合影时李兰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努力没有白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送学生步入中考</b></p> <p class="ql-block">  2024年下半年,她继续担任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基于上一年的工作教学经验,针对平行班的好多孩子数学基础差的问题,她和搭班老师通力合作,对这些孩子从基础抓起,耐心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强化解题方法训练,针对典型题型的求最值、几何证明辅助线添加,总结通用解题步骤;她总是提前完成课后习题,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计算错误、逻辑断层,准备备用解法或简化思路。教案上标注着学生反馈集中的难点,需要针对性补充相关数学知识;备课本的课后反思栏记录着某某学生的情绪困惑和知识短板,需要特别关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数学课堂</b></p> <p class="ql-block">  她讲课的声音不高,像兰花开时的轻响,却能让喧闹的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总说,兰兰老师总让人觉得安心。就像兰草扎根土壤般的沉稳——在她身边,连学习都变得像等待兰花绽放般,充满了安静的期待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数学中考成绩更上一层楼,李兰兰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一条条致谢的消息真挚而滚烫,一张张耀眼的红色证书让李兰兰心里甜蜜又幸福。</p> 热心服务  奉献青春 <p class="ql-block">  在常规教学任务之外,李兰兰团结同事,友爱学生,积极承担学校其他工作。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遇到困难,她都会主动伸出双手。</p> <p class="ql-block">  她协助班级组长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真正践行全员育人,为班级管理尽绵薄之力。学校老师有困难时,她主动帮助老师值晚自习。同科老师生病不能上课,她主动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一个多月,直到老师来上班。其他年级同科教师外出培训,她还主动承担其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 刚到二十七团中学,学校提供的住房出现困难,李兰兰主动提出住学生宿舍,和学生同吃同住。学校党建工作缺乏记录员,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她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校完成党建的记录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陪学生午餐</b></p> <p class="ql-block">  热爱与忙碌让李兰兰好像从未感到过孤独,她总说“我就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对这样热心的同事,二十七团中学的老师们纷纷夸赞,李兰兰老师就是他们的贴心人!</p> 援疆路上的“家与远方” <p class="ql-block">  常年远离家乡,在地域阻隔、时差差异的现实下,如何维系家庭关系?李兰兰觉得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与双向奔赴的理解。他们的相处之道,藏在“把对方放在心上”的细节里,也藏在“远方的责任”与“身边的牵挂”中。</p> <p class="ql-block">  <b>规律的“云端陪伴”:</b>李兰兰会和家人约定固定的视频时间——比如晚上睡前的20分钟,或是周末全家围坐的“家庭会议”。他们会提前备好话题:给父母讲新疆的星空和戈壁上的胡杨,了解孩子的学业进行指导规划,听爱人说家里的琐事,哪怕只是看着屏幕里家人吃饭的样子,也能让彼此感受到“虽远未离”。</p> <p class="ql-block">  <b>让家人成为“同行者”:</b>援疆的选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家人的理解往往始于充分的沟通。出发前李兰兰和家人坦诚交流援疆的意义——想为教育薄弱地区做些事,也是自我成长的机会。唯一的儿子刚考上大学,爱人有自己的事业,双方父母都很康健,家人的一致支持,成了李兰兰援疆的最大底气。</p> <p class="ql-block">  她和爱人约定“家里大事随时视频商量,小事你做主”。无法陪孩子过生日,就提前录好故事视频,在生日当天发给孩子;不能陪父母体检,就和当地医院的朋友打好招呼,远程帮父母预约;从新疆寄回家的葡萄干、手工头巾,被父母细心收藏;而家人寄来的家乡特产让异乡的房间里飘着“家的味道”, 远隔千里的各自生活有了交集。</p> <p class="ql-block">  对异乡饮食、气候的不适,李兰兰也会和家人倾诉,但不说“负能量”;家人遇到难处时,即使帮不上忙,李兰兰会耐心倾听、出谋划策,让家人知道“我虽然不在身边,但心始终在场”。李兰兰说:“我从不和爱人说‘你辛苦了’,而是说‘谢谢你替我多分担了,等我回去咱们换我来’。”</p> <p class="ql-block">  爱人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地忙活,但一有空就抓紧赶回家,默默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父母在电话里总说“家里都好,别惦记”;2023年9月10日教师节,儿子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的妈妈是去远方播种知识的人”。这些无声的支持,让李兰兰老师把对家人的亏欠,转化为更努力工作的动力——“我要把课教好,才不辜负家人的支持”。他们用“双向奔赴”化解愧疚,把等待变成“共同成长”。</p> 援疆支教  无怨无悔 <p class="ql-block">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自从来到这里,这句话成了李兰兰的座右铭,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她克服重重困难。回顾来疆两年多的工作历程,李兰兰感慨万千,她在援疆日志里写道:援疆,并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情怀与责任的双向奔赴。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这里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接下来的时间,要让更多梦想的种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兰香致远,不悔三年援疆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追梦前行,镌留一世桃李情。</p> <p class="ql-block">撰写:商 静 </p><p class="ql-block">审核:王世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