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记之探秘状元胡同(2025—17)

畊雲(樂遊)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走过泥泞,方知路之艰险,登临高处,才阅风景无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日的一个上午,来探访状元胡同。状元胡同,其实是我在探访潍坊火车站时偶然路过见到的,它位于潍城区,距潍坊火车站不远,地方虽然有点破旧,但在潍坊却大名鼎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自古以来文风昌盛、科甲蝉联,有“东莱首邑、北海名城”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状元胡同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普普通通的小窄胡同,宽不过两米,长不足百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大都是穷苦人家,多以卖苦力为生。然而清代末季竟然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出了两名状元,即光绪二年(1876年)以一甲一名得中状元的曹鸿勋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一甲一名得中状元的王寿彭。两人同住一条胡同且都是穷苦出身,又同是清光绪年间状元,一时在当地传为盛事,时人誉为佳话,因名其巷曰“状元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状元胡同现在的大概位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这条胡同不叫“状元胡同”,它的真名字叫“新巷子”。可惜于1992年旧城改造时拆除,旧迹已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老潍县人的习惯用语中没有“胡同”一词,老潍县人习惯把城区较宽的街巷称为“街”、稍窄些称为“巷”、更窄的称“过道”,这些称呼大多是民间约定成俗,没有严格的界限。这条巷子因为产生两位状元,原来的名字被人们忘记,大家习惯性称“状元胡同”,也就有了“柳树行子党家湾,状元胡同西南关”一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状元曹鸿勋</b></p> <p class="ql-block">曹鸿勋画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巷子的东端就是状元曹鸿勋的家,大约在今天的党家湾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1846-1910年),字竹铭,又字仲铭,号兰生。祖籍潍县。他的祖父名孚中,字木舟,举人出身,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任广东省鹤山县知县,到任后不到半年于八月病殁署中。父亲略通文墨,一生务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虽然出身贫寒,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其未发迹前做过富人家的陪读,为了维持生计还到工地打过短工,但其本人一直奋发图强、好学上进,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曹鸿勋一路也是不断有贵人相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本人书法精进,年纪虽轻已有大成,原来潍县城东南角修了一座文昌阁,其中一幅春联就是由曹鸿勋写就,也就是因为这一付春联被丁忧在家的陈介琪发现其才华,陈介琪与曹鸿勋颇有“伯乐与千里马”之感,于是陈介琪收曹鸿勋为义子,助其进学,而曹鸿勋业不负所望,最终状元及第,成为潍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学习,于同治二年(1863年)在他18岁的时候,县考名列第一。20岁中秀才,23岁补廪,从此他便很幸运地爬到了仕途之路的边缘。在他28岁的时候,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以拔贡赴京考试。当时曹氏家境仍很贫寒,根本无力赴京考试,为此他的义父陈介棋出面为他募捐盘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绪元年(1875年)在曹鸿勋30岁的时候,在顺天府投考恩科,得中109名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联捷进士,以一甲一名及第,中了读书人最终向往的状元,授告翰林院修撰,圆了他读书求官的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中了状元以后,一直在翰林院做修撰工作,没有放官,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34岁的曹鸿勋才被派往湖南省做了一名副考官。在湘期间,他创办了湖南省书院,选优学习,改进了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在培养人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所做所为得到了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徐用仪和协办大学土张之万二人的赏识,并推荐他直入上书房教贝勒载润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绪十四年二月,三年一次之京察举行,曹鸿勋列一等,十五年正月,授五品衔。六月任江西乡试考官。光绪十六年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仍任上书房授读师傅。二十年正月,慈禧六十大寿时,赏曹鸿勋四品官衔。同年又逢京察考试,再列第一名。受慈禧、光绪帝召见。命以四品官衔充任起居注官,随光绪帝出各重大活动,录皇帝言。继任太子东宫詹事府右春坊的右赞善。十一月,充武英殿纂修。二十一年八月,调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任云南永昌知府。永昌地处云南边区,多种民族杂居,难以治理。他到任后,对每起巨案都反复调查,掌握案情,依法处理,百姓称赞他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上官赏识。不久,调任云南知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升任云南按察使。云南上告巨案,往往连年积压,他到任月余就断结巨案10余起,因此更为上官所器重,两年后升任贵州布政使,不久,命暂任贵州巡抚。时广西南丹游匪作乱,他奉命围剿,南丹得以平定。任内上奏《黔省饷薄兵疲酌量变通旧章减额加饷折》。凡有益于民生者,曹无不以身任之。其才干被朝廷所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调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陕西巡抚。曹到陕西上任后,曾设立学务处,使全省学堂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有了专门机构;举办巡警学堂、陆军小学堂,还仿照山东开办罪犯习艺所,“教以工艺,导其自新”;批准选派31名官费生和17名官籍子弟自费生留学日本,学习工农路矿各实业,以培养人才,开通风气;当地方官商勾结盗卖“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事件发生、陕人奋起“护碑”时,他派员交涉,废掉盗卖契约,保护了珍贵文物。而曹抚陕两年半的主要政绩,则是严督部属,扩建陕西高等学堂(陕西大学堂改称,即今西北大学前身)和在延长县打出中国陆上第一口石油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宣统二年九月初九(1910年10月11日),为国为民操劳了几十年的曹鸿勋病逝,时年六十二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长于书法间画竹兰,字学欧体,老益浑朴,并工汉隶。其书法用笔运锋速捷,潇洒爽畅,结体流美,错落有至,行草如天骥行空一日千里,超蕰度险,用笔更是飞动,又时出连笔,具雄奇狂纵之韵,反应出其书法的典型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非但书法出众,诗文也不同凡响,著有《益经堂诗稿》、《校经堂文集》等著作,惜已失传不得复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重要的是曹鸿勋在清朝末年的教育领域改革中取得了多项显著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推进新式教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在湖南和云南等地推广新式学堂,改变传统的章句教育,扩大学生的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设立学务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陕西任巡抚期间,他设立学务处,集中管理全省的学堂事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创办新式学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立巡警学堂、陆军小学堂,并仿照山东开办罪犯习艺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派遣留学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批准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工农路矿等实业,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扩建陕西高等学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鸿勋积极扩建陕西高等学堂,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状元曹鸿勋一生耿直、勤奋,无论在学业、政绩、为人处事、治学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可谓后人之楷模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状元王寿彭</b></p> <p class="ql-block">王寿彭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状元王寿彭的家位于新巷子的中段巷北,距离壮元曹鸿勋的家不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寿彭(1874一1929),字次篯,号眉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状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跟曹鸿勋一样,王寿彭也是草根出身。他的父母,属于城市贫民阶层,家庭条件挺差的。即便不说饥寒交迫,常常为衣食所困,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但是贫贱不坠青云之志,王寿彭自小就聪明懂事、胸有大志,读书学习很是刻苦。特别是本胡同老街坊曹鸿勋状元的事迹,给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赶超榜样,激励着他在求取科举功名的道路上不懈进取,奋力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学习用功,王寿彭的科举考试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属于科举制度下的一位幸运儿。王寿彭十七岁考取秀才,二十六岁中举,并且有些考试科目还名列榜首。喜中状元的时候,王寿彭也只有二十七岁。在中举的次年就能得状元,王寿彭实在够幸运。在清代,王寿彭属于年轻状元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翰林院修撰王寿彭随载泽、端方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回国后著成《考察录》一书,倡导教育改良,兴办实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宣统二年(1910年)王寿彭出任湖北提学使,他在湖北提学使任上,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王寿彭出任总统府秘书。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督军张宗昌邀王寿彭归乡出任山东教育厅厅长,创办山东大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而成的山东大学建成。张宗昌亲请王寿彭题写“山东大学”校牌,兼任山东大学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寿彭在山东大学任职期间,发生过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为了鼓励山东大学附中的学生们好好学习,王寿彭向大家提出,谁如果能连续两个学期得到甲等第一的学习成绩,就送给他一把自己亲自题写的扇面。王寿彭的书法,在当时名气可是大得很。此时正在山大附中读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了赢得这一荣誉,一改贪玩散漫的习惯,开始发奋读书学习,从而取得了王寿彭约定奖励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王寿彭校长题写的扇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驱走张宗昌。日军制造济南惨案(五三惨案),山东大学停办。王寿彭因保护学生遭日军通辑,逃往天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十八年(公1929年)。寄居天津的王寿彭忧愤而亡,时年五十六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寿彭的书法始学欧、褚、赵,博采众长,无不兼能。他的作品浑厚潇酒,点画凝练,顿挫起伏,如千里行云,气势壮阔,结体参差错落,左右腾挪,于险峻中求平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寿彭积极参与近代教育改革,创办山东大学,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他是清代状元中唯一担任过现代大学校长的人。在山东大学任职期间,王寿彭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对国学大师季羡林产生了积极影响。 尽管其状元身份曾引发争议,但他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两状元轶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双层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传,曹鸿勋中状元后,在新巷子口修了一座牌坊,因未与四邻沟通,大家颇有意见,慑于其地位却未有人言语。直到一天居住于新巷子中断巷北的王寿彭出现,年轻的王寿彭也是少年多才,天资聪慧,有一天他问:为什么巷子口有个石牌坊?周边人回到:曹家出了个状元,建牌坊是光宗耀祖。年少的王寿彭也非常有志气,据说当时年仅9岁的王寿彭很不服气的问:我中了状元,牌坊建在哪里啊?此事传到了曹鸿勋耳中,只是当成孩童语言,便慷慨的说:那就摞在上面。就是在牌坊上再建牌坊。谁知王寿彭在28岁时,一举高中,成为潍县的第二位科举状元,于是就出现了牌坊摞牌坊的景象,一个高大的双层石头牌坊矗立在一个小巷子口,成为潍县一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偶然状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寿彭中状元后,时人说这状元是偶然得来的,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七十大寿,而王寿彭的名字有“王者寿如彭祖”的意思,老佛爷一高兴就点了他的状元。对于民间传言,王寿彭曾写诗回怼:“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又偶然!”面对不利言论,曹鸿勋言:“尔等只说寿彭‘偶然’,然其大卷未起草稿便一气呵成,今之学子,孰能办得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昌潍专区新修建爱国路,将位于规划路面上的王寿彭宅院拆除。上世纪90年代,西南关新巷子整体拆除,当时修建的牌坊也一并拆除。现在的“状元胡同”也只剩下历史记忆中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十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在潍坊市火车站北广场立起了两位状元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状元胡同”不长,却镶嵌着老潍县文化的璀璨珠玑;“状元胡同”不奢华,却线装着一部状元文化厚书。</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文中不当之处,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