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经典《做最好的班主任》。作为扎根教育一线13年的班主任,当我翻开这本泛黄的书页,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那些沾着粉笔灰的智慧,那些浸润着晨露与星辉的教育故事,都在叩击着每位教育者的心门。接下来,请允许我以三个维度为大家解读这部教育经典。</p> <p class="ql-block"> 一、教育本质:用生命润泽生命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篇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令我震撼。李镇西老师用“课堂观察日记”记录每个学生的微表情:小芳解题时总咬笔帽,说明逻辑思维需要引导;后排小凯的课本总卷着边,折射出家庭关爱的缺失。这种对生命的细致体察,让我想起班上的“刺头”小明。通过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我去家访时了解到他暴躁性格源于父亲,孩子的父亲对孩子非打即骂,在耳濡目染中,孩子的性格也越来越像父亲。于是每天我就抽几分钟的时间和他谈心,鼓励他,让他正面认识自己。近日,他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也是很棒的”。</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农业的精耕细作。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就像我们平时在教育知识的同时,付出的情感教育也会慢慢生根发芽。在日复一日得到教育中,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懂得关心身边的人。每次我生病的时候,我就会发现课堂纪律会格外的好,真的不需要我多说话。当我课间趴在桌子上想休息的时候,又会发现孩子们轻手轻脚关门的样子。我认为孩子们鲜活的成长变化,比冰冷的分数更能丈量生命的厚度。当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谈论孩子的这些细节时,很多父母都很感动,他们终于看见分数背后跃动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二、教育智慧:在平凡中创造奇迹</p> <p class="ql-block"> 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最能体现教育智慧。书中第7章“化危为机的艺术”给了我深刻启发。面对学生撕毁试卷的过激行为,李镇西没有简单训斥,而是用“角色互换剧场”让学生扮演老师、家长。这种教育戏剧的运用,让我在处理学生矛盾问题时有了新思路。当发现学生之间有不愉快时,我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引导他们理解友谊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班级管理需要大智慧。书中提倡的“班级民主自治”理念,在我们班催生出“班务小管家”制度。班级所有的事务全部都由学生来完成,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小到路队管理,大到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当看到学生自己制定的《排班表》,我真正理解了李镇西说的:“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忘记老师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三、教育修行:永无止境的自我超越</p> <p class="ql-block"> 家校共育是永恒课题。受书中“教育合伙人”理念启发,我们班根据梦想课程的启发,创设了“家长教育沙龙”。每月邀请不同的家长到班级帮助参与管理,让家长真正理解孩子们成长过程的艰辛,我班代表学校参加县教体局组织的师生同台诵读活动就是我们家长参与的撰稿、排练和现场指挥。接下来,我们班也准备进行一场春季研学活动,由此来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在家长会上,家长们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参加这次活动。其实,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受益的同时,不正是我和家长们实现自我超越的时刻么!</p> <p class="ql-block"> 合上这本书,窗外的柳枝正在抽芽。李镇西老师用三十年光阴写就的教育诗篇,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当我们把每个日子过成教育叙事,在批改作业时看见星辰大海,在训导学生时照见教育初心,就能真正抵达“最好的老师”的境界。因为教育的美好,不在遥不可及的山巅,而在我们俯身倾听的每个瞬间。让我们带着这本书的温度,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