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安路,是建水古城的一条中心大道。古城里许多历史文化地标,都集中在这条街上。通街街面全是青石板铺就。两边的建筑物,有不少是明、清时代的老物件,街上的景观树,也多是上了年纪的大榕树。</p><p class="ql-block">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历史的通道。那座建造于元二十二年(1285年)、规模仅次于孔夫子老家一一山东曲阜孔庙的建水孔庙,在这条街上;那保存完好的明清两代的朝庭举行科举考试为国选才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也在这条街上。自然,滇南一方河山的统帅府一一临安府署,也在这条街上……</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来到建水的第二天,就到此处游览过。当时,心里没有什么要写写它的想法,只是粗粗地看了看。只觉得它大气、威严。没有想到,前天,故乡的作家朋友袁新风,突然到我住的酒店来看我。他说他是到临安府署来搜集资料的。他的故乡安化县政协,正在组织编写一本反映安化历史人物生平业绩的文献类图书《梅城那些人那些事》。梅城,是安化县的老县城。那里诞生了两江总督陶澍等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安化那个小小的地方,在云南临安府做过知府的人,就有两人之多。做为安化籍的作家,支持县政协这个文史项目的落地,他责无旁贷。于是他不畏千里迢迢,来到建安搜集资料。</p> <p class="ql-block"> 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再去认真看看这个临安府署。到那里去会会自己的同乡,探寻一下自己先辈同乡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蹓出酒店,走上了这条古街。不大一会,就到了这个庄严的府署了。两尊巨大的石狮子,立在府署大门两侧,给人一种衙门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临安府,五百多年的历史通道里,是滇南的最高行政机构。这座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现存的建筑为2016年一一2019年修复。它完整呈现了古代官署六科布局的吏治文化。</p><p class="ql-block"> 整个府署占地51.75亩,建筑面积13960.35平方米。六进院落布局。1382年,从通海迁府治到建水,将原来的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府名之所以称为临安,是因为这个府所治地域,抵达了安南(今越南)边境。临安南之境,故称临安。</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500多年间,临安府共有184任知府在此履职。这些知府中,有不少对管理这一地域,治理这一方山水,是很有建树的。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临安的经济繁荣程度,在云南是居前的,有“金临安,银大理”之誉。临安的文化,在整个云南也是领先的。有“临半榜”之说。就是说,云南在朝庭的科举考试中,临安的上榜者占到云南全省的近一半。</p> <p class="ql-block"> 迈进府署那扇高大、魁梧的大门,就见大堂上,高悬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进入二堂,堂中的水池里,两丛翠绿的睡莲,浮在水面上。左边那一丛上,还开出了一朵白白的花朵。府署堂中设莲池,寓意为“廉耻”。体现着古代的吏治文化。</p><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府署里,左右各有三个科的衙门。左边分别是兵科、刑科和工科。是府署分管军事、刑法和工程的机构。右边三科,我就没有去游览了。</p><p class="ql-block"> 走到第三进院落,就有一个“临安名宦”的展厅。那天袁新风说,这个展厅的正面墙上,就陈列着临安府184位知府的名字。我上次来游览时没有进去看过。这次是专门朝此来的。一走进这个厅。迎面那面墙,是一块棕黑棕黑的展板。上面全是名字。也许是为了体现历史的厚重,展板采用棕黑色。标在这样底色上的名字,看起来就不醒目了。只有中央的那个“临安名宦”的红印章,却分外醒目。我认真搜寻了好大一阵,才在左边一个角上,找到了自己要找的那个同乡的名字:贺宗章……</p> <p class="ql-block"> 展厅左边墙面,是介绍临安府的历史沿革什么的。而右边那面墙,则是用图片和文字着重介绍了184位知府中对临安的社会发展有建树,有贡献的十位知府。他们或是在治水,或是在兴学,对临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这十位中,就有贺宗章!而贺宗章的闪光之处,则是筑路!</p><p class="ql-block"> 贺宗章,可能是临安府的最后一任知府。展墙上,贺宗章的名字下,用文字标明:1898年,任临安知府。下端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湖南安化人,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两次任临安知府。1903年,贺宗章还被清政府任命为“蒙自滇越铁路总会办,足迹踏遍滇越铁路全线,了解了鲜为人知的筑路情况,写下了《幻影谈》一书,描述了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红河地区的历史状况。”这些文字右边,陈列有两张从书中获取的照片。一张是筑路的,一张修桥的。</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两张照片,勾起了我一段温暖的记忆。今年三月。我在蒙自旅游,到过滇越铁路上的一个小站:碧色寨游览。在那里的一个展览里,也看到过这两张照片。说不定,那两张照片,也是从贺宗章的这本书上拷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从昆明通往越南,是我国西南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国际联运的铁路。 </p><p class="ql-block"> 1895年,法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越南和中国的修筑权。1897年,法国对线路进行了勘探,并于1898年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要求获取修筑云南铁路的特权。1903年,中法两国签订《滇越铁路章程》,法国获得筑路权。滇段于1904年动工修建。这条铁路,从我国的昆明到越南的海防港。全长859公里。云南段465公里。全路穿越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修建有大量的桥梁和隧道。其中一座跨越两座大山的“人字”桥,全部用钢板、槽钢、角钢、铆钉连接而成。在当时的筑路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建成这座桥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是如今,我国已是基建狂魔,修过称雄全球的港珠澳跨海大桥,修过亚洲最高的贵州北盘江大桥。这样的桥,自然不在话下。据说,当年修那座桥时,一百多名民工就葬身在这座桥下。修建这条铁路的过程中,法国殖民者招募了近30万当地劳工,约有10万劳工在此丧命。</p> <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当年代表清政府与法国殖民者打交道,主持中国方面筑路工作的,竟是自己的先辈同乡!可以想见,当年,他奔走在这条条件如此艰难的筑路工地上,耗去了多少心血,破解了多少难题,克服了多少困难啊!不由得,我立在展板上贺宗章的名字前,心中腾地涌上来一腔热辣辣的情感。对这位前辈同乡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184位临安知府中,还有一位安化人:黄德濂(1786一1849年)。他考上了进士的功名。1841年,被朝庭任命为临安的知府。他是安化龙圹人。龙圹,和我的老家只隔一座山啊!他的名字肯定也在这块展板上,但我一时没有找到。他和184位中除右边墙上有图片有事迹簡介的十位知府之外的174位知府一道,已淹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了。</p><p class="ql-block"> 走出临安府署,漫步在建水古城这条古朴厚重的街道上。总觉得前面有一个高大的背影在为我引路。那是自己的先辈同乡贺宗章。他把自己坚实的脚印,留在这座古城里,留在滇南这方山水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