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尺巷西口懿德流芳牌坊</p> 4月15日19:00,我到了安徽桐城市,入住同康路铂丽酒店。望着老旧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现代化建设的风好像没有吹到这里。我不禁疑惑,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怎么了?是另有新区?怎么说这里也是影响中国文坛200年的“桐城派”产生的地方,并非思想上的蛮荒之地。 小广场 上大学时学清代文学史,中国文坛上有一个最大的散文流派叫桐城派,也称桐城古文派。形成于康熙,鼎盛于乾隆、嘉庆年间,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讲究义法,提倡义理,反对俚俗,主张学习《左转》、《史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风靡全国。作家遍及19个省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文脉延绵200年,使桐城获得“文都”美誉。 怡情轩 晚晴四大重臣之一的曾国藩最终走向了军事领域,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其实,他还是桐城派晚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桐城派的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相结合的主张,对桐城派的中兴起了重要作用。他还积极培养弟子,形成了桐城派分支“湘乡派”。不过,在辛亥革命以后,林殊、马其昶等人固守古文与程朱义理(即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桐城派文风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斥为“谬种”、“妖孽”而逐渐淡出,现在仅存于书本中。马其昶就是拒绝严复邀请出任北大教授、袁世凯称帝他撰写君主立宪文章的那位,顽固守旧到极点。由此可见,桐城派被新文化运动清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景区内景 我不是研究清代文学史家,千里迢迢到桐城是为了看看声名鹊起的“六尺巷”。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边界发生争执。张家人写信向张英求助。张英书信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信明义,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退三尺。由是,张吴两家围墙间便形成一条六尺巷道。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成为调解邻里纠纷的范例,成为一方美谈,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区内景 以重庆为中心的咱原川东、下川东地区,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生存不易。故而民风彪悍,民不畏死,出过“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秦良玉女将军等忠勇之士。在我当知青的困难年代,生产队的农民为了田间地头几颗白菜,口舌不赢,兄弟间不惜大打出手,锄头相见。类推到湖南和湖北西部山区、贵州,也就是西汉时的武陵郡人,性格、脾气都差不多,貌似谦和,遭遇不公,男女都有拍案而起的勇气。 张府 记得在上海、成都街头都偶遇过两人吵架,半小时回来,还在那里“喳喳喳”争吵不停。要是在重庆、万州,只怕几分钟不到,要么动手,要么各走各,干脆利落。君不见,2018年10月28日,万州区22路公交车行驶中突然冲破长江二桥护栏,砸入几十米高的水面,沉入百米深的江中,带走15条鲜活的生命。幸好不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时间,否则更惨。事后,查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一中年女乘客乘坐过站要求中途停车不得起争执,殴打司机。最终惹毛了司机,导致车辆失控。没想到吧,首先动手的居然是“弱女子”。 六尺巷西口 矛盾无处不有,结下宜快解,体谅和互让很重要。桐城创新应用六尺巷礼让精神,总结出新时代“六尺工作法”,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还被授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我此去桐城,就为了那份礼让精神。朗朗乾坤天下太平,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何苦惹事端,起争执。万州22路公交车驾乘双方要是都能做到礼让,何至于送命?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全长100米。当年,巷南为张英府,巷北是吴氏宅第。晚上,我从铂丽酒店出发,就着昏暗的路灯步行1.4公里,来到六尺巷西口。街边浓密的行道树掩映着一座四柱三门洞三层飞檐的青石牌坊。飞檐下有透空的石窗棱,四根石柱正反两面都有石狮子作为支撑,牌坊上镌刻着“懿德流芳”四个大字。一看便知,这是宣扬“和为上”的礼让精神。 六尺巷东口 我穿过西门牌坊,绕过石照壁,穿过休闲广场,进入六尺巷景区。里面一片昏暗,微弱的灯饰勾勒出庭院、建筑、树影的棱角。意境朦胧,使人想起宋代诗人贺铸的《江城子˙麝熏微度绣芙蓉》中的“…… 暮雨不来春又去,花满地、月朦胧”,以及1924年画家马孟荣的花鸟画所题、朱自清引用进散文《温州的踪迹》的“月朦胧,鸟朦胧,卷帘海棠红”词句。琼瑶(原名陈喆)的《月朦胧鸟朦胧》引用为小说名,可不是源头。我朝着有亮光的地方走,那里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巷道西口有一块一米高、桐城市政府2002年8月7日所立石碑“六尺巷”。进巷,平地中间是两面半新不旧的青砖墙。墙顶砖檐下镶嵌着灯饰带,光线柔和,墙体和路面一片光亮。 礼让牌坊 原以为我可以看见两座清康熙年间的老宅院、一条小巷、两面斑驳的老墙。去了才发现,现在的六尺巷是1993年和1999年在六尺巷原址上复建、扩建的一个AAA级旅游景区,老墙早已不存。2002年和2019年,桐城市又进行过维修,目前正在申报AAAA级景区。该景区占地5214平方米,建筑面积21119平方米。除了六尺巷以及一西一东两座牌坊,还有石照壁、休闲广场、假山、勺园、及张府、吴府等两大片仿明清建筑群。 桐城历史文化展览馆 我穿过六尺巷。巷道东口立着另一古朴、简约又精美的石牌坊。它三层两柱一门洞,三座石雕双鱼飞檐,上两层有菱形花格窗和花开富贵一类的浮雕,中间门楣镌刻着“礼让”二字。这牌坊似是过去遗留的老物,有几份古意。这里也有一块桐城县人民政府1985年9月17日立的“六尺巷”石碑。在此,我用遥控自拍杆拍下了一张全身像,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 仿古建筑群入口 打卡留影后,我信步走向两面墙后的宅院类建筑群。张府、吴府都是砖木结构,青砖裸墙,四合院布局,建筑风格舒朗开阔。从宅院牌子看,南边有“中华廉洁文化陈列馆”、“中华礼让文化陈列馆”、“张英、张廷玉生平事迹展馆”、“桐城清水河张氏家族陈列馆”、“六尺工作法展馆”。北边有“吴氏文化陈列馆”、“桐城历史文化陈列馆”、“方氏文化陈列馆”、“桐溪书院”。两边各有一个商业中心。所有宅院院门紧闭,我在外面闲逛。只感觉宅院布局紧凑但分类杂乱,不解的是为何礼让精神要扯上廉洁主题。 勺园 来到西边的“勺园”,在靠北一开阔地,我借着远处的灯饰光亮摸黑往里走。小高地上的“凌寒亭”、藏书楼“九间楼”灯饰在黑暗中闪烁,朦朦胧胧的,平添几分意趣。景区最南边有一座庭院叫五亩园,里面小径、石拱桥、水塘俱全,从西向东有六经堂、秋水轩、日社轩、兰竹亭等。夜深了,景区里除我以外,已经没有游人。 凌寒亭和九间楼 暗夜中,我回头眺望六尺巷,从西门“懿德流芳”牌坊走出景区。静夜里,不禁浮想联翩。我觉得,和平年代,朗朗乾坤,礼让应成为人际交往的主旋律。反之,大敌当前,温良恭俭让可不是上策。大至民族小到个人,温婉谦和勇猛刚健并存才是正道。 我在六尺巷东口 202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