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历史文化点滴】太原杨家堡

陈新她爹

<p class="ql-block">【地名里的历史文化点滴】太原杨家堡</p><p class="ql-block"> 与朋友邀饮,在杨家堡一带。来早了,附近閑溜閑看。</p><p class="ql-block"> 杨家堡在太原得大名,因本世纪初城中村改造,土地首次在太原卖出了天价。村民爆得巨款,个个富得流油。说到这里,想起八十年代一件旧事。那时,太原板油一贬义词流传到晋南乡下时,意思已颠倒,刚刚温饱的人对猪板油还是尊崇羡慕的,说谁板油有油透了的意思。来太原念书,与一太原学生口角,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恭维了一句“你油,你老板油”,对方翻脸做色,我乡下人一脸纳闷。后经沟通,劈叉啦。时间过去马上四十年了,每忆及此,都莞尔乃至抱腹。</p><p class="ql-block"> 杨家堡村原址在殷家堡村北面的大马村附近,因遭汾河水覆没,杨姓最先从大马村迁此,故称杨家堡村。说是因宋代杨家将驻扎的堡寨而得名云云,当属演绎。富起来的杨家堡人,修了一座庙,主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侧殿供奉五爷,五尊龙王端坐,应是从五台山五爷庙请回来的,上上香火以示对保佑杨家堡人迅速富起来的感恩。再就是复修了一座教堂,高大的哥特式建筑在一片高楼的环抱中很是吸人眼球。雍正四年(1726年)黄河出现罕见澄清现象,持续约20天,涉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四省(为志此事,我们新城庄还特意栽了棵国槐,至今枝叶葳蕤),有个传教士来到汾河边上的杨家堡开始传教。</p><p class="ql-block"> 从三间走风漏气的茅草屋,到巍峨宏伟的西洋式建筑,成了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由衷仰望的高度,三百年了,既有筚路蓝缕的开创艰难,也有“遭显戮于叵测”的血雨腥风。教堂正面大门两边的墙壁上,嵌有“致死碑”,说的正是1900年山西等地爆发的“庚子教案”。碑文中“毓抚仇教害洋”句中的毓抚,乃山西巡抚毓贤,叶赫颜扎氏,由其主导、数千名农民和手工业者参与,针对基督教、天主教信徒展开暴力行动,导致全省共杀传教士191人、中国教民及其家属子女1万多人,焚毁教堂、医院225所,烧拆房屋两万余间。是各省中死人最多的一个省。杨家堡“致命碑”记载的几十名教徒死难事件,正是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注:教案发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翻检史书,基本上是鸡说鸡有理、鸭说鸭有理)。</p><p class="ql-block"> 这个毓贤,当不得一个贤字。任职山东时,以屠杀、虐待百姓为能事,由此获得“屠伯”的绰号。后忽悠慈禧太后,认为“民心可用”,借助义和团来对抗列强,发布《对万国宣战诏书》:“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怂恿、纵容拳民烧教堂、杀教士,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最终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带来了最深重的祸害。</p><p class="ql-block"> 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时,指毓贤为罪魁祸首,清廷被革职发配新疆,后又下令加重对“首祸诸臣”之惩处,诏书在甘肃追上了毓贤。被斩前,毓贤有自挽联,其一云:“臣死国,妻妾死臣,夫复奚疑,最难老母九旬,稚女十龄,未免凋伤慈孝治;我杀人,夷狄杀我,亦有何憾。所愧奉君廿载,历官三省,空嗟辜负圣明恩。”自谓死国负圣恩,但时人、后人都不这么看。刘鹗的《老残游记》说他“清官若自以为是、危害比贪污严重”,李鸿章临终时嘴里还在痛骂:“毓贤误国!”</p><p class="ql-block"> 碑文中还有一句:“各处无赖土棍,操此以发洋财之券”。案,晚清以降,洋人势炎,统称洋大人。面对洋大人,没有油揩,只有鞠躬的份。这次借了官方乃至朝廷的势,劫掠教产乃至信徒的资产,谓之发洋财。这是发洋财一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杨家堡的教堂,全称圣母无染原罪堂。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在未婚时因圣灵感应而怀孕,因为没有经过同房而受孕,所以没有原罪,故而称之为:“无玷受孕”。这一神迹印证了先知关于“童女怀孕生子”的预言,被视为基督教核心教义之一。教堂前有一组塑像耶稣圣诞,说的就是这一核心教义。秋天了,塑像周边牵牛花缠缠绕绕,开的正好。牵牛花的寓意是诱惑、吸引。一座教堂诱惑、吸引人的,是善念善行吧。就像那碑文中所说的:“人争向善,俗增淳美”,庶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