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年头

蓝海豚

<p class="ql-block">那年头</p><p class="ql-block"> 文/鹿 鸣</p><p class="ql-block"> 从1977年12月17日,国家恢复高考那一天算起,老家的许多“牛人”,也就是那些会读书的人,就开始“逆天改命”。</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满12岁,还不到一个月。但我已知道,很多我视线以外的事,如:戈竹坪壮坪大队,一位绝对的农家“灰姑娘”,竟真的穿上了“水晶鞋”。我们缝纫社老主任,那位已下放农村多年,仍坚持画画的儿子,那位,我们从未见过面,却是我们心目中的“神笔马良”,成了老家“第一个”非保送的大学生等等。</p><p class="ql-block"> 老家,虽有一个很“牛逼”的名字,叫“龙潭”,但它绝非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那年头,那些“窝”在老家的“男女老少”,本来就“平淡”的出奇。却因,有了“高考”这档子事,平日里,那些,从来都不会有人,愿多看一眼的“穷屌丝”,一下子,就成了身边所有人“刮目相看”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尤其有两人,它们几乎就是封神榜里“土行孙”一样的存在,却是我的“励志”偶像。</p><p class="ql-block"> 这二人,一个便是那位,连续几年高考,均以绝对“优异”成绩取胜,却因个头“太矮”,被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大学连年拒收。最终,还是袁隆平,不忍心误了这个“拿破仑第二”,才收下了这位老家的“第三大才子”喜娃。另一个则是,那位,当年全校“预考倒数第一”,差点被“校长的侄女”取而代之,就要丟了高考资格,去地区(市里)“抓现金”。后来,却得益于几个正直的老师“仗义执言”,短短一个月不到,全校“高考顺数第一”的“机灵鬼”“月亮哥”向胜。</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后来的二人,都娶到了,比殷商三山关总兵邓九公的千金“邓蝉玉”更漂亮的老婆。</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老家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老家读书的“记忆神”堪比陈寅恪,既有背中国古典“四大各著”黑脸雷公,也有能记得住《康熙字典》吹笛牧牛的憨娃。</p><p class="ql-block"> 后来,就连那对,常年活在云山雾海里,人们眼里的“弱智”夫妻,生下的儿子,都考中了“状元”。</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说这话的意思,并非是说,老家人全都“聪明绝顶”。</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老家后来出息了的人,大多靠读书,还是“熬”出来的。如:当过本市某县县委付书记的,后来还成了省委某杂志主编的蒋教授,某大医院的“头牌主刀”汤博士,“稽税神探”武局长,这些“牛人”,就都不是什么“智慧神童”。他们读过的“高中毕业班”,没有八年,也有五年。</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读书不是为了“混文凭”,也没人敢喊“60分万岁!”。因为,它不仅事关一个人的饭碗,它更是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未来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那年头,读书的人都很认真,就没有人,学不到一点“真本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