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今最时髦的词莫过于“算法”。在我看来,人的一生也恰如一套最简洁的算法。童年到成长,是不断累积的“加法”;从走上工作岗位到退休前后,是“加”与“减”的动态平衡;而当人步入晚年,生命则渐渐进入“减法”,直到归零。</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减法”?在我心中,它包含着六个字:丢弃、放弃、扬弃。</p><p class="ql-block">丢弃,是清理掉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让生活轻盈。</p><p class="ql-block">放弃,是明知无法再执着的事,选择放手,是一种自我成全。</p><p class="ql-block">扬弃,则更为深远,在舍弃中提升,在否定中吸收,让生命在取舍间达到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减法”的智慧,正是在这三重递进之中逐渐显现。</p> <p class="ql-block">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次大转折。它意味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职场知识、经验,乃至人脉的一种被动放弃。有人因此而消沉,甚至焦虑。而我,却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p><p class="ql-block">离开岗位后,我走进了老年大学,重新开启学生时代。作为一名工科出身的女工程师,我几十年一直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没想到退休后,却在书法、篆刻、剪纸、手工艺中找回了热情;在整理笔记、完成作业中体验到久违的成就感。这样的生活新鲜而充实,自得其乐,持续了约五年。</p> <p class="ql-block">然而,女儿在海外的召唤,让我选择了另一种“放弃”。我卖掉温馨的住房,把心爱的1米多高的景泰蓝仿古花瓶和楸木小摇椅送给朋友,还清理掉漂亮的连衣裙和羊绒大衣。只托运了两箱书籍、四箱杂物,便与老伴一同来到了加拿大。</p><p class="ql-block">初来乍到的两三年,我忙于带孩子、料理家务,颇为辛苦。后来,我们有了联排屋,我又开始营造新的“家”,并重新学习英语与绘画。转眼十余年,我也步入耄耋之年。虽说身体尚算健康,但衰老毕竟不可抗拒。去年,我再次潇洒“丢弃”,卖掉了联排屋,换成市中心的电梯公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爱好一个个退场:手抖让我放下书法与篆刻,视力减退让我告别绘画与视频制作。如今只剩下走秀和跳舞还能陪伴我一程,但我知道,总有一天,它们也会与我告别。</p><p class="ql-block">到了一定年纪,进入快速“做减法”的程序,是生命的必然。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便是最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二十来岁时,我有一位颇有仙风道骨的朋友,曾送我两句判词:</p><p class="ql-block">“恬于生,静于死,不为物累;云在青天,水在瓶,任乎自然。”</p><p class="ql-block">我总觉得它并不准确——毕竟我为“物”所累了大半辈子了。可如今回望,我才明白,这正是生命“减法算法”的最好注解:</p><p class="ql-block">丢弃繁累,放弃执念,扬弃过往,归于自然。愿这判词是我今后生活恰切的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