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天坛(二)

海春居士

  “祈年门”是从昭亨门(南门)进入天坛,由南向北进入祁谷坛的大门。   “东配殿”用于临时存放祭祀用品。   “西配殿”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南砖门”位于丹陛桥北端。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与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为皇帝走御道,西为王公大臣走王道。   东御道东侧。   西王道西侧。   丹陛桥北高南低,由南向北行走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现在是一座售货商店。   丹陛桥下的“鬼门关”是运送祭祀牺牲的通道。   “成贞门”位于丹陛桥的南端。   “九龙柏”是一株500余岁的古老的桧柏,位于回音壁西北角,青针翠叶,虬树铜柯,古朴苍润,树干间有纵向沟壑,将树身分为若干股,扭曲向上,宛如九条蟠龙缠绕升腾,森然欲动。 <div>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祭祀前来天坛视察皇穹宇,朦胧中听到皇穹宇西庑后有声音,寻声查找,发现有九蛇朝圣,乾隆帝眼见九蛇游至垣墙外消失,抬头间赫然发现此柏昂然伫立,树干表面布满沟纹,就像九龙腾飞,所以就赐名“九龙柏”。<br></div>   “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皇穹宇正门。   “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   皇穹宇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藻井中心绘大金团龙,周围有360条金龙,象徵周天为360度。   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也十分规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   “回音壁”堪称奇趣,给人以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   皇穹宇东配殿。   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   皇穹宇西配殿。   殿内供奉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   “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圜丘坛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   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都会亲临此坛,在这里举行祭天礼仪。   圜丘坛内外的石门称为“棂星门”。   棂星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中间的最大,是大典时“上帝”专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的最小,是陪侍官员的出入之门。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礼制,“礼”实质上就是等级森严的次序。   棂星门是古代祭坛的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圆丘坛内外墙各设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8组24门,称为“云门玉立”。   “天心石”位于圆丘坛中心,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板,站在天心石上叫一声,会听到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 <div>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墙内东南,高9尺,直径7尺,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1只刳净牛犊置于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供品和祝牌、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div>   在燔柴炉后面还有八座燎炉,是供大臣们依据等级分别焚烧供品用的。 <div>  圜丘坛外墙内西南方位立有“望灯杆”。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的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div>   “昭亨门”是南面正门,也称南天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未完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