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哈尔滨取引所(交易所)旧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120号,现为哈尔滨职工大学所在地。始建于1920年代,框架结构。建筑位于道外历史文化街区附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取引所”是日文中对“交易所”的汉字表述,专指证券、商品等交易场所。</p> <p class="ql-block">建筑共四层,平面呈 L 形,转角处有抹斜,建筑整体装饰简洁,强调竖向分隔。一层为基座层,二层至四层设方窗,上下对位,女儿墙实墙高起。转角处有圆形拱顶,下方入口上有矩形大窗。(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原外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融合了西方古典与现代元素。现外立面经大规模改造已面目全非了,导致其历史特征基本消失,但建筑本体仍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早期日本在哈尔滨设立的取引所以大豆、豆饼、豆油、棉纱、棉布、银块等商品交易为主;伪满时期则扩展至证券类交易,但主要为日本资本服务,非市场化运作。这个交易所实际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经济殖民”政策的重要工具。1918年由日本官方与民间资本联合设立,表面上是中日“合办”,实质上是日本通过控制粮食、大豆等战略物资交易,掠夺东北资源、操控市场价格,服务于其战争财政与经济扩张。</p> <p class="ql-block">日本取引所与中国本土交易所(张学良、李玉山创办的粮食交易所)形成了竞争、合作与对抗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日本试图通过合资、入股等方式渗透中资机构;另一方面,中国商民也通过自设交易所、联合抵制等手段维护经济主权。这种博弈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经济中民族资本与外来侵略势力的尖锐矛盾。</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因中东铁路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吸引40余家国内外银行与大量洋行入驻。日本取引所的出现,正是利用了这一开放格局,却将其扭曲为殖民掠夺的渠道。其兴衰(1924年因抵制和金融危机关闭)也揭示了依附性经济在外部冲击下的脆弱性。</p> <p class="ql-block">旧址建筑(今哈尔滨职工大学)虽经改造,但作为日本侵华的经济罪证之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体教材。它提醒后人:经济主权是国家独立的基石,任何“合作”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侵略的刀锋。</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取引所不仅是日本“以商养战”策略的典型案例,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抗争与民族觉醒的交汇点,其历史意义远超一座建筑或一家机构,而是殖民与反殖民斗争的鲜活案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