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让雕塑"动起来"并非简单的炫技,而是雕塑家对艺术本质、人类感知以及技术哲学进行深度追问的结果。传统雕塑是空间的艺术,它追求永恒瞬间的凝固;而动态雕塑是时间的艺术,它拥抱变化与偶然。从凝固时间到流转时间,动态雕塑通过"动"引入"时间"概念,实质的运动让观众从静态凝视转向动态追踪,与作品产生互动。"动态"是传统艺术在时空边界上的突破,由此开始,雕塑不仅仅是再现可见之物,而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有两个锚点。第一个是延续前两届展览的机械动态美学,这是动态雕塑的经典样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机器生产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机器美学在事实上主宰了现代风格和现代运动,后人对此所做的研究卷帙浩繁。在今天,机械动态雕塑作为时代精神的镜像,成为了连接古典美学与未来想象的桥梁。本次展览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借由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对于当下的思考。我们通过机械传动去探讨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性,在解构与重构中,参与艺术的塑造。</p><p class="ql-block">另一个锚点是数字艺术。从第一届展览到本次展览,正好10年。这期间最大的变化,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技术不仅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更是认知框架的塑造者。从机械传动到算法生成,技术的异变引领艺术家进入了全新的领域,动态雕塑的创作逻辑也在经历从"工具理性"向"系统智能"的跃迁。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在挑战传统艺术中"人类独创性"的核心地位。在今天,数字技术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艺术正在经历从"人类精神活动"转向"数据运算"的过程,甚至技术本身就成为了创作主体,艺术家则退居为"策展者"或"参数设定者"。当所有人都需要用全新的知识结构和评价标准来面对和评价新的变化时,"技术是把双刃剑"这样的话语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似乎有些陈旧,但确实需要念兹在兹。如何与新技术共处?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把它提出来。</p><p class="ql-block">动态雕塑展是一个平台,我们希望在这两个锚点之间,去塑造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在 AI 与算法重塑文明的今天,艺术或许将成为人类在技术洪流中锚定存在意义的一叶扁舟。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够揭示未来艺术的走向。</p><p class="ql-block">中国雕塑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