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班门弄斧,贻笑大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作者:周建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原创于2022年6月修改于2025年8月</span></p> <p class="ql-block">我十八岁,浏阳三中毕业,名落孙山。父亲劝我复读一年,再战高考。同班一位同学与我境遇相同,也决定再试一次。我们看到招生广告,得知社港新办了一所私立力达中学,专招复读生。于是,我们毅然前往,开启了一年的复读生涯。一年后,我如愿考入建筑系,大学毕业后在浏阳一家建筑公司任职。我自幼酷爱诗联,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联友,并加入了诗联协会,业余生活充实而精彩。</p> <p class="ql-block">去年十二月二十日,母亲在家不慎摔倒,髋关节受伤,紧急送往位于社港镇的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治疗。经检查,医生建议住院置换人工关节。我陪护母亲十余日,直至她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我们结识了一位本地专业陪护,他热心细致,教我如何为病人翻身、擦洗身体,我们相处甚欢。我问其姓,答曰:“小姓寻。”我笑道:“你们这儿姓寻的不少吧?”他答:“这医院后头,几乎都是寻姓人家。”我又问:“寻锡兰老师还在世吗?”他答:“那是我爷爷一辈的人了,几年前已去世,几个女儿和女婿住在浏阳。”听闻此言,我不禁感慨万千。自从离开力达中学,我便再未踏足此地,也未拜访过我敬爱的寻老师,心中满是愧疚。</p> <p class="ql-block">次日,母亲上午输液,下午我独自前往曾经求学、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力达中学早已更名,我们的教室虽仍在,却已转作他用。昔日那幢土木结构的教学楼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豪华别墅。若寻老师仍在人世,我定要登门拜访,向他道一声感谢,诉一段师恩。</p> <p class="ql-block">我又想起当年夏夜乘凉的捞刀河畔,于是沿着宽敞平坦的油沙路,缓步前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横跨捞刀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桥头立着一座“下车桥”碑,由大理石建成,两侧镌刻着一副对联:“造福百世,垂范千秋”。字体工整,雕刻精美,内容为桥的前言、捐资单位、个人及修桥经手人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缓步上桥,左侧桥栏刻着“下车桥,公元二〇〇七年建”;右侧桥栏则刻着一副对联:“皇叔下车处,一桥飞架;武圣捞刀河,万里通衢。”字体略显粗糙,我细看之下,发现用词亦有不妥。一位当地老人见我驻足良久,便上前问我:“这副对联写得如何?”我答:“还可以。”他却说:“这是我们本地寻锡兰老师写的。”我心中一震,难以置信。寻老师是我昔日恩师,德高望重,满腹经纶,怎会写出如此对联?老人又道:“这是寻老师亲自创作的。”我更觉蹊跷。犹记当年课堂上,寻老师曾讲过“通衢”一词,意为四通八达的大道。而捞刀河乃一条河流,怎可用“万里通衢”来形容?老人沉吟片刻,又道:“或许是有人擅自改动了原作。”我听后不禁摇头,敢改寻老师之作,实属胆大妄为,也太高估自己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不是撑船手,莫握竹篙头。”若无真才实学,切莫在行家面前卖弄,否则终将贻笑大方。此事虽小,却令人深思。愿世人皆能谦逊自省,莫做那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