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树下(三)

王荣远(深情老五)

<p class="ql-block">  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仿佛被一层厚重的白纱笼罩,泽林在风雪中时而骑车疾驰,时而艰难推行,几经踉跄,终于回到了家门。父母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母亲见儿子神情低落,没有多问,只是默默转身走进厨房,为他准备一顿温暖的饭菜。母爱如春风化雨,尤其对这最小的儿子,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温柔。而懂事孝顺的泽林,也从不愿将心中的烦忧带给家人。夜深人静,整座小城被白雪覆盖,显得格外宁静。远处的街巷上,几个孩童在小坡上嬉戏滑行,欢声笑语在寒夜里荡漾,惹人羡慕。泽林穿过姚家胡同,沿着孝妇河缓步前行,心中却始终牵挂着一个人——思博。她是否已经离开,回了湖北?这个疑问在他脑海中反复翻腾,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泽林离开赵老师家后,大婶忍不住问道:“您为何不将思博的实情告诉他,连那封信也未交予他?”赵老师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你不懂,我这么做,是为他们两个的将来着想。”夕阳洒在黄台树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出两位老人的深思与坚守。他们默默承担起守护的重任,只为让远方的年轻人少些波折,多些希望。</p> <p class="ql-block">  思博是在长江岸边长大的姑娘,一九七三年高中毕业。作为南下干部最小的女儿,她原本可以选择留在本省农村插队。然而,父亲却希望她回到山东老家黄台落户。那里不仅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更藏着一个父亲对女儿最深的牵挂。于是,思博成了黄台第一个下乡的知青,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回乡知青。那天,她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这片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黄台的风,带着些泥土的气息,仿佛与记忆中的江风有几分相似,却又多了几分北方的粗粝与厚重。她沿着乡间小路缓步前行,仿佛在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风掠过田野,也拂过她的心头,吹醒了她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p><p class="ql-block"> 走到村口,一棵古树静静伫立,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仿佛岁月的守望者。它像张开臂弯的母亲,迎接远归的游子。那树影婆娑,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黄台的过往与温情。思博站在树下,仰望枝叶交错的天空,心头忽然涌起一种踏实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树下零星散落着几块大石,像是谁随手一放,便成了几十年的风景。她缓缓坐下,指尖轻抚石面,感受着岁月的痕迹。这些石头沉默无言,却见证了黄台的四季更替,也见证了她命运的转折。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将在这里扎根,像这棵树一样,不管风雨如何,都要稳稳地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  偏僻的小山村黄台,迎来了一位洋气的姑娘。她的到来,如同一缕春风拂过沉寂的田野,村里的年轻人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在这片封闭的土地上,一位大城市知青的出现,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感。她的衣着、她的举止,无不透着城里人特有的气质。思博,终究回到了祖辈生活的故土,村里的叔伯们对她另眼相看,带着几分好奇,也带着几分亲近。作为带着公粮回乡的知青,她还享有政府的些许补助。初来乍到的日子里,在村民的热情与好奇中,她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p><p class="ql-block"> 然而,农村的生活远比她想象中艰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单调而漫长,成了她最难熬的时光。孤独与乏味如影随形,一点点侵蚀着她原本坚定的信念。曾经的憧憬,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夜晚,当整个村庄沉入寂静,一声“妈妈”的呼唤,带着哭腔,穿透门窗,在夜空中回荡,久久不散。那是她心底最柔软的呼唤,也是她与远方唯一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夜色如墨,山村沉静得仿佛连时间都凝固了,唯有露水滑落草叶的轻响,在耳畔回荡。思博住在村委那间老房子,墙皮斑驳,宛如老人脸上的皱纹,岁月在墙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然而,当月光从窗缝间悄然挤入,洒落在地,竟映出一片银白,仿佛为这沉寂的夜晚,添上一抹温柔的光辉。村里的日子清苦,老乡们日出而作,夜以继日地劳作,连场园里的打场也借着月光进行,脚下的泥泞仿佛成了,这片土地无法摆脱的印记。而思博,一个回乡的知青,只能在这片沉默的山野间,摸索着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时间悄然流转,思博渐渐融入了这个村庄,与村里的青年们熟络起来。虽然一口湖北话在交流上略显吃力,但她的普通话却字正腔圆,清亮如泉,大家也乐于围坐,听她讲述外面的世界。因对文艺的热爱,思博受大队团组织的委托,带领着一帮青年排练节目,歌声与笑声,偶尔打破山村的沉寂,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久违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1975年的春风吹过山野,黄台迎来了第一批插队知青。思博的生活也因此,多了几分热闹与慰藉,那些曾经挥之不去的乡愁,也在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中悄然淡去。她逐渐参与到知青组的各项活动中,仿佛在黄台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与方向。</p> <p class="ql-block">  黄台本是一方静谧的天地,却因知青的到来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夜色中的黄台,不再只是沉睡的山野,而是被青春点亮的舞台。黄台树下成了年轻人最爱的聚集地,尤其是知青中的泽林,更是人群中的焦点。他琴棋书画样样都憧,文体兼顾,仿佛将书卷气带进了这片乡土。夜幕低垂,笛声穿过斑驳的叶隙,婉转悠扬,如水般流淌在夜色中,令人驻足凝神。泽林用心演绎着每一支曲子,尤以《沂蒙山小调》最为动人,那旋律仿佛将黄台的故事娓娓道来,直入人心,唤醒了沉睡的情感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思博常站在树下,静静聆听泽林的演奏与吟唱,心中渐渐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敬重与倾慕。这位从长江边走来的姑娘,白净的脸庞上第一次泛起了羞涩的红晕。她站在夜色中,听着那悠扬的笛声,心中泛起一丝丝悸动。这是怎么了?她轻声自问,脸颊微红,仿佛有一根无形的丝线,轻轻拨动着她懵懂的心弦。这,或许就是爱的感染力吧?</p><p class="ql-block"> 泽林在表演中不经意流转的眼神,似有若无地掠过知青点上的回乡知青。那些目光停留的瞬间,仿佛在悄然编织一段未言明的过往。常常在通往住处的小路上,两人不期而遇,彼此微笑,却未曾多言。爱意悄然滋生,蔓延在每一次对视、每一次擦肩之间。脚步也仿佛随着心跳的节奏,缓缓而行,不愿急促一分。分别的刹那,一句轻语悄然落入心田:“明天晚上,黄台树下见。”那声音低柔,却如涟漪般在心头荡漾,久久不散。(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