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缚与重构:在爱与自由中照见困住自己的枷锁

向光而行,自见成长

<p class="ql-block">人生如一趟拥挤的高铁,我们都在驶向终点的途中穿梭。有人在车厢里肆意喧哗,将“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曲解为随心所欲;有人则在方寸之间蜷缩,被无形的枷锁捆缚得喘不过气。青音老师的解读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对爱与自由的认知偏差,也揭开了那些困住我们的深层谜题。</p> <p class="ql-block"><b>一、爱:并非本能的馈赠,而是创造的艺术</b></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以为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恋人之间的倾心,仿佛都是上天注定的情感。但青音老师却犀利地指出:“渴望被爱是本能,懂得爱是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一次次付出与创造中淬炼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曾说,爱是“创造爱的能力”。这意味着爱不是静态的情感储备,而是动态的实践过程。就像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若没有家长创造机会让他接触乐器、聆听古典乐、反复练习,天赋永远只是潜藏的可能性,无法转化为对音乐的热爱。爱也是如此: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源于无数个深夜的哺乳、病痛时的陪伴;伴侣之间的默契,来自日复一日的倾听、包容与理解。每一次付出都是在为“爱”添砖加瓦,每一次主动创造相处的契机,都是在浇灌情感的根系。</p> <p class="ql-block">更深刻的是,爱的本质是“给予”与“接纳”的平衡。我们往往困在“渴望被爱”的执念中,却忘了“让别人为自己付出”也是一种智慧。当我们学会适度“索取”,让他人有机会投入时间与精力,对方反而会更珍惜这段关系——就像园丁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亲手浇灌的花草。那些困在“不被爱”的焦虑中的人,或许正是因为既不懂如何主动创造爱,又不敢坦然接受爱,最终在情感的闭环中越陷越深。</p> <p class="ql-block"><b>二、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边界之内,做自己的掌舵人</b></p><p class="ql-block">“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这句话曾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却也被曲解为“为所欲为”的通行证。有人将其当作放纵的借口: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让别人做什么就必须服从,最终在“自由”的名义下沦为蛮不讲理的囚徒。</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恰恰始于对边界的敬畏。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高铁上的乘客无法无视他人的存在,我们的人生也必然与他人产生交集。青音老师用“高铁”的比喻点明了真相:即使在拥挤的空间里,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看书、学习、思考,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充实自己。这不是妥协,而是对自由的清醒认知——自由永远与责任共生,没有边界的自由,最终只会走向失控。</p> <p class="ql-block">更关键的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意味着拿回人生的主动权。太多人将自己的幸福绑在他人身上:孩子考上好大学才觉得圆满,伴侣始终爱自己才感到安全,父母道歉才肯与过去和解。这些愿望如同将自己的人生之车交给他人驾驶,一旦对方偏离轨道,自己便会坠入痛苦的深渊。真正的智慧是做自己人生的“司机、编剧、导演和主演”:明确自己的方向,决定谁能上车、谁该下车,不被他人的期待绑架,也不试图控制他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父母有自己的晚年要过,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要走,伴侣有自己的节奏要遵循。我们能做的,是为他们提供选择的可能,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决定。当一个人学会将精力从“操心他人”转向“经营自己”,从“控制外界”转向“掌控内心”,才算真正踏上了“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轨道。</p> <p class="ql-block"><b>三、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外界,而是认知的牢笼</b></p><p class="ql-block">许多人总在抱怨生活的束缚:工作的压力、关系的矛盾、现实的无奈……仿佛这些外界因素是困住自己的枷锁。但青音老师的解读却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困住我们的,往往是自己构建的认知牢笼。</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牢笼是“过度牵绊的执念”。我们习惯将他人的人生纳入自己的“操心清单”,以为这是爱与责任,实则是对他人主体性的剥夺,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逃避。当被问及“若永远不用操心父母、孩子、伴侣,会感到轻松还是迷茫”时,多数人的犹豫恰恰暴露了问题:我们早已在“为他人负责”的惯性中,丢失了为自己而活的能力。就像一个常年背着他人行李赶路的人,突然卸下重担,反而不知该如何迈步。</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牢笼是“对自由的误解”。我们要么将自由等同于“随心所欲”,在打破边界中制造冲突;要么将自由视为“遥不可及的幻想”,在妥协中压抑自我。这两种极端背后,是对“自由与责任”关系的认知空白。真正的自由,是在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的边界后,主动选择人生的方向。就像高铁上的乘客,虽然无法改变车厢的拥挤,却可以决定如何利用这段旅程——是看书学习,还是虚度光阴。</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牢笼是“爱的能力的匮乏”。我们既不懂如何主动创造爱(通过付出与陪伴滋养关系),又不懂如何坦然接纳爱(允许他人为自己付出),更在“将幸福寄托于他人”的执念中,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动力。当一个人的人生愿望始终与他人绑定,就像把风筝的线交到别人手中,既害怕对方放手,又恐惧对方收紧,最终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飞翔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b>结语:解缚之路,从“为自己负责”开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外界的限制,而是内心的认知偏差:对爱的误解让我们在关系中挣扎,对自由的扭曲让我们在生活中迷失,对责任的逃避让我们在牵绊中沉沦。</p> <p class="ql-block">解缚的钥匙,其实就藏在青音老师的解读中:先学会过好一个人的日子,不操他人的闲心,在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前提下,专注经营自己的人生;再学着创造爱、接纳爱,在付出与获得的平衡中,建立健康的关系;最终明白,“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认清边界、承担责任后,对人生主动权的勇敢认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