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序</p><p class="ql-block"> 8 月 3日中午,本想去周市老街看看,在周市党群服务中心旁的一个公交站台,问起候车当地人,去周市老街怎么做车?当地老同志看了看说,周市老街没有什么看头,要去老街还是去巴城老街吧,这比周市强多了。说话间,昆山163路正好进站。老伯说,这就是去巴城的车!想想也是,于是乘上163路公交车,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一路稻田与湖荡交替,30分钟后在“巴城政府”站下车。</p><p class="ql-block"> 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游客潮,而是带着水汽的凉风,像阳澄湖的波纹提前拍在脸上。</p> <p class="ql-block"> 二、初见·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巴城老街藏在镇中心,入口一座新修牌楼写着“巴城老街”四字。</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石板路由花岗条石横铺,宽不足三人并肩,故有“一线天”之称。 </p><p class="ql-block"> 两侧粉墙黛瓦,木窗斑驳,屋檐下的晾衣竿还滴着水。</p><p class="ql-block"> 第一口深呼吸,是江南旧宅特有的木头潮味。</p> <p class="ql-block"> 三,午后·沿河慢行</p><p class="ql-block"> 老街全长不过 200 米,却拐了三道弯,每拐一次,水巷便换一幅景深。第二道弯处有廊桥,桥下水色清冽,一位本地阿姨摇着手摇船,船头绑着刚买的菱角,碧绿得像玉。</p><p class="ql-block"> 她冲我点头示意,却不吆喝。我举起相机,她反而把船橹横放,任船自漂,成全了一张“无人舟自横”。</p> <p class="ql-block"> 四,味觉·蟹味先声</p><p class="ql-block"> 虽未到九雌十蟹的旺季,老街口的老太太早已支起煤炉,卖起了“六月黄”面拖蟹。</p><p class="ql-block"> 15 元一只,壳薄膏黄,蘸姜醋轻咬一口,鲜得跺脚。</p><p class="ql-block"> 她笑着说:“现在的小蟹是尝个鲜,等到 11 月,你再来看看,一只顶现在三只。”</p> <p class="ql-block"> 五、转角·昆曲声</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弯最窄,一扇黑漆木门半掩,门楣上写着“一旦有戏”。</p><p class="ql-block"> 推门进去,天井里摆着四方桌,一位白发先生正给三个孩子教《牡丹亭·游园》。</p><p class="ql-block"> 他抬眼冲我笑:“进来歇歇脚,听一段?”杜丽娘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在百年老宅里回荡,那一刻,时间像被拨回到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 六、日落·湖风送凉</p><p class="ql-block"> 出老街北行 600 米,就是巴城湖。傍晚 5 点,夕阳把湖面压成一片金箔。</p><p class="ql-block"> 湖边有村民卖自酿米酒,5 元一小壶。</p><p class="ql-block"> 坐在石堤上,看远处渔舟归航,湖风带着菱角与芦苇的味道,吹得人微醺。此刻想起《北上》里的镜头:灰砖墙、窄巷、石板路,原来就是脚下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尾声</p><p class="ql-block"> 巴城没有周庄的喧嚣,也没有锦溪的精致,却有一种“旧家”的松弛感。</p><p class="ql-block"> 你可以在任何一扇木门前停下,听一段曲子,喝一口茶,没有人会催你赶路。</p><p class="ql-block"> 等秋风起,蟹脚痒,我想我会再来——带着空空的胃和满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想到此,于是在网上约顺风车,65元钱,返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