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法帖圣经《淳化阁帖》--收藏1909年潘明纯石印本历代帝王书

安心

<p class="ql-block">《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般认为,《淳化阁帖》以编次于淳化年间而得名,因刻版深藏禁宫秘室,故亦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被誉为“法帖之祖”。</p><p class="ql-block">全书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一百多人,墨迹约420件。</p><p class="ql-block">《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所谓法帖,就是传统法式,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p><p class="ql-block">《淳化阁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p><p class="ql-block">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p><p class="ql-block">敦化阁帖版本很多。</p> <p class="ql-block">笔者收藏的拓本石印本为潘祖纯本《淳化阁帖》的石印本,是现存最珍贵的宋拓善本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核心价值在于‌十卷俱全、摹刻精良且传承有序‌,被书法界公认为最接近原版的权威版本‌。</p> <p class="ql-block">书帖有查升提跋。查升简介(1650年-1707年),字仲韦,一字汉中,号声山,浙江海宁袁花镇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入直南书房,累迁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康熙帝曾赐其西华门宅第,并御题堂名“澹远”,足见器重。‌‌</p> <p class="ql-block">收藏之书帖为清宣统元年(一九○九)经李翊煌手石印行世。前面几图为潘祖纯题字。</p><p class="ql-block">潘祖纯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此帖宋代流传未详,明代秘藏于潘家,历经天泉翁(潘祖纯伯祖)、潘凤洲(潘祖纯伯父)、潘祖纯三代收藏,明万历庚申(一六二○)季夏,经吴兴方仁宇重新装裱于观生堂。清代经卓蔗老、梁国治、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递藏。帖中有潘祖纯、查升、李翊煌、许福昺题跋,以明万历丙午(一三○六)潘祖纯题跋最早,故称之为“潘祖纯本”。清宣统元年(一九○九)经李翊煌手石印行世,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许福昺又用珂版印行,印刷极为精美,但流传极稀,唯罗原觉、曾克专、张彦生诸先生稍有论及。现藏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上述两种宋拓本亦非同一时间所拓,“懋勤殿本”要早于“潘祖纯藏本”。因相传《淳化阁帖》祖本刻于枣木,年代久远,枣木本开裂,后用银锭加固,故有无银锭纹是祖本的凭证。南宋人对此亦深信不疑,往往在宋刻原石上加刻银锭纹,以充祖本,故在宋代拓制“潘祖纯藏本”时,就已经有银锭纹出现,而“懋勤殿本”拓制时还未刻银锭纹。浙江图书馆现存残石上还能找到银锭纹两处。</p> <p class="ql-block">第一卷收汉至唐帝王19人书,计50帖。其中收录唐太宗法帖最多。以下为收藏第一卷石印本的手机拍摄图片。</p> <p class="ql-block">法帖卷一</p><p class="ql-block">一、汉章帝书。其字为章草。应该就是章帝写的草书,所以叫章草。中国的书法和政治经济历史关联紧密,很多时候书法史就是历史,不妨随着收藏整理学学历史。</p><p class="ql-block">汉章帝刘炟,读作‌dá‌,意为“火爆”。 ‌(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p><p class="ql-block">永平三年(60年),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年)即位。为政上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余条。讨论经济上,颁布胎养令,给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以鼓励人口生育;同时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恢复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制度,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军事上,发兵营救围困西域的三百将士,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佳话;并两次派兵增援班超,加速了东汉复控西域的进程。</p><p class="ql-block">文化上,召开白虎观会议,促进经学统一;外交上,狮子与长颈鹿传入中国,刘炟选宫人驯狮,成为了中国首批非遗“舞狮”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去世,享年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刘炟勤政爱民、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成为了名留千古的仁君,被誉为“帝王中的长者”。</p><p class="ql-block">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安乐,生产发展,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而刘炟宠爱章德窦皇后,放松了对外戚的防范,致使死后窦氏专权。</p><p class="ql-block">刘炟也是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史称为“章草”。且崇尚儒术,曾令诸儒于讨论《五经》异同作《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p><p class="ql-block">便于学习法帖,特将内容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辰宿列张,盈昃。海咸河淡,鳞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遐迩壹体。罔谈彼短,无恃己长。尺璧非尚,寸阴是竞。孝当竭力,忠兴温若。思慎终。宜令</p> <p class="ql-block">学优登仕,摄职从政。都邑二京,背芒面洛。浮渭既集,坟典亦。</p><p class="ql-block">(谨案:章草,九行八十四字。)</p><p class="ql-block">二、晋武帝书</p><p class="ql-block">司马炎</p><p class="ql-block">中国西晋开国皇帝,三国乱世的终结者。</p><p class="ql-block">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中国西晋开国皇帝讨论(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p><p class="ql-block">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曹魏末年,其祖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咸熙元年(264年),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翌年司马昭去世,他继任为相国,袭封晋王。同年十二月(266年2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改元泰始。即位之初,鉴于曹魏宗室屏藩无力以致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王,又委任几位宗王统领重兵,出镇要地;重视法律的修订,其颁行的《晋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典。咸宁五年(279年),发兵南下,次年灭亡吴国,实现全国统一。其间颁行占田制、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的局面,史称“太康之治”。但随着天下安定,司马炎逐渐“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使统治阶层中奢侈荒淫之风广泛蔓延。他执意立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为继承人,又在统一前后命诸王就国、废除州郡武备,为西晋短暂统治的覆亡,八万乱世埋下了深刻隐患。</p><p class="ql-block">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p><p class="ql-block">司马炎在父祖开创的政治基础上,建立晋朝,渡江灭吴,完成了三国统一的历史伟业。由他制定的有晋一代的政治、经济、律法制度,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政治。</p><p class="ql-block">书帖全文:</p><p class="ql-block">省启,知既下,须防具具。扬州实欲可,可者比尚拟之,动静更启</p> <p class="ql-block">也,数遣信还。</p><p class="ql-block">(谨案:草书,四行二十九字。)</p><p class="ql-block">三、西晋宣帝书</p><p class="ql-block">司马懿讨论(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p><p class="ql-block">(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嘉平三年八月戊寅日(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p><p class="ql-block">书帖内容:《阿史帖》为章草书,计二行十七字,据考证是魏正始八年(247年)司马懿装病时给皇帝曹芳的一张便条,这也是司马懿唯一的传世书法 。</p><p class="ql-block">其释文为:“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云得法”。</p><p class="ql-block">四、东晋元帝书</p><p class="ql-block">东晋元帝即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公元318年-323年在位。</p><p class="ql-block"> 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早年袭封琅邪王。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他在琅邪王氏等世家大族支持下,南渡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经营江南,逐步建立起政权基础。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他于318年正式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p><p class="ql-block"> 由于东晋政权依赖世家大族(尤其是王氏)支撑,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司马睿在位期间实际权力有限,后期因与王氏等士族矛盾激化,忧愤成疾,最终病逝,葬于建平陵,庙号中宗,谥号元皇帝。</p><p class="ql-block">法帖内容为:</p><p class="ql-block">《安军帖》:</p><p class="ql-block">草书,三行十四字,内容为“安军未报,平和之如何?深可为事也。</p> <p class="ql-block">八月九日帖(草书五行34字):八月九日,睿顿首。忽中秋,但有远怀,便微冷,恒何如?比殊不能佳,惟勿得慰抱,念及不多。伏想墓次安隐,守视文武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东晋明帝书</p><p class="ql-block">司马绍 (299年—325年),东晋第二位皇帝。字道畿,河内郡温县 (今河南省温县) 人,生于琅琊国 (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p><p class="ql-block">司马绍为人孝悌,文韬武略,聪明果断。永昌元年 (322年) 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太宁二年 (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稳定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巩固皇室权威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太宁三年 (325年) 病逝,仅在位三年,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武平陵。</p><p class="ql-block">法帖内容为《墓次帖》:“伏想墓次,安隐守视,文武平安。”(行楷两行12字)</p> <p class="ql-block">六、东晋康帝书</p><p class="ql-block">东晋康皇帝即司马岳,字世同,是东晋第四位皇帝 。</p><p class="ql-block"> 生平经历:司马岳出生于322年,是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胞弟,母亲为庾太后。咸和元年(326年),被封为吴王,后改封琅邪王。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病重,在庾冰的劝说下,司马岳被立为皇太弟。成帝去世后,司马岳即位,年号建元。建元二年(344年),司马岳因病驾崩,终年23岁,谥号康皇帝,葬于崇平陵。</p><p class="ql-block">​在位情况:司马岳在位期间,面临北方后赵的威胁,曾被迫发起军事行动以抵御石虎的进犯,但因军事准备不足等原因,东晋险些陷入危机。他在位时间短暂,朝政大权实际被庾冰等权臣把控,不过他仍试图稳固东晋政权,任命庾翼等大臣协助治理朝政。</p><p class="ql-block">法帖内容:陆女郎帖</p><p class="ql-block">陆女郎问讯如此,可筹量之。</p><p class="ql-block">谨案:行楷,两行11字</p><p class="ql-block">七、东晋哀帝书</p><p class="ql-block">司马丕(341年-365年3月30日),字千龄,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第六位皇帝(361年7月13日22—365年3月30日23</p><p class="ql-block">在位),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母为周贵人。</p><p class="ql-block">咸康八年(342年),袭封琅琊王。永和年间,历任散骑常侍、中军将军、骠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崇德太后扶持下即位,年号隆和。在位时期,内部军阀斗争激烈。大司马桓温执政,几次兴兵北伐,虚耗国力。北方鲜卑慕容部日益猖獗,多次打败东晋,导致东晋走向衰败。兴宁二年(364年),修习断谷饵药以求长生,导致身体中毒,不识万机,请求崇德太后临朝摄政。</p><p class="ql-block">兴宁三年去世,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哀皇帝,葬于安平陵。爱好书法,代表作《中书帖》等</p><p class="ql-block">法帖内容:</p><p class="ql-block">丕死罪死罪,承中书郎君疾患比委瘵,情以灼怛。伏念垂心忧劳,想得治力渐佳,丕死罪死罪。</p><p class="ql-block">谨案:行草,四行38字。</p> <p class="ql-block">八、东晋简文帝书</p><p class="ql-block">东晋简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东晋第八位皇帝,他的行楷书《庆赐帖》。</p><p class="ql-block">九、东晋文孝王书</p><p class="ql-block">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宗室、权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七子,晋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母李陵容,东晋文孝王司马道子书法《异暑帖》赏析。</p> <p class="ql-block">十、东晋武帝书</p><p class="ql-block">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11月6日),字昌明,东晋第九任皇帝(372年—396年在位),东晋武帝司马曜书法《谯王帖》赏析。</p> <p class="ql-block">十一、宋明帝书</p><p class="ql-block">刘彧(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字休炳,小字荣期,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第七位皇帝(466年~472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的孙子,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母为沈容姬,这个皇帝也被称为“猪王”,刘彧书法《郑修容帖》赏析。</p><p class="ql-block">十二、齐高帝书</p><p class="ql-block">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即齐高帝,字绍伯,小字斗将,祖籍东海兰陵(今属山东),后定居晋陵武进, 为南兰陵人 ,南朝齐的开国皇帝(479年5月29日—482年4月11日),代表作《破堽帖》又名《吾今帖》,为齐高帝萧道成书法刻帖,此帖书体属行草范畴。</p> <p class="ql-block">十三、梁武帝书</p><p class="ql-block">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代表作南朝梁武帝草书《异趣帖》。</p> <p class="ql-block">十四、梁高帝书</p><p class="ql-block">“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梁高帝代表作《众军帖》。</p> <p class="ql-block">十五、梁简文帝书</p><p class="ql-block">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 [1] (一说世缵 [2] ),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 [3-4] ,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代表作《梅花赋》。</p><p class="ql-block">十六、唐太宗书</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太宗书法《艺韫帖》、《枇杷帖》。</p> <p class="ql-block">十七、唐高宗书</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1-2] -683年12月27日 [3]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代表《万年宫铭》。</p> <p class="ql-block">十八、陈长沙王陈叔怀书</p><p class="ql-block">不载于史。其书帖为梅花帖。</p> <p class="ql-block">十九、陈永阳王陈伯智书</p><p class="ql-block">陈伯智(?-?),字策之,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陈文帝陈蒨第十二子。《陈书》说他“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经史”。陈朝亡后,陈伯智北迁并入仕隋朝,代表《热甚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