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一边做饭,一边听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脑海里出现儿子幼儿时,上小学,上大学以及现在的模样,儿子即将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离开我的视线,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忍不住感慨: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作为父母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三岁时,你是他的全世界。他会在睡梦中哭着找妈妈,会举着画得歪歪扭扭的太阳扑进你怀里,会因为你下班晚归而红了眼眶。那时的陪伴像空气,是生存级的需要,你讲的睡前故事、牵他过马路的手、帮他擦鼻涕的纸巾,都在他心里刻下“安全”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岁入学,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社交圈。会跟你分享同桌的糗事,却对课堂上的小委屈含糊其辞;会把奖状塞给你,却在被批评时躲进房间。这时的陪伴像阳光,需要适度的照耀——既要回应他的分享欲,也要学会在他关上门时,留一盏灯在门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岁进入青春期,他的世界突然打开了无数扇窗。朋友的意见比父母的唠叨管用,偶像的歌词比家训更动人,连穿衣风格都要刻意和你划清界限。你想聊聊他的考试,他说“别问了”;你想陪他看场电影,他说“和同学约好了”。有效期的倒计时,似乎在这时变得清晰可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她见过太多成年后缺乏安全感的人,追溯根源,都能找到童年陪伴的缺口。那些在青春期拒绝沟通的孩子,往往在童年时攒了太多“妈妈忙着打电话”“爸爸在看手机”的瞬间。陪伴的有效期,从来不是指孩子不需要父母了,而是指他们对“陪伴形式”的需求会彻底改变——过了某个节点,你再想蹲下来听他讲蚂蚁搬家,他已经不好意思再说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一位父亲的朋友圈,他晒出和高三儿子的合照:两个男人并肩站在球场边,手里捏着矿泉水瓶,没什么亲密的动作,却看得出发自内心的松弛。他配文:“终于学会了闭嘴,只在他投进三分时,跟他击个掌。”这或许就是过期陪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不再是事无巨细的掌控,而是退到他身后,做那个“需要时就在”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别总说“等有空了再陪孩子”。孩子的童年是张单程票,那些你以为“以后有的是时间”的拥抱、倾听和耐心,可能在某个清晨醒来时,就再也等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趁有效期还在,多蹲下来听他说些“没用的话”吧。趁他还愿意扑进你怀里撒娇,趁他还会把画满星星的纸递给你,趁他的世界里,你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竟,父母与孩子的缘分,不过是一场慢慢放手的修行。而最珍贵的,是在有效期内,把“在一起”这件事,做得足够用心。因为总有一天,孩子会和我们渐行渐远!</p>